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winTsai
ErwinTsai

1985年生,台灣人 2019年11月開始嘗試創作的生涯,練習每日創作1000字以上的文章,原本希望可以持續一年,看看會發生什麼改變。 雖然只做到了三個月,但自己確實感受到變化,那是文字的靈魂在內心已萌芽。

讀⟪內在原力⟫心得其二 - 信仰的演化

是否,靈魂宛若一道巨流河(或者一種能量,好比95%尚未被人類清楚認識的暗物質),始於宇宙誕生之時,我們透過不同的生命演化的過程不斷的累積一股更好的能量,反覆再到巨流河之中修煉,而神就存在那類似重力無限大的黑洞中,用一眼萬年的視角觀察靈魂(能量)的演變。

確實,對於已經生活在擔憂恐懼之中的人,凝視死亡是否會帶來解脫和平靜,以旁觀者的角度而言會覺得不太適當。

而基於心靈上的寄託和平靜,投注於靈魂的旅途抑或是永恆黑暗之間的微光,好像真理就是個人內心所寄託的生命價值,我似乎不應該限入非黑即白的視野框架,只要人們找的到屬於自己的生命脈絡,並且樂於分享助人就是好的方向了吧。

先有宏觀的視野,才能在矛盾和困惑中找到定義自己的答案。
一開始內心的答案是這樣的。
但在經過作者第二天的回覆後,我又開始有些思維變化。

以往我雖屬於無神論,但我仍尊重宗教的神,因為自己的認知是,科學仍無法證明。
只是我的心智上更傾向於信仰愛因斯坦所信仰的「上帝」。

基督教、佛教、回教、猶太教、印度教,我認為只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對於神的不同定義跟擬態,如果真有上帝,肯定是在人類文明開始之前就存在的,套上演化論的想法,神應該不會在人類獲得思考的意識之後才開始存在,聖經、金剛經這些流傳兩千年文明的典籍,我以為是人類智慧的故事,而非神蹟,這些觀念都是在我的閱讀裡所建立。

我對死亡有相當的恐懼,
起因於從小就有一種莫名的自我存在感。
無法形容,無以言喻。
那是一種世界獨我的視角,
似乎我只是藉由這個名和肉身下來觀察體驗這個世界。
但心智上的矛盾感在於,眾人與我相同,但我又很肯定我與眾人不同。
好像可以說「既然大家都有意識,為何唯獨我有自己的意識的視角,為何我的意識不是落在你或者其他人?」。

即便是這樣,我還是覺得無法充分形容。
小時候有一次曾經試著告訴朋友,後來就不曾對他人說了,因為無法表達,但自己卻不時思考這個問題,伴隨著自我的存在感以及死亡的恐懼感。


也因此,近期在面對死亡議題上,開始閱讀一些探究死亡的書,
「令人著迷的生與死」,「我修的死亡學分」、「生命與死亡手記」、「凝視太楊」、「一日浮生」等等,當然這些書籍的作者,似乎都傾向於認同唯物論的觀點。

與您談論到靈魂與生死,似乎也觸碰到一直以來內心深處的困惑和信仰,如果說靈魂真的存在,而無論是珍惜此生或是相信來生的人們都能努力活出當下生命最好版本,那麼我試著做這樣的解讀:

靈魂也許真的存在(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夠體驗),但無論靈魂存在與否,死亡之後,對於當下生命的意識及存在的本質都應消亡,如果沒有紀錄、著作、影響力、子女、名字,死亡就會如同地平線外的波瀾,你我都不知道,也不曾在意,以後也不會有人知道,後人只能以感性將逝去的人事物放在內心存活。

但是否,靈魂宛若一道巨流河(或者一種能量,好比95%尚未被人類清楚認識的暗物質),始於宇宙誕生之時,我們透過不同的生命演化的過程不斷的累積一股更好的能量,反覆再到巨流河之中修煉,而神就存在那類似重力無限大的黑洞中,用一眼萬年的視角觀察靈魂(能量)的演變。


最近讀⟪同理心的力量⟫,當中作者拿⟪人的宗教⟫裡的故事來比喻,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位名為歐仁(Oren)的奧農達加族(Onondagan tribe),是部落裡第一個上大學的成員。
他在第一個假期回家時,叔叔帶他出去釣魚。叔叔將傳滑到了湖泊中央後,便詢問他的姪子。

「嗯,歐仁」叔叔說,「你以經上了大學,在大學裡,他們會教你很多東西,你現在肯定聰明得多,讓我來問你一個問題吧。你是誰?」

「你是什麼意思?」歐仁慌張地回答,「我是誰?為什麼這麼問?我當然是你的姪子啊?」

叔叔不滿意,又問了一次問題。

姪子又回答,他是歐仁、一名奧農達加人、一個人、一個男人、年輕人,但這些都不是正確答案。

叔叔先讓他冷靜下來,接著說:

「你看到那邊的懸崖了嗎?你看到懸崖上的巨松了嗎?歐仁,你就是那個松樹;看到讓這艘船浮起來的河水了嗎?你就是這些水。」


作者透過這個故事,來表達同理心應該有的謙遜,強調個人與環境的互動,個體是全體的一部分。
然而我卻對這則故事有不同的感受。

起初對於故事並無法理解,但與您的對談,加上過往的思考,我以為這個故事就像是形容靈魂的巨流河,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雖說「人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兩次」,但我也以為,河流的每一滴水卻又如此相似。


也許靈魂的巨流河是有意識的,
在整個生命演化的進程中持續進步,所以我們可以逐步實現文明、想像,往平權、同理的天賦進化,我們利他、共贏,只因為更能真正滿足基因內的自我設定,最後得以完整全體靈魂的自我。


讀生物學家愛德華的⟪人類存在的意義⟫,得知我們因社群而發展。
讀哲學家王東岳的遞弱代償,愈復雜的物類其存在度愈低,又聽吳淡如談熵增定律,得知我們似乎也終將因社群而毀滅。
我們努力,終將往更好的世界演進,演進的終點,是理想或者注定中的消逝和毀滅?如同宇宙也終將消失一樣。


我沒有足夠的生命經驗,僅僅透過熱愛閱讀的能力來整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曾經也憧憬向您一樣或像閱讀人鄭俊德老師一樣,一年能夠讀一千本書。
但後來期許自己,寧可把一本書裡感受到衝擊的智慧,反覆從原石琢磨成鑽石,也不要撿了一大堆石頭擺在書櫃裡滿足自己的氣質。

非常謝謝您撥出寶貴的時間給予我這份思考的引導,您的書目前我閱讀完第一次,知道了強者樂於鼓勵主動積極的後輩,因此我想我會更勇於去做利他共贏的事。待我閱讀完第二次、第三次,並整理出重點及文章後,也再來和您或者社群的前輩分享淺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