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aceChan
HoraceChan

「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Attention is the rarest and purest form of generosity——《失去的女兒》(The Lost Daughter)

《失去的女兒》(The Lost Daughter,dir: Maggie Gyllenhaal,2021)

小時候看電視廣告印象根深蒂固,即時想起的主題就是「母親的抉擇」,可是長大後才明白,最艱難的抉擇未必是「生與不生」,而是像《失去的女兒》裡的「留或不留」。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和自省能力說出自己的「自私」,而深知性格自私的人,未必會清楚記得自己錙銖算計或者「沒有,因為你只想到自己」的時刻,若記得也可能只會不斷為自己找藉口。當然,自私不自私,說到最後,不是道德的責難,許多感情的困果,乃久久積累而成,誰是誰非根本說不清,說自己自私,其實是捨不得,但終究要跨出去。因此《失去的女兒》的敘事策略是有趣的,剪接很碎,主客模糊,但前因後果交代得清楚,然而到底女主角在海灘見到他人的幼女,這時候插進來的 flashback,到底在表示她在觸景回憶,還是無關於她腦海活動的全知筆觸,就不易理出界線了。

另一個特別之處在於聲音運用,往往鏡頭對準的不是說話者,而是有人在說話,畫面卻是回憶片段、遠近風景,又或聆聽者的模樣,就像片末性感辣媽在市集對女主角傾訴時,鏡頭有時只對準女主角頭痛的側臉,她其實有沒有聽進心坎去呢?我們難以確定。這部戲有很多似有心的「聆聽者」,像一老一嫩的帥氣男,無疑他倆都是因為寂寞和私心而來(或為老闆家族探聽情報,又或純對眼前貌似不足四十的婦人感到好奇),畢竟都不算是差劣的聆聽者,然而,即使如女主角對性感辣媽的關注,好像願意聽她傾訴,事實上最終也難以交心,問題不在於是否早就暗暗戴上有色眼鏡,而是大家(包括觀眾)畢竟都是「自私」的人——不是平日批評人家自私自利那種道德措詞,而是可廣而化之為人與人始終難以溝通的困難。電影引用西蒙韋伊(Simone Weil)的名句︰“Attention is the rarest and purest form of generosity”,斷章取義想,也許就在反面說明一眾角色對他人的 attention,實在都不是 “purest form of generosity”,這是人類的常態,所以我們才會一次又一次 lost 掉最珍貴的東西。

寫人性、敘人情,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既希望能「一般化」講出人類共通的心靈狀態和矛盾處境,又能「特殊化」寫出只屬於角色一人本身的性格和情緒。女主角經常偏頭痛般神不守舍的狀態(到底這病痛有多影響她和他人的關係?)、那個有江湖背景似乎時刻要傷害女主角的小器家族(性感辣媽最後那一刺也露出本性),似乎都很特殊,甚至太過特殊,用力不當,就會變成女主角某些「自私」抉擇的「藉口」,但現在恰到好處,反而透過女主角的反應,我們才明白有時候自己好像還不夠自私,人應該更「自私」堅持自我一些。雖然主題不盡相同,未必適宜直接比較,但只著眼一位媽媽如何與周遭環境以及過去家庭的拉扯的主觀心理狀態之呈現,本片實在比同期的《史賓沙》(Spencer,2021)成熟、出色不少,後者太過用力,又痛又嘔,只看史賓沙對那裙衣的執著,與另一邊廂對那洋娃娃難以名狀的感覺,《失去的女兒》顯然複雜曖昧得多。如果奧莉花高雯(Olivia Colman)最後贏不到影后,可能一來是因為她早已戴過后冠,二來也是因為謝茜畢利(Jessie Buckley)佔功不少分薄票源。有時候我還以為在看《我想結束這一切》(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2020)的後傳呢。

最後扯遠幾句︰事前我沒看劇情簡介,看到中段以為才知辣媽原來是狄高達莊遜(Dakota Johnson),完全和看格雷系列是兩個模樣,原來贏不到跨國企業公子的心,結果流落到疑似黑手黨家族手中(大誤)。又,艾夏理士(Ed Harris)七十歲仍是很型,假如我到那年紀還死不去,有他十分之一的魅力已心滿意足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