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一萬小時練習」,如何累積經驗?

VC
·
·
IPFS
·
一萬小時練習其實是內功的一種

本來週六要來個輕鬆的,實在想不到,就把陣子讀到的文章整理一下

原文來自

張潔平:將反覆練習外包給AI,人類還培養得出創造力嗎?

這是天下雜誌的未來城市專輯,很多資訊值得大家花時間參考。

因為最近研究AI的種種,心走存了很多疑惑,甚至在技術上也看到了一些盲區,最後在這篇文章看到以下

資深媒體人張潔平提出一個悖論:理想上,人類應專心想像與創造,將重複無趣的練習交給AI。然而想像力與創造力非天生,當把練習過程外包給AI,人類要如何養成這些能力?

就像這塊有20多年歷史,讓我崇拜的石頭寫的話

曰: “機器能做的事讓機器去做,人類應該從事更有創造性的工作”

的確如此,有些重複性,無聊的工作可以然機器代勞,甚至我們也不用學寫程式,只要知道如何下指令就好了,不管是問GPT,或是如何要MJ畫圖,等等...

但這也是我看到的問題,同樣是找資料,工作20年者與工作5年者,用Google或是GPT找答案的手法不一樣,篩選結果的手法也不一樣,用同樣的工具,兩者的成果不同。

如同作者所提

做記者時,如果我沒寫過那麼多稿子、沒有聽過那麼多錄音,沒有像機器一樣重複了一年、兩年、三年最基礎的、每天寫新聞的這個階段,我問不出好問題。
問題是,今天,我們希望AI幫忙解決辛苦的部分,好讓我們扮演「上帝」提問的角色;但沒有經過練習過程,我們可能就提不出好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悖論。

所以如果把AI這些東西想做古代的兵器,早期可能是石頭棍棒,後來有更厲害的三節棍,那麼那個一萬小時的練習,叫做內功,沒有內功,足夠的基本功,玩三節棍不但效果有限,而且還會受傷。

其實在20年前,有計算機模擬物理分析,如應力,流力,熱傳等,沒錯,那時偏微分解題手法就用不上場,但反而基本的物理知識,邏輯架構,如何設定邊界條件就是功力的展現。

所以,對於資深工作者而言,換一套工具,用內力相得益彰。

年青人呢,基本功的目的是培養出一個sense,再用sense,借力使力,與老人不同的地方,不用浪費時間蠻幹,但基本功還是要經歷,這或許是使用AI這些工具前的基本qualification.

後記:

長期苦幹真的愚蠢,不合時宜嗎?

在牧羊人讀書筆記一書曾提到余英時教授的故事,教授為了找一個合適的詞,連夜翻了不少古籍,才找到合適的詞語,或許這用Google就一下子解決了,但人類在閱讀時,在找到答案前,中間閱讀過程的知識其實也不知不覺與腦中的知識庫連結,變成其他知識儲存,這個旅程,看似辛苦,但個中趣味,只有當事者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VC服務生醫產業超過25年,經歷研發/產品管理/事業開發/銷售業務/品保法規等工作,工作橫跨美國,台灣,產品經歷家用醫材/專業醫材/實驗室設備等,在這個園地貢獻自己一點經驗及想法。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人生的感激
11 篇作品
回憶
45 篇作品
向大師學習
22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