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風翔
紫風翔

在麻木、無味的日子中找出人生意義,不枉此生這一回

<爬樹的女人>在樹冠實現夢想的田野生物學家

(编辑过)
  跟著她一起觀察雨林中遙不可及的樹冠層:在澳洲熱帶雨林攀繩上三十公尺高的角瓣木、在美國溫帶林打造通往天堂的高速公路-樹冠步道、在非洲搭乘熱氣球爬上樹冠筏,在巴拿馬坐在高達四十二公尺高的起重機。

生物學家,眼中的森林樣貌

繼上一本<山神>一窺森林護管員的工作後,命運安排下讓我遇見<爬樹的女人>,有幸了解一位田野生物學家的工作與她的生命歷程。原本是想瞭解「攀樹」而拿起這本書(畢竟我總對專業自然書籍卻步),但沒想到它打開我的眼界,讓我一頭栽進書裡,跟著她一起觀察雨林中遙不可及的樹冠層:在澳洲熱帶雨林攀繩上三十公尺高的角瓣木、在美國溫帶林打造通往天堂的高速公路-樹冠步道、在非洲搭乘熱氣球爬上樹冠筏,在巴拿馬坐在高達四十二公尺高的起重機。這些旅程一一揭開樹冠層的神秘面紗。

就如同作者說:「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有效保護環境,就必須找到更直接、更明確的方式,像普羅大眾溝通科學相關知識。」她闡述方式,就像一位母親向孩子解說森林的奧秘,或像看金庸小說時跟著主角闖蕩江湖,讓人身歷其境,不過這次改跟著科學家一起觀察、做實驗。例如:為了解答「毛蟲若被外在干擾而偏離宿主,是否有辦法爬回原本灌木?」,作者在三十隻毛蟲背上塗上有色指甲油,以每小時為單位默默跟蹤、記錄他們它們的行為,有的花上一天,有點甚至高達十九天。或者,在範圍四公傾的熱帶雨林中匍匐前進,沿著地面爬行、標記、測量並記錄每個幼苗。

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是,書裡內容涵蓋很廣,不會覺得在研讀一本生物課本、一篇期刊論文,而比較像閱讀一本日記、一篇遊記。例如:無人島生活的日子、潛水抓海蛇的體驗、懷孕與分娩的歷程、和四十九位清一色男性科學家,在非洲森林研究的挑戰,不時也穿插著,身為女性科學家的無奈與困境。1979年,她為了研究熱帶雨林,從美國來到澳洲。在當時,盛行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維,她飽受異樣眼光,仍堅持著生物學家的身份及研究,同時努力扮演好家庭主婦(準備三餐、包辦一切家務)、母親(在森林裡餵奶、換尿布、教育孩子),甚至當一間民宿老闆(為了有自己獨立收入)的多重身分,甚至在生產當天還得努力校稿即將出版的書籍。

真的很久沒有那麼全神貫注讀一本書,書裡每趟旅程、每次研究,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的驚奇,認識好多新物種、獲得許多新知識、體悟更多新觀點。聽著她平凡生活中的非凡故事,那訴說的口吻,宛如跟獵人上山,說著彈弓蜘蛛如何掠食(不像一般蜘蛛織網等待,而是主動把蜘蛛網彈向獵物)、生物學家如何引誘寄生人體內的馬蠅(竟是在呼吸道口放一塊生肉)、巫師如何運用洋紫荊(它既有助孕及避孕)、榕樹又如何在雨林中佔有一席之地。這些森林裡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我很怕蟲,從來不敢「睜」眼直視他們,根本難以想像牠們的故事,牠們在大自然扮演的角色。對我來說,進山不再只探索人類遺留下的龐然遺跡,更多的是用心觀察、聆聽它們渺小的存在,它們渺小的存在豐富著森林,豐富著我們視野。


以下是個人筆記,節錄、整理書中驚奇、有趣的生態知識,也提供給沒有時間看完整部書籍的讀者,窺探奇妙的大自然:

