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kireading
Kikireading

閱讀 悅讀 理財面向 內在探索 傾注長時間閱讀、理解、篩選、精簡,略過舉例、小故事,留下啟發性的精華內容,篇篇濃縮精華; 挹注養分給自己,人生長途即使左右無人,也有書本一路扶持,書就如指南針,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又能通往何方;記錄走過的路。 挹注養分給你與妳,如果因為閱讀了我的某篇文章,啟蒙了思想中某一部分的未知領域,都是我的莫大榮幸!

被討厭的勇氣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阿德勒認為:人生沒有意義,一切取決於你,人生的意義在於貢獻,只要「貢獻他人」的導引存在,人生就有意義,做什麼都可以,誰討厭你,就讓他討厭,活得自由就好。

摘要:

第一夜:否定心理創傷

不同於佛洛伊德對創傷的見解,阿德勒認為創傷是人們為了不想作出改變而作的選擇。為了不去達成一些事、物,抓著這個「創傷」裹足不前。


第二夜: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任何煩惱一定有他人因素存在其中,折磨著自己的痛苦,是「主觀」的解釋,而非客觀的事實。


健全的自卑感是可以改變的(不同於自卑情節的「決定論」),不需和別人比較,而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才是價值的所在。


當你把其他人當作了「敵人」,才會有競爭的的人際煩惱。請把握兩個行動目標:獨立、與社會和諧相處,以及兩個心理目標:1. 願意付出、肯定自己幫得上忙,2. 視他人為夥伴。


第三夜:割捨別人的難題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的需求,我們並非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同時記得別人也並非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


當你主觀感受到「對某人有用處」(並非具體貢獻,只需自身感受有貢獻感)就不必刻意尋求他人的認可。


透過「課題」分離,別人對你的選擇做出的評論,是他人的課題。你能作的是「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不介入別人的課題也不讓他人介入你的課題」。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變得幸福的勇氣中,也包含了被討厭的勇氣。假如你試著修復一段關係,變得只有自己的感受而已,我們沒辦法預測對方如何感受 (註:「課題分離」是人際關係的出發點,非孤立的個人主義。)


第四夜: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1. 課題分離是開始,還需要與社會連結(整體論),當你把他人當成夥伴,感覺自己的歸屬感,即擁有社會意識。

2. 橫向關係的建立:相對於「縱向關係」會說出「你好棒」這種稱讚話語,阿德勒認為不應建立「稱讚」、「評價」的關係,而是該說出「謝謝」、「真高興」、「多虧有你幫忙」這樣感謝的話。或許我們會疑惑稱讚應該才可以讓人更喜悅,但人在聽到感謝的話語時,即明白自己對他人是有貢獻的。


即使得到「稱讚」,也不覺得有貢獻;阿德勒認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對共同體有益時,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貢獻感並非由他人好評價獲得,而是自己主觀認知「對他人有貢獻」。對人的沒有評價,就是將人的存在就是意義看待他人,非以行為層級看待他人。


第五夜:認真活在「當下」

對自我的執著轉換化為具有社會意識的行為:

1. 接納自我:積極正面的斷念,方分辨「可以改變的」、「不可改變的」,坦然接受「辦不到的自己」,並盡最大的努力朝目標前進。

2. 信任:不帶條件地相信別人,別人的背叛是他人的課題

3. 貢獻:想著我可以為別人做什麼


人生追求當下的充實,相比於規劃未來的「變動人生」,當下的舞動的人生是「實現式的人生」。就像旅行,每一個當下,無論是否到達目的地,都是一個旅行。


阿德勒認為:人生沒有意義,一切取決於你,人生的意義在於貢獻,只要「貢獻他人」的導引存在,人生就有意義,做什麼都可以,誰討厭你,就讓他討厭,活得自由就好。


心得:

工作中,曾為了得到主管認同,拼盡全力卻擔憂自己在主管內心的評價是高是低,一次對談讓主管知道自己精疲力盡、暫時求去,反而心裡徹底的解放,現在是盡力將事情作好,掌握可以改變的,放手無法掌控的。工作、心情都更加隨心所欲不踰矩。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