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的熊
認真的熊

謝謝你看到。

家庭的模樣

(编辑过)

被德國朋友邀請去他們家過聖誕。

朋友是男生,家裡的老大,下面有五個妹妹,這樣很多孩子的大家庭在這邊好像還滿少見。朋友父母在小妹出生不久後就離婚,那是十幾年前的事。父親有再婚,母親則是一直沒有另找伴侶,獨自在家照顧孩子們。現在家裡只剩下母親和在讀中學的小妹,其他孩子都已成人,搬出去住,每年聖誕節才紛紛從不同城市回到老家,一起過節。

聽朋友講,他們兄妹這麼多人,經常有人會帶個朋友回家過聖誕,所以我的參與一點都不奇怪。但這次我仍舊是唯一的「外人」,要在他們家住一週。如此親密地觀察別人的家庭,是很特別的體驗。

朋友先坐火車回家,我隔日再坐不同班次的車,去他老家的小鎮。從火車站到他們家還有不少距離。小鎮的公車幾個小時才來一班,搭不上,朋友說可以開車來接我,但不希望太早,他們要睡懶覺。我恰好清晨到達,所以跟他說不用,我自己走。大概走了快兩個小時,一路蒼翠的松樹很美。

起大早趕火車,又在寒風中走了好遠,我多少有點蓬頭垢面,那是和朋友大家族的第一次碰面,我直接去他們吃早午飯的餐廳。那家餐廳其實是他們家人所有。我剛到時詢問服務生,xxx一桌在哪裡,她沒聽清,態度很差,很不耐煩地說你找錯了吧。我大概看上去就和四周格格不入,在家庭氛圍濃厚的小餐館,我穿著衝鋒衣背著登山包,還是唯一的非白人面孔。我堅持說要進去自己找,服務生臉色很差跟在旁邊。然後找到朋友一家,服務生驚覺我竟然是餐廳老闆的客人,表情難以置信,又要堆笑又有些恐慌,複雜的心情寫在臉上,給我印象深刻。

大家族二三十人圍坐在長桌前,就很有電影裡的感覺了。滿滿一桌豐盛的菜餚,需要遞來遞去,也很有趣。但果然還是中餐的圓桌+轉盤比較好用吧xD

我坐在桌尾,旁邊是個悶頭玩手機的男孩,不需要講話,正好可以偷偷觀察大家。有人高談闊論,有人對著盤子發呆,那畫面像《最後的晚餐》一樣迷人有趣,可以一直看。

來源 亞馬遜網站

回到朋友(他母親)家裡,第一件事是完成聖誕樹的裝飾。他們有一套放電池的蠟燭造型的小燈,很是厲害。每個燈裡面都要塞一顆電池進去,所以有一大盒電池專門是為了每年聖誕節來點這個燈,結束後再拆下來。朋友說以前要在聖誕樹上放真的蠟燭,然後有鄰居不小心造成火災。是說,這個火災風險也太明顯了吧?蠟燭在樹上怎麼可能放穩,然後家裡到處都是可燃物⋯⋯

朋友家聖誕樹上的掛飾也有歷史,很多類似傳家寶一樣的東西。插蠟燭、掛掛飾的工作由我們孩子輩的人負責,而樹頂端的大星星,則是等母親最後搬來梯子,由她親手安上。

聖誕樹裝飾好,就可以開始在樹下堆禮物了。禮物是聖誕節的重頭戲,朋友家的傳統,每個人要給每個人送三至五件禮物。我們來算一下,每個人給出二十份禮物的話,樹下總共就要有一百多件,是不是很厲害!當然一本書、一個掛飾這種,小小的不會佔多大地方,但所有人的禮物都包好放在樹下,還是非常壯觀。

二十四日一早,大家就開始準備平安夜的晚餐。要自制蘋果泥,分工流水作業,有人負責削蘋果,有人負責切塊,有人負責燒水加糖加香辛料。「這個食譜是已過世的婆婆教我們的。」大家開始懷舊。「婆婆指導我削了人生中第一顆蘋果。」「我是爸教我的。」「小姨用刀子削蘋果可以整個一長條不斷掉。」我微笑著聽。食物是生活中那麼重要的部分,每個食譜每個味道都有故事。還要做土豆泥,也是早早就把土豆煮起來。還有甜菜根燒肉。說實話這些傳統德國菜我沒有很愛吃。有兩個姊妹是純素主義者,另起爐灶在煎豆腐。她們做著自己相信是正確的事,不會念我們這些吃肉的人,這樣氣氛也很和睦。

