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
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

有歷史的世界是幸福的,否則風花雪月僅是虛無飄渺。流逝的時光,點滴拾遺,於悄然偶遇的空間現場,是悲歡離合,也是千古風流。在社畜禁錮裡掙扎如我,寫作是窗口也是救贖,手中的經緯,指引我向烏托邦邁進。

【365天的知名壽星】Pa-khek-lé,翠青島嶼e福音使者

西元1873年,當時巴克禮在德國萊比錫大學進修,聽聞遠東神州正興起一波宣教復興的大使命運動,也獲悉清王國轄下汕頭與海島福爾摩沙兩地,此刻需要宣教精兵前往開拓,認為自己人高馬大,腿長亦可征途遠路、山谷的他,於是選擇向較少人前往的翠青之島出發…
『你們自己讀《聖經》,會受聖靈的感動,雖然沒有人講道給你們聽,仍然會明白上帝的旨意。』

翠青島嶼、福音使者:巴克禮牧師(Thomas Barclay / Pa-khek-lé,1849 - 1935)11月21日知名壽星。

無庸置疑,比台灣人更像台灣人的異鄉人,來自地球彼端,遙遠的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巴克禮牧師猶如《新約》時代的保羅、提摩太般,離家背井,更於一個世紀之前,不辭辛勞地來到近萬里之遙(地圖上的直線距離為9,854公里左右)的福爾摩沙,展開宣揚福音的工作;

對於台灣大多數的基督徒而言,今天能夠在主日參加禮拜,聽講台上的牧者證道,Thomas Barclay或許是帶來救恩信仰的先鋒!然而,就更深一層的文化傳承來說,Pa-khek-lé牧師,其實更像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革命先行者,翻轉台島人民素養與眼界的巨人…因為藉由《台灣府城教會報》(Tâi-oân-hú-siâⁿ Kàu-hōe-pò)的發行,透過活版印刷機不間斷的運作,「歷史」二字終於在台灣有了客觀且詳盡的定義,不再是哪一個官方或當權者說了算!

先祖輩來自法蘭西,與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發明家瓦特(James Watt)等劃時代巨匠同鄉,家族三代更浸淫於新教敬虔主義的巴克禮,早年求學時期其實是對於電氣學的研究頗有興趣,實驗成果更列名刊登在百科全書當中,但16歲親筆立下誓約,決然獻身上帝的他,後來進入蘇格蘭自由教會(Free Church of Scotland)神學院就讀。

西元1873年,當時他在德國萊比錫大學進修,聽聞遠東神州正興起一波宣教復興的大使命運動,也獲悉清王國轄下汕頭與海島福爾摩沙兩地,此刻需要宣教精兵前往開拓,認為自己人高馬大,腿長亦可征途遠路、山谷的青年巴克禮,於是選擇向較少人前往的翠青之島出發…

太平洋西南海邊,
Thài-pêng-iûⁿ se-lâm hái-piⁿ,
美麗島台灣翠青。
bí-lē-tó Tâi-oân chhùi-chhiⁿ.

歷經三個月的遠洋航行,加上為期六個月的廈門語言先修課程,西元1875年的6月,巴克禮自打狗港(高雄旗津)上岸,成為繼李庥(1867)、甘為霖(1871)之後,第三位抵台宣教的牧師。自然,當年的台灣社會不會有什麼歡迎茶會或是接風洗塵的餐宴,還不太會講廈門音閩南語的他,首要之務,即是扛下12間已開拓的基督長老教會,包括牧養、教育與拓展等責任。兩年之後,有鑑於培養本土宣教師與擴張傳教範圍之重要性,巴克禮牧師於是將府城(台南)與打狗兩地的傳教師養成班有系統且制度化的合併,重新命名為「大學 / Capital College」(Toa-oh),他自任校長,首批13名台籍學生在三名同工教師的協助下,不只認識《新、舊約聖經》,還學習天文地理,完備傳授基礎教育與屬靈課程,點燃了台灣島內不滅的宣教師之火…是的,這也就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神學院的起點。

西元1885年7月12日,經過五年左右的籌畫與奔波,期間還遭逢肉體瘧疾的侵襲與外來法軍的攻台事件(澎湖之役),由巴克禮牧師所主持台灣第一份的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終於順利發行。雖然創刊號僅有四頁不多的篇幅,但對照起當年長老教會在台33間教會、受洗人數突破2,000人的規模,教會報所帶來的影響力可謂前所未見!在本土化廈門音白話字的推波助瀾中,原本屬於識字弱勢方的基層台灣人,除了明白諸多淺顯易懂的神學教義,也逐漸熟悉自己所身處的島嶼風俗、文化習慣,進而掌握新聞動態,認識整個大千世界…(您知道嗎?豪華郵輪鐵達尼號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的憾事,一百年前的教會報就曾經報導過。)

早前受外邦統治,
Chá-chêng hō͘ gōa-pang thóng-tī,
建國今在出頭天。
Kiàn-kok taⁿ teh chhut-thâu-thiⁿ.

