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註銷用戶
已註銷用戶

.

3 Idiots:他是天才,我不是

《作死不離三兄弟》(三個傻瓜;3 Idiots), 其實是兩個平凡人加一個天才的傳奇故事。主角藍丘就像蓋茨和朱克伯格一類天才,電影猶如其「前傳」,表面上透過天才去批評教育制度之僵化,違反人性。電影 娛樂與啟發兼備,浪漫與勵志俱全,讓觀眾在戲院裡與主角一起追求夢想,但散場後,會否反過來更鞏固千瘡百孔的原有制度?


電影的敍事線分為「大學時代」和「現在」:藍丘從皇家工程學院畢業後不知所蹤,事隔多年,昔日兩位摯友──拉朱和法漢從另一舊同學察圖那兒收到消息,說能找到藍丘下落。當年察圖總是屈居藍丘之下,又屢遭戲弄,矢言十年後要比併誰更成功。今天察圖已是 IT 精英,身 家豐厚,誓要找藍丘出來炫耀一番,更要拉朱和法漢當見證人。

他們穿州過省,循線索尋找故人,一路上憶起當年往事。察圖當年是書呆子,死記硬背,愛拍馬屁,深得教授喜愛。藍丘天才橫溢,總是考第一,卻永遠不依規矩,直指問題核心,有話直說,對著權力最大的院長也不給面子,得罪人多。

主要的戲劇衝突是藍丘與院長以至 整個制度對著幹。 院長給學生的信息是:只有一個第一名,其他都是失敗者。學習是殘酷無情的競賽。藍丘並不認同,他熱愛知識,用知識解決問題,使世界更美 好,毋須迎合無謂的規矩與枝節。在多番衝突之後,院長本來要把藍丘三人革除出校,卻突然遇到危機,幸得藍丘幫他一把。院長不得不心悅誠服。


後來藍丘以優異 成績畢業,卻不辭而別。回到現在的時空,法漢等人幾經折騰之後,終於在偏遠山區找到了藍丘。他在那裡開設了為窮孩子而設的小學,更加是一個擁有多項專利權 的傳奇科學家,成就之高,終叫察圖甘心認輸。

電影情節豐富,賞心悅目,也有批判性,對著重競爭、違反人性、僵化的教育制度大力批評。問題是,電影有否提供任何改變教育制度的建議?幾乎沒有──即 使結局出現的山區學校,代表了藍丘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有空間去試驗,發展潛能,但那仙境一般的風景告訴你,這只是一種幻想。

藍丘是萬中無一的超級天才,人中之龍,但教育制度是為「大部份人」而設的,藍丘的一套可以普及嗎?雖然察圖在戲中是丑角,但他一直是第二名啊!他畢業後也名成利就,娶得嬌妻, 那麼電影真的完全否定了他那徹底迎合制度的做法嗎?雖說爭競之心使察圖心裡苦毒,無法像藍丘一樣熱愛學習,同時享受生活,但察圖的各項條件皆比大部份人優 勝,只欠心念一轉而已!

這給了觀眾一個信息:「只有一個冠軍」的競爭主義是恐怖的,是一種製造失敗者的制度。但迎合這種制度卻是可取的,因為即使你爭不到第 一,也要避免落後於人,因為人人都在拚命地向前衝啊!

那麼這齣戲的表面主題及其潛藏信息是否互相衝突呢?


「求學不是求分數」是少數天才的特權──天才不用「求分數」也會很高分──但對於芸芸平凡眾生,藍丘的一套卻難以效法,只能繼續遵從現實的遊戲規則。這才是扼殺靈魂的焦慮源頭。這是一齣喜劇,卻出現了三次學生因學習壓力而自殺的情節,是叫觀眾不能迴避的重筆。

怎麼辦?法漢的故事或許還會帶來一絲盼望:他本身不想讀工程學,只是遵從父親的意願,心底的夢想卻是成為野生動物攝影師。他在藍丘鼓勵下,最終 也說服了父親,一展所長,做到心儀的工作。「人生如競賽」的比喻使人以為若不勝過別人,就是失敗者。但藍丘鼓勵法漢按自己的專長和個性去發展,因為不是所 有人都必須在同一跑道上賽跑,而是可以百花齊放,這樣人人都找到各自的「成功」,世界不是更美好嗎?我們能否放下「跑道」的意象,轉換成「嘉年華」?

藍丘的天才是觀眾學不到的,但他有情有義、把人看得比制度更重要,又會欣賞每個人不同的長處——這些特點,是我們可以學習的。

我是全職學生。若你是Liker,可以給我拍掌鼓勵一下,支持我繼續寫作嗎?謝謝!


(原載於<<時代論壇>>第一二五八期.二○一一年十月九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