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rianAu
AdrianAu

需要藍天

不願面對的痛

身邊有朋友與家人一同照顧年邁的老人家。家人不時要載她到醫院覆診,也要帶她到戶外「走動」(坐著輪椅),且要安排一些遊戲鍛鍊她的認知力。朋友說慶幸自己與家人一同照顧而非一人面對,否則壓力甚大,特別在COVID-19爆發時間。

記得香港有一部紀錄片《伴生》[註1],記錄3個家庭的牽絆:病者與照顧者家人。重要部份是記錄照顧者面對患病家人的心路歷程。照顧者的壓力之大,並不是三言兩語能表達。如果他們的壓力沒法減低,是會引致殺人事件。近幾年不少法庭新聞,是照顧者殺死患病家人[註2]。遇到這種新聞,除了歎息外,還有很多問號。究竟是怎樣,使照顧者作出這樣的決定,殺死自己心愛的家人。《無人知曉的房間》,正好給予一些方向。

這書的副題是:長期照護下,走投無路的家人的自白。作者是日本每日新聞大阪社會部採訪組,他們專門負責深入報導。本來計劃是探討照護問題,但與此同時覺得,需要加入照顧殺人案件的加害者的訪問,因為它能有助於解決照護社會難題。所以採訪組透過各種渠道、方式,接觸「加害者」。初期他們都不願意再提起,因為這是一道很深的傷痕——殺死自己的家人。即使時間過去,傷痕仍在,向人提起,是再一次打開自己的傷口,是何等痛苦。幸好「加害者」們明白他們的故事,可能避免再有照顧殺人事件發生,所以他們最終願意坦誠道出事件始未。

記得閱讀這書時,是上班搭車時間,感覺很難受。因為每一個「加害者」,其實很愛他們的家人,他們全時間都放在照顧患病者身上,只是到了某一個壓力點時,他們無法找到出口,而轉向「一齊解脫吧」這條不歸路。

除了知道他們的故事外,記者們亦分析他們的個案,什麼原因成為長期照顧者的最後一根稻草。睡眠不足是最大主因,因為患者很多時候都很容易醒,甚至不睡,照顧者變相24小時候命。日積月累,真是會讓照顧者身心俱疲。有些案例有日間護理員到家照顧患者。本來是想減輕照顧者壓力,但照顧者往往在這時間匆忙地外出辦理事務,就回家繼續照顧患者。故此仍是沒有太大幫助。

這根本是一個看不到終點的長跑賽。

另一方面,照顧者的「不放手」,也是一個原因導致悲劇發生。照顧者會覺得其他照顧人員沒有比他們更用心,所以一力擔起照顧責任。即使有人提出協助,他們當刻都會拒絕。悲劇發生後,他們都會認為,放手是比較好的方式。

《伴生》中的陳小姐,除了上班外,其餘時間都用來照顧兩老,漸漸地感到很疲倦,最後不得不送兩位老人到安老院。過程中,她有不斷問自己,這決定是否正確。但慢慢地她發現這決定是對的,因為她的體力已經沒法支撐下去。

想起張曼娟在照顧兩位分別90歲及83歲的父母時那若況。當她在面書寫照顧父母的困難時:

有臉友留言,「照顧父母是你的福報,就像小時候父母照顧我們一樣,」她就知道這位臉友沒照顧過老年父母,因為照顧父母和小孩不一樣,「妳怎麼能對好幾個月都不能睡,每天只能吞安眠藥和抗憂鬱劑才能繼續照顧的人說,是你的福報,」她語音依舊輕柔,但語氣加快。[註3]

張曼娟的回應,正是一般人對照顧者的誤解。而書中每個個案的照顧者,都是承受著外人不知的痛苦。書名正好反映這個事實:外人無法知曉房間內發生什麼,直到出事後才得悉。雖然「加害者」大都是緩刑,但殺害家人的陰霾,是追隨一輩子。

這書雖然講的是日本案例,但對香港有參考價值。

~~~~~~~~~

[註1]專訪《伴生》導演黃肇邦:站在照顧者和將逝者之間,叩問生死、探究關係——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hk-movies-newwave/59391

[註2]照顧者慘劇近 10 年至少 8 案 3 被告曾稱盼有「安樂死」 醫衞局:無計劃檢討——
https://thewitnesshk.com/照顧者慘劇近10年至少8案-3被告曾稱盼有安樂死-醫衞/

[註3]張曼娟:他怨我恨我,我沒遺憾(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087304

《無人知曉的房間》(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7573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