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aceChan
HoraceChan

「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蒼白淺薄的「謝謝你出生」——《孩子轉運站》(Broker)

《孩子轉運站》(Broker,是枝裕和導演,2022)

一、如果不說破此乃是枝裕和的電影,有誰猜到這是他導演的作品;入場看到了是枝裕和拍出這般懨悶冗贅的作品,感覺是憤怒更多於失望——自從拍出佳作《橫山家之味》(2008)以後,一部比一部差,十多年了,還能有甚麼「感情分」?《孩子轉運站》感覺就像是日劇老手拍攝劇場版般,不過稍為精良點而已。

二、第一個鏡頭拍雨中斜路長梯,令人想起奉俊昊《上流寄生族》(2019)的類似場面,再看,原來同是洪坰杓攝影的,近年他掌鏡過李滄東《燒失樂園》(2018)和《上流》,都是第一流的作品,然而《孩子轉運站》越看越不對勁,怎麼這般庸俗,他厲害的空間感怎麼消失了。整部《孩子轉運站》的室內景,無論是孤兒院的食堂和睡房,又或幾組主角們各自待過的幾家酒店房間,甚至那個鴇母擠迫骯髒的困兒所,全都少有觀察其佈局和擺設,更遑論利用其空間發揮場面調度。拍來拍去,都是演員們的對話和表情,很工穩的正反打,多一點設計都沒有。假如當《孩子轉運站》是公路電影看,先不討論其關於生育、生命、多元成家(誤)的主題,就只看是枝裕和如何借助這程長途車觀察韓國的民生人情,則完全是蒼白一片的,沒有在地的體驗,則連「說韓文的日本電影」都說不上,想討好國際觀眾,其實放諸四海皆不準。不說「在地」了,倘若是以前的是枝裕和,拍到孤兒院時,眾小孩踢足球吵吵鬧鬧的場面,會像現在那麼少嗎?裴斗娜、李周映和 IU 的攤牌戲,偌大的天台空間、黑夜中的霓虹燈的明暗對照、三位好戲之人的神情變化,明明那麼多好條件,竟拍得全無特別,真是隨便找個有水準的類型片導演,都有更多巧思。聽舒琪不久前的電影節目,提到親身觀察到是枝裕和與李屏賓拍《援膠女郎》(2009)時不愉快的合作經驗,嗯,我相信是枝裕和確是越來越懶惰了。

三、只有兩場戲我算是比較投入的,一是姜棟元和肥仔好友夜裡談心的長時間鏡頭,對著大海喝啤酒踢空罐,不算很特別,但至少是拍出了「好兄弟的對話」的感覺(若拍成港版,可以搵阿 Dee 和肥仔飾演?);一是末段宋康昊和 IU 在列車裡的對話,IU 透露心跡時,列車窗戶穿過來的光線和陰影投在她臉上,一明一沉的,不知道是刻意安排還是剛好碰上,正好反映她心內的暗湧。除此兩幕,我再想不出那一場戲是能留有好印象的。

四、是枝裕和是否覺得「殺人」或「屍體」是很吸引的題材?所謂的發掘人性黑暗云云?《第三度殺人》(2017)和《小偷家族》(2018)都涉及這兩個元素,但前者畢竟開宗明義探討生殺,後者也以此為關鍵的轉折,而且縱使兩部戲都是他走下坡的作品,始終還是拍出了水準,到了《孩子轉運站》,則顯得堆砌牽強了,殺人在此有何意義(是想和對小生命的棄/養決定作對照嗎)?何況角色們對殺人的反應,他有足夠或合理的描寫嗎?若置換成其他劇情設計(只是重傷,又或未知生死),會有甚麼不同?宋康昊的結局……有必要嗎?越到最後,越以為導演會就這些問題有更深入的發掘,原來是沒有的,而且忽然又加插新變,完全莫名其妙。說到劇情的漏洞,更別說警探們查案之輕率、姜棟元和宋康昊任由 IU 多次和警方接觸的失策、明明殺了黑幫要人(?)但全程只派兩個廢柴混混去抓人……一直看一直就有受夠了的感覺。

五、可是最令我討厭的,還是末段那一幕 IU 對各人說「謝謝你出生」——嘩,唔好咁樣啦好唔好?殺人不見血,有情不親嘴,小孩永遠是對的,如今的童心劇場都沒有這麼清純。作狀到這個地步,也許對部分觀眾來說很「治癒」,但實在只覺嘔心。另一邊廂,裴斗娜在車裡自白,坦承自己好像才是最想賣掉小孩的人,嘩,人人忽爾懺悔成聖人,Broker 這戲名改得好,是枝裕和已成為轉售「溫情」的代理人,庸俗如此,憑此贏得康城影帝的宋康昊只怕在偷笑。

六、回到最初,IU 為何不將寶寶放到棄嬰箱,而只是丟在地上呢?這應該才是全片最值得討論的一點(所謂對複雜人性的理解?),但,想到後來的劇情發展,還是算了。「是枝裕和謝謝你」。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