二十四日其實蠻辛苦,因為晚餐是重要一餐,白天大家都隨便找點零食來吃。大概下午四點天剛黑,就可以開始交換禮物的節目。

儀式的開始是孩子們圍著母親唱歌。關掉大燈,在幽暗的燭光下,他們翻出印刷精美的聖誕歌曲圖冊,各自提議說唱哪一首。我當然都不會唱,坐在一旁安靜地聽,見證這他們重複了二三十年的家庭傳統。朋友作為大哥,從來沒什麼異議,妹妹們說要唱什麼就認真唱起來,偶爾跑調但一直感情真摯。大姊美聲唱腔功力了得,很有主見說嗯一定要唱這首那首。而妹妹們則一開始就彆扭、不耐煩,有時候對口型而已不出聲,大姊發現了會生氣指責。小妹還是小孩,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在,好像有點緊張,二姊溫柔地攬住她帶她唱。整個過程媽媽笑而不語,閉上眼睛享受歌聲。她一個人拉扯大一幫孩子,一定也很辛苦。那些歌也是她教會孩子們唱的吧。音樂是無比純粹的禮物。

接下來大家轉移陣地,去聖誕樹旁。前面算過,有一百多件禮物。交換的過程是坐在樹旁邊的人挑出一件禮物,念出名字,收禮的人拆開包裝,驚喜感嘆,去感謝、擁抱親吻送禮的人,發表「獲獎感言」,聊聊看這份禮物如何應景,然後大家傳閱欣賞,評論一番⋯⋯結束後,坐在樹旁的人再去挑下一件禮物遞過來。整個過程的漫長可想而知。三四個小時過去,還有一小半的禮物沒有拆到。有人喊餓,說能不能先吃飯,當然不行。我們中場休息,喝一點茶,吃幾塊餅乾,活動活動筋骨,再坐回來繼續拆。

母親很大手筆,送孩子們厲害的料理機、衣服、包、還有華麗的大盒樂高玩具。孩子們嘴上說著幹嘛這樣啦不要破費,心裡也都是樂滋滋的。聖誕的精神是愛和給予,他們用精心挑選的禮物來表達愛。

Unsplash / Andrew Te

那不是我熟悉的表達方式。我不喜歡物質,擁有的東西越少越覺得舒適。當然從來都沒擁有過什麼物質的話,這樣的態度也是可疑的。就好像說一個人學不懂數學然後宣稱說我就是討厭數學,才沒有想要學好它,或者一個人賺不到錢然後說我就討厭錢啊,才沒有想去賺。我也不知道自己一直以來的極簡生活到底是本質如此還是心理防禦機制。但好像也沒差。

同樣一件禮物,好比朋友收到皮包,可以感到家人對他的關心,朋友用上高質量背包的快樂,同時我也會想,他之前的包又沒有壞掉,為什麼一定要這樣生產、消費、累積物件在家。看著拆禮物堆滿客廳的包裝紙、紙箱、泡沫填充物,我的思維會飄到環境保護和全球變暖。買這麼多東西真的必要嗎?但什麼又是必要呢?

(所以我送出的禮物都是書和食物,麻糬、蛋黃酥、酒、茶。雖說禮物應該從收禮者的角度來選,但不去買奇奇怪怪的東西我還是比較安心⋯⋯)

最終可以吃到晚飯,已經很晚了。還是蠻正式的感覺,大家正襟危坐在桌前,祈禱後用餐。吃完就是午夜,正好趕去小鎮教堂在零點和教友一同跨入聖誕節。這邊家裡也有小小爭執,母親一定要去,妹妹一定不要,我隨朋友,他最後沒去我也就留在家。我們換了睡衣,在客廳晃來晃去等她們回家,她們回來後大家又吃了一輪甜點。三更半夜,窗外下著雪,屋裡燭光橙黃,暖暖的暗暗的,一人抱著一碗冰淇淋,很溫馨的畫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