大樹的生命旅程

以前爬山時,喜歡被群木圍繞,更喜歡環抱神木,觸摸它的當下想像著,它歷經多少風吹雨打、看盡多少樹生百態、朝代更替。但卻忘了好奇他們的起點-種子。

  種子從樹頂結實之處,一路到地面可是得穿過繁複的樹枝和層層樹葉,旅程非常險峻。種子成功到達地面,但沒有在適合立刻發芽的環境,就得趕緊加入種子庫。據估計,一公頃的雨林每年約有十五萬顆種子發芽,然而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幼苗能夠長成大樹。
  發芽幼苗在成長為小樹過程中,因各種原因熬不過新生,像缺水、被動物踩踏(澳洲叢塚雉為了在森林找蠐螬(金龜子幼蟲)吃,不到幾秒鐘就把全年長出來的樹苗全踩扁,或為了要築巢,把一堆樹苗通通耙走。又或者森林的隙縫因素,不論是大規模樹木倒塌、一根樹枝斷掉、甚至一小片葉子掉落出現的空隙,都會對森林地表光度造成影響,大幅改善森林地表的生長條件,進而提升物種多樣性。在沒有縫隙情況下,有些樹苗處於壓抑狀態維持數十年緩慢生長。根據作者的紀錄,有些耐陰樹苗已在雨林生長30年了,卻還是維持13公分,這樣的事實無非改變了我們對雨林保育的觀點。

打破刻板印象

熱帶雨林沉默殺手-榕樹

  榕樹會在樹冠頂端發芽,根則開始向下長,碰到地面,和一般由下往上長的植物大相逕庭,這種生長模式稱為半附生。生長初期會以附生植物的形式成長,最後向下生根到達森林地表。不僅如此,為了穩固在樹冠一席之地,他們的根部向下紮進泥土裡,會以攀抱、纏繞方式絞殺宿主樹直到宿主樹死亡腐爛為止。所以絞殺榕的中間都是空心的,因為最初的宿主已經腐爛。

葉子的秘密

  一般認為,雨林裡大部分都是壽命約一到三年的常綠葉,不過這個說法已經被改寫。因為我們長期研究的資料顯示,有些樹葉(例如檫樹的蔭生葉)的壽命可長達十五年之久;相較之下,同樣一顆檫樹的樹葉,因為位在樹冠層,陽光充足、空氣流暢,壽命就只有二至三年。此外,科學家發現,若葉片被草食性動物啃咬後,植物會在葉片傷口附近分泌毒素,防止葉片在被啃食。

補充:現在有科學家實驗發現,植物可以「聽到」自己被吃掉而啟動防衛機能。資料來源:https://pansci.asia/archives/63165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世紀難題

  枯梢病在澳洲尤加利樹盛行的一種樹傳染病,上百萬棵樹大量死亡。在研究過程中,當地還有開玩笑地說:要提供賞金獵殺無尾熊,但作者研究明確指出,啃食樹葉的生物就是昆蟲,幾乎沒有樹株是因無尾熊死掉的。另外,在區域性的枯梢病研究發現,元凶是一種根腐病菌,它是跟著馬來西亞酪梨農場牽引機輪胎上的泥土,一路到了西澳感染紅柳尤加利樹林,殺死了所有的樹株。
  枯梢病,花了作者三年的時間,終於收集足夠數據可以直指昆蟲和枯梢病間的關聯。這種昆蟲就是美國的六月金龜,每年夏天這種草食性昆蟲的幼蟲開始在土壤中啃食根部,成蟲後便大量啃食尤加利樹樹葉。諷刺的是,正因為人類對地貌帶來的影響(譬如:在土壤施加磷肥幫助外來草種長更好,使原生野草數量銳減、牲畜踩踏遮陰樹附近的土壤)讓這種金龜子幼蟲有了生存的環境。
  但你要如何告訴一個深愛自己土地、又擔心樹木的牧場主人說:嘿,你的樹會死都是因為你圈養動物的方式有問題。沒有牲畜它要麼生活?他也希望樹木可以保護它的土地、為它的牲畜提供僻蔭。要把土地使用的問題和枯梢病連結並不容易,因為並沒有短期的實驗證明這兩者有確切關聯。研究枯梢病展現了多重因子的加乘效應,要研究的不是畜生、昆蟲、尤加利樹的樹葉,而是整個生態系。
   或許人們可以選擇短期的改善方法,面對枯梢病我們可以在樹上噴灑殺蟲劑,殺死聖誕金龜,但這樣不但費用高有效的面積也很有限。較長遠可行做法,包括多處復原原生種樹林、增加原生草種的牧草面積,但採取生態學為基礎的解決辦法,短期來看耗費相當高。那又由誰要來出錢拯救這些被枯梢病感染的樹呢?我們每個人都有錯。科學家、牧人、農人、經濟學家、林務官、土地管理人、政治人物、納稅人,我們全都應負起責任,替枯梢病找到治癒方法,讓它不再復發,讓垂死大地起死回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