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6
686

台灣資深影評人、有河書店店主、友善書業合作社前理事主席、《閱讀的島》前總編輯,著有《看電影的人》、《異色的雜念》二本影評集,前者曾獲2016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法蘭西斯‧柯波拉 1979導演

2019.1.20〔誠品週日經典電影〕映後座談講綱
感謝神秘河親拍下這張照片留念,我的姿勢看起來有點怪是因為坐著一張高腳椅沒有拍到......

這場映後座談只有卅分鐘時間,要把這片所有值得論述的細節講完還要介紹一本書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也是個「恐怖的」任務,而我就像馬丁辛一樣接下了。既然接了,還有神秘河親默默到場拍照支持,就在此留個簡單紀錄吧!

《現代啟示錄》的編劇發想源自約瑟夫‧康拉德《黑暗之心》,一說荷索的《天譴》也有影響,這應該已是定論。以越戰創傷為題材的電影,80年代前後好萊塢有三大經典:麥可‧西米諾《越戰獵鹿人》、法蘭西斯‧柯波拉《現代啟示錄》以及奧立佛‧史東《前進高棉》;除此之外當然也還有一些佳片,其中約翰‧法蘭肯海默的《戰爭之路》特別值得一提,此片以美國總統詹森為主角,對越戰期間美國政府的應對決策處理以及戰事的發展過程描述非常精到,具高度可看性,另NETFLIX還有越戰紀錄片十集亦是非看不可,看完這些可以做為背景理解的影片之後,再重看那些越戰電影一定會有非常不同的體會。

越戰乃現代美國之最大集體創傷,本片的基本敘事結構上可追溯自荷馬的史詩伊里亞德、奧迪賽及一些希臘悲劇,即透過一個做為主角的「英雄」人物經歷一段旅程或冒險,並在此過程中獲致對自我生命的真正認識以及對存在的體悟,這種「(悲劇)英雄」以區辨敵我、是非、善惡(或偽善)、野蠻與文明等等方式而尋找到真實自我的敘事結構是西方文學及戲劇作品(自亞里斯多德以降)的一種重要模式,甚至已內化至西方人內在的集體心靈及文化教養中,他們是藉此不斷自省以獲致自我的提昇與超越(同時也才能不斷地保持文化優越的自視,凌駕於非西方的民族及文化之上,甚至將後者或一切對立面妖魔化或異形化)。

《現代啟示錄》開場馬丁辛在西貢旅社裡瀕臨崩潰時的影像交溶(有如這張經典海報),卻正是他之後接下任務的相關經歷,難道他內心已先經歷過這些荒謬與光怪陸離?非常有意思的開場與結尾的影像處理啊!

好比馬丁辛這艘巡邏船在遇到一艘北越人家的小舢舨時竟可不由分說上前盤查(誰給美軍這樣的權力?),結果超瘦超稚嫩的菜鳥勞倫斯費雪朋(現在變成肥大叔)在極度恐懼(以為船上那個北越女孩跟之前往美軍直升機內扔手榴彈的女孩一樣危險?)之下,以機槍掃射打死那女孩的所有家人,然後「大廚」去檢查那女孩坐著的桶子有啥玄機時發現桶子裡只藏了一條小狗--這情節太接近美國總統小布希宣稱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而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出兵把海珊政權給滅了!

有非常多歐美電影具有類似的結構及意含,隨便想到與本片有關的就有:

《銀翼殺手》:魯格豪爾對比馬龍白蘭度

《終極戰士》:叢林戰戳破美軍的優越神話,並將美軍在越南的最大恐懼具象化及異形化為外星醜惡生物

《捕夢網》:領導人陷入瘋狂需要有人去解除他們的職務

《太陽浩劫》:越戰背景改為星際太空冒險

再要引申,還有《少年pi的奇幻漂流》(大群狐猴膜拜老虎對比大批野蠻土著膜拜武力強大的外來領導者),甚至連《大象席地而坐》(馬龍白蘭度席地而坐,馬丁辛帶領四名軍士前往「朝拜」)都可以說具有相似性或可類比性(人生本身就是一種冒險旅程)。