十年後,清王國因甲午戰爭落敗失去了台灣島,面對日軍武裝部隊的抵台進駐,福爾摩沙,這塊翠青島嶼,又再一次瀕臨外族政權交接下的緊張邊緣。眼下關鍵時刻,儼然已成為府城民眾最後倚靠的巴克禮牧師與宋忠堅牧師(Duncan Ferguson)兩人,此時則勇敢擔負起傳遞橄欖枝的和平使者角色,在雙方互不流血開城的承諾下,西元1895年10月20日午夜,日軍平安踏入府城小南門,取代了清國的統治,並消滅傀儡之姿、暴力之實的「台灣民主國」政體。

插曲:其實當日軍「南進軍司令部」圍攻台南城前夕,10月12日時,巴克禮牧師剛好由廈門回到台南,那時城內仍維持平靜,由「台灣民主國」黑旗軍首領劉永福控制。但此刻有部分民眾得悉基督徒裡可能有日本人潛伏其中,一股焦慮與猶疑下,引發了百姓的恐慌和憤怒,展開了搜捕並迫害基督徒的情形。尤其在10月14日夜間,爆發台灣教會宣教史上著名的「麻豆事件」,有15名基督徒不幸被自己手足所殺害。

雖然太陽旗高升,日本國變成台灣島的新主人,但也順勢保全了五萬多名台南鄉親的身家性命,日本天皇感謝他有功(特授予五等旭日勳章),台灣人更紀念他無私!因為開門如他,不是帶來殺戮的中國吳三桂,而是親上火線,除去干戈的台灣巴克禮。

西元二十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一年,巴克禮牧師卸下神學院校長一職,來到中國廈門,著手進行《新約聖經》的白話字翻譯工作,希望讓更多台灣人親近這位無所不在的上帝。「焚膏繼晷」,出自唐代韓愈〈進學解〉的四個字,或許現在聽來很老套,但巴克禮的努力不懈,以翻譯白話字《聖經》的辛勞與在台傑出的宣教貢獻,獲頒母校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榮譽神學博士學位。距離他誓約獻身於神,從青年Thomas Barclay到銀髮Pa-khek-lé,已經悄悄經過54個寒暑。

主基督國家的君王,
Chú Ki-tok kok-ka ê kun-ông,
理想邦目標的寄望。 
lí-sióng-pang bo̍k-phiau ê kià-bōng.

作為英國聖經公會終身名譽總裁,以及全英國長老會總會首任議長,74歲的巴克禮牧師依舊勤奮為主作工,參與了由前輩杜嘉德牧師(Carstairs Douglas)所著《廈門音英漢大辭典》的增補工作,新收錄之內容甚至逼近原著的二分之一多。

西元1935年10月5日,隨著日本政府積極籌畫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即將隆重開展前夕,巴克禮牧師,為傳播基督之愛而遠赴福爾摩沙宣教的福音使者,因腦溢血病逝於台南新樓醫院,享壽86歲,光榮且驕傲地走完人生旅程。

Pa-khek-lé,生於北緯55度51分,屬於海洋型氣候的格拉斯哥,葬於台南南山公墓,這裡,是熱情又充滿希望的北緯22度,府城,上帝賜福之城。
咱要建設仁愛公義,
Lán beh kiàn-siat jîn-ài kong-gī,
祖國滿地親像在天。 
chó͘-kok moá-toē chhin-chhiūⁿ tī thiⁿ.

尾聲:

對照起華人世界的教會報創刊史,嚴格來說,台灣第一份的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不算是老祖宗,舉凡中國上海與廣州的教會報刊都比巴克禮牧師創辦的教會報還要早上許多,更不用提西元1815年時即在麻六甲發行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但難能可貴的是,自西元1885年起,也就是清王國光緒帝在位期間,一直到台灣完成多次政黨輪替,實現全民直選的民主政治制度,今天《台灣府城教會報》仍然持續出報中,而且這前後橫貫136年光陰的唯一一份報紙,就整個華人世界來說,也就這麼一份,從《台灣府城教會報》演變而來的《台灣教會公報》(Tâi-oân Kàu-hōe Kong-pò),每個星期依舊忠實報導著普世教會的各項要事,以及許多值得關注的議題。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omas_Barclay_(missionary)

https://www.wikiwand.com/zh-hk/湯瑪斯·巴克禮

http://thetaiwanese.blogspot.com/2006/04/rev-dr-thomas-barclay.html

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m/Barclay,T/1935.06.05/photo.htm

https://tcnn.org.tw/


http://www.ttcs.org.tw/index.php/2019-02-28-14-41-40/2019-04-11-08-50-01

https://blog.xuite.net/isomer77/twblog/147508916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