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BoMr972
TtBoMr972

To the best of my recollections.

石油减产,小语种更应该减产。

S国和R国作为石油生产大国,为了让自己的石油收入不断,宁愿低价出售也不愿意减产,一度闹得很僵硬,最后达成协议以后,石油收获-37美元/桶。尽管这个价格夸张得难以相信,但是如果没有减产协议,未来也势必不会有任何好转。

而和石油境地比较接近的,不是货物,是人,叫小语种的学生。

回望过去的十几年,全国还只有三所高校开设P语言专业,都是三年一招,按顺序轮流招生,到了毕业年份,尽管岗位数不多,但毕业生不用同其他学校的同专业学生竞争。再看一眼现在,为了响应号召,各个高校纷纷开启这个专业,招收学生,迄今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已经有10所,有些学校还甚至达到了一年一招,而后还将有更多的学校开这门语言,和我同期的学生至少来自五个不同学校,而工作岗位呢?确实比十几年前要多不少,但是肯定满足不了学生的数量,绝大多数人只能在不相关的工作碰碰运气了。

不同于石油可以用于消耗,工作岗位的需求周期可长了许多。举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当一家公司需要一名小语种专业职员时,它只需要一名员工就可以填上这个坑,同时几乎可以说在接下来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它都不会有同样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对于这段时间里的走入求职市场的大学生来说,招聘他们的企业数量几乎是永久性减一。另一家公司也同样如此,可能前五年需求公司的数量还会大于提供技术的人才数,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减一后,五年后,会发现市场上没有公司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了,而回望大学方面,专业的开设,新生的招收仍在继续,那他们毕业了以后去哪呢?估计都得像石油一样烂在市场上了。

那它们会考虑这些吗?很难说会,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蹭个热度就开专业了,可能也就是给学校发几篇报道的收益,就要让一届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处境,那又如何呢?反正也让人毕业了不是吗?

为什么是小语种?

首先一个概念,语言它确实称不上一个大学专业。

一般来说的大学专业,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基础来进行研修,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才叫专业。而语言,除去文学,基本就相当于让一个人重新出生再成长学习一次,起点是远低于别的专业的,最终的能达到的终点高度自然也远低于其他专业的。原本语言学习的黄金期也是幼年,但受限于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只能在大学这一平台才能开展。为了避免在最后造成只会语言别的技能都没有掌握的情况,很多学校会在语言专业的同时附上一项别的专业,如经贸政治等。

再不同于一般语种,小语种的教学还不是很成熟。所以习得语言本身已经较为困难,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开设一个副专业。

不像通用语种那样,有无数的前辈拓开了道路,长达百年的研究史教学史也基本扫除了路上会遇到的障碍。大批的技能掌握者能够在各地开展教学,相关资源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各类教材百花齐放。如果有心的话,一个人甚至可以靠着教材和音像资料自学。

而反观小语种,教材稀缺落伍,音像资料也难以寻觅,遇到了疑问也无处答疑解惑,甚至也没有个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真正了解领会了一些东西的用法。这么看来,所有的教学就只能靠着专业的老师来进行了,而不巧的是,拥有足够资历来进行教学的小语种人才,本身就很少,能够拥有专业的教学技能的人就更少了,很多学校开设专业的前提就是找硕士甚至本科毕业生来担任教师一职。可以说,所有各校的学生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水平如何,甚至学校本身的软资源也能对学生接触面造成很大的影响,一些学校能够一个学期请一次外国学者做会谈,而有些学校的学生可能四年就是跟着同一个中国老师学外语,这样就会造成在毕业时候严重的水平差异。到时候再哭着问为什么要开设这个专业已经是无济于事。

明知道前景如此,还是有学校想着法子要加开加收,用网络上的一句话来说大概就是不是蠢就是坏。生产周期短而使用周期长的特点,本身就可以确定这种东西不需要一直生产了,再加上小语种三个字第一个字就是“小”了,需求量的基数少得可怜,新收进来的学生无非是在一个暗流涌动的冰面上浪费自己的青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