本片較隱晦的次文本包括:馬龍白蘭度在影片後段朗讀過幾句美國詩人艾略特《空心人》的詩句,《空心人》是艾略特在1925年創作的作品,被認為是描寫當代(西方)人精神狀態的代表作,其詩以「庫爾茲先生——他死了」(“Mistah Kurtz——he dead. ”)為前言,「庫爾茲先生」是《黑暗之心》裡的角色,與馬龍白蘭度在此片的角色地位相同,馬龍白蘭度飾演的角色也叫「庫爾茲」,不過大家叫他庫爾茲上校。

(《黑暗之心》裡的庫爾茲先生以及《現代啟示錄》裡的庫爾茲上校死前都呢呢喃喃念著:「恐怖啊!恐怖啊!」)

馬龍白蘭度席地而坐時的讀物:傑西威斯頓的《從儀節至傳奇》(From Ritual to Romance)以及詹姆士弗雷澤的《金枝》(The Golden Bough)~~

馬龍白蘭度飾演的庫爾茲上校被殺前在看的書有二本(書架上還有一本聖經):傑西威斯頓的《從儀節至傳奇》(From Ritual to Romance),研究關於聖杯的許多傳奇,以及詹姆士弗雷澤的《金枝》(The Golden Bough),則係對自然神話的探討。葉維廉教授於其所著之《荒原:艾略特詩的藝術》一書中曾言艾略特深受上述此二書所啟發,沒想到在《現代啟示錄》有影像再現,《荒原》牽涉到尋找聖杯的意義解讀、生與死、個人追索靈魂與肉體的結合與存在之意義等等,都成為《現代啟示錄》內在的真正主題。

最後介紹一下大塊出版的柯波拉這本新書:《未來的電影》,柯波拉認為「現場電影」(Live Cinema)將會是未來的電影,這個概念係結合電影攝影製作、電視轉播、劇場即興演出及網路數位應用等方式,等於是設想一齣超大型舞台劇,以多個不同場景(真實或搭景)為舞台,在演員演出時進行直播,可以在電視收看,亦可以透過網路直播,甚至在電影院裡看大銀幕直播,所有過程均為即時亦有部份演出可以即興方式,這樣的演出有極大部份均為捕捉演員當下的真實反應,所以劇本及場面調度包括攝影等技術層面都能到位的話,是能夠創造出極大的觀看樂趣的。

而最容易讓人想到的「現場電影」不外乎體育賽事的現場直播,但是有無可能運用在戲劇上?柯波拉自己的《現代啟示錄》用此方式拍會怎樣?其實蠻有想像空間的,但另一位導演奧立佛史東《挑戰星期天》、《閃靈殺手》看起來似乎更有實踐的可能?比利時暴力驚悚片貝諾特·波維德1992年導演的《人咬狗》已經在對媒體進行批判與反思,其「偽紀錄片」的拍攝方式也可以看作是「現場電影」的簡單操作前身,如果是直播的話的確會讓人看得血脈賁張。

另外BBC在2005年曾經做過一個紀錄式的影片《歌劇快閃族》,以電視節目的製作方式,結合歌劇的形式與通俗劇的內容,進行現場直播,場景分佈好幾個,最大的一個場景是倫敦帕丁頓車站,當年流行「快閃族」的活動,所以這次演出也安排了路人即興式的快閃參與。在我看來這幾乎就是「現場電影」的實踐概念了,柯波拉可能不知道或沒看過?

再說到我曾看過一部關於黑猩猩到底是素食還是肉食的紀錄片,也是很適合編成戲劇以「現場電影」的形式來拍攝,這些細節就不一一細說了,重點是這次映後座談根本就沒法講完所有這些點,只能在此留個紀錄了!

本次映後座談也係配合大塊出版《未來的電影》一書的行銷活動,書還未絕版,我店裡還有。本想把本文寫完收錄進《異色的雜念》裡,但時間上不允許,只能先把書出版了。

※本文寫於2019.01.21臉書粉專「看電影的人」,其實只是一份講綱,若將全部重點清楚寫完,至少需五、六千字以上,不知是否有機會完成,先將講綱留存於此。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