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然 oce
思然 oce

兒童心理學研究員。研究特殊學習需要,缺乏遊戲時間的小朋友如何悄悄地玩和學交朋友。讀研院前在某一所四大任職電腦審計師及資訊保安師。Research on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Interested in humor, play, and friendship in children. ex-CISA/ex-CISSP

從獨食的AA制看麻煩的社交潛規則

(编辑过)
獨食AA制,雖然悶,但對社交理解有困難的大小朋友來說卻是天堂:因為分享食物時有很多潛規則要遵守……
“two round white and gray plates on table with egg sandwiches” by Matheus Frade on Unsplash

在香港,我們和朋友吃飯,通常會點不同的東西一起吃;但是,美國人很少和同桌的朋友分享食物。例如,甲和乙都最想吃牛扒,但也想試試烤雞。若是在香港,他們很自然就會點牛扒和烤雞分甘同味;但若在美國,他們就會點了兩份牛扒各有各吃。

在紐約工作時,最深刻一次是公司team building後,和一班同事到日本餐廳吃壽司。由於公司負責找數,所以大家都沒想過要省錢。打開餐牌,見到盡是California roll, Boston roll, Philadelphia roll, etc. 最便宜的也要13美元一份,最貴的好像還要25美元。從價錢看,估計叫一份應該夠飽。

我見大部份同事都點了兩至三份不同的roll,然後坐我對面的男同事豪氣(豪不客氣)地跟侍應說:「除了這個跟這個,其餘都給我來一客。」菜單上有十種roll ,那他豈不是點了八份roll!?我見到他這樣從叫,我想,莫非他打算share?但是美國真的得少會share,而且我見大家的叫法都是各叫各的,我又未來過這餐廳,於是我點了一份不記得是波士頓卷還是加洲卷。

上餐時,我嚇了一大跳,那份卷的份量是正常的(香港的)起碼三倍,有八舊拳頭大少的飯團放在我臉前。要吃八舊一樣味道的飯團,就算好吃也其實很悶。其他同事卻開始大快朵頤,我唯有無奈地吃著飯團。好味,但真的很單調。對面點了八份手卷的男生,侍應用兩個大盤把所有手卷捧上。我看著那兩大盤手卷,根本就像平常叫到會般,超級誇張。更誇張的是,那男生吃了一款就轉另一款,直至每款都吃了一件,然後又再重新吃一次,重覆八遍,一個人KO了六十四舊飯團,很恐怖!!

奉行獨食AA制的美國,雖然悶,但對社交理解有困難的大小朋友來說卻是天堂。在香港,一班朋友吃飯,我們很少「獨食」,通常都會分享食物分享帳單。分享時有很多潛規則要遵守:例如去酒樓,由於點心通常都是四件一籠,如果四個人去酒樓,普遍期望是一人一件,這就是一種社交潛規則。然而,這種潛規則對部份有社交理解困難的人(如有自閉症的人士)來說很難掌握。讓我隨便舉兩個事例:

(一)

小明同親戚食飯,自己喜愛吃的餸,見到淨下一件,便會立即夾走。

嘉嘉回到家,便跟小明說:「唔可以咁無禮貌,要問吓有無其他人想食先架。」
小明:「問佐有人想食我咪無得食?」
嘉嘉:「你問佐通常都無人會話想食架……」
小明:「咁問黎做乜?」
嘉嘉:「禮貌嚟架……總之就要問啦。」

於是,第二次小明去食飯,見到淨返一件雞,一邊夾,一邊大聲問:「得返一件雞喎,有無人想食啊?我知都無人會答想食架嘞,我都係問下咋!」

你以為小明是小朋友?小明已經是個三十多歲的大人,而嘉嘉是他的老婆。

(二)

有次,陳太帶她的丈夫陳生跟她的兩位朋友到酒樓吃點心。每次有陳先生喜愛的點心,他都一口氣夾了兩件,陳太不好意思再夾。

回家後,陳太跟陳生說:「你唔可以自己鐘意食就夾兩件架,搞到我無得食。」
陳生:「你自己唔夾之嘛。」
陳太:「一籠點心得四件,你夾佐兩件,咁如果我仲夾,我嗰兩個朋友咪有人無得食囉,唔係咁好架。」
陳生:「唔夠食咪叫多籠囉。」
陳太:「咁唔係人人都想食兩件吖嘛,會食唔晒架。」
陳生:「咁我食埋佢囉,再唔係咪打包囉,我食埋都得架。」(打包:即外賣)

陳太費盡唇舌,終於成功說服陳生,去酒樓如果只有四至六個人點食物的話,不要食多過一件。雖然陳生都還是覺得叫多籠外賣其實無問題,不過最後都話OK。

於是,之後飲幾次茶陳生都好乖只夾一件。有次,陳生陳太同黃生黃太去飲茶,黃生食完一粒燒賣,之後又夾一隻燒賣放入口。陳生指住黄生,同陳太以正常音量講:「哦!佢夾佐兩件燒賣啊!!」

陳太向我說這件事時,形容「當時真係想搵窿捐」——即找一個洞躲進去——因為感到十分尷尬。事後,她還要和陳生解釋,是因為黃太不吃燒賣,所以黃生才多吃一件。


以上的兩個簡單的事例,已經牽涉多種社交潛規則了。而且,潛規則最困難的是,它不像法律,只有對和錯,而且,潛規則還錢會隨不同的情況而轉變,例如吃飯的對象不同的話,吃飯的地點不同,規則也可能會改變。

獨食的AA制,就如不交朋友一樣,省卻麻煩的潛規則,但很悶。對比尊重個體的美國人,尊重群體的香港人於社交上的潛規則多很多,也複雜很多,所以先天社交理解有困難的人士在香港生活要適應要學習的東西也較多。可惜,香港對他們的支援卻較少。於是,部份有社交困難的朋友,雖然怕悶,但因為無法掌握麻煩的潛規則,難以交到朋友。沒有朋友,就更難掌握潛規則。不是他們不努力去交朋友,而是他們很難靠自己去學會潛規則。可以的話,我們多行一步,解釋一下潛規則,甚至想想是否真的需要墨守潛規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