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雨
德雨

香港人/ 用詩/ 用文學/ 用心/

愛人與被愛

活著,就是要處理和面對各種的問題,有關生存的、公義的、哲學的、情愛的、家庭的、關係的等等。這些我們都是不可避免,當中最容易讓人著魔和坐立不安,想必會是情愛問題。

許多人渾身不自在,心靈得不到安頓,就是因為仍沒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這正是人這種生物的一種先天的特性。

每每情愛是很直接就能牽動人的情感,好像是人的原始、根本、先天性的。

為所愛者而死,不難。得遇所愛,甚難。相處無磨擦,極難──大概不可能。             但是,上天賦予人類這個本質:即使厭食,還是不能沒有食物;即使厭情,還是不能沒有情。                                                                                                                                     這是《情愛寶鑑》的最後第一章

香港哲學家李天命《哲道行者》一書中除了說哲學邏輯,更會探討人生、情愛、生死。其中在情愛的討論中,更是引人入勝,常常一語中。很難想像當中的文字是出自一位哲學家之手。很多時候,人們都常說哲學家過於理性,是愛情白痴。在我看來,也許是他們對愛情有另類的執著。上面就是書中的一小段,儘管有時人類因情而愛得死去活來,愛得筋疲力盡;儘管厭倦了情,到頭來還是不能缺少情。

李天命《哲道行者》第21版

說到底,究竟是愛人幸福,還是被愛幸福? 到底是他愛得比較多好,還是你愛得比較深快樂? 能不能偶爾我愛你多一點,偶爾你愛我多一點,達到一個完美的平衡呢?

戀愛中的人有時候會不知不覺陷入一種疑慮:對方好像不夠愛我。往往許多的愛情問題都是由這裡逐漸地延伸出來,本來美麗的畫像也漸漸爬滿污點。

相愛並不是我能為你付出多少,不是你應該為我付出多少,而是感受到愛後,能賦予給對方更多的愛;相愛並不是一種計算,不是一種形式,而是向對方的誠懇報答,感謝對方令自己感受到愛。人們不願投入太多的愛,因為害怕有一天的分離,太多的感情投入會讓自己受巨大的痛苦。



戀人相處,矜持者不願擺明說自己不開心,認為要自己說出來怕損自尊心、不是味兒、沒有意思,但又不能表現得「絕」無其事,因為這麼一來對方就不會覺察到「原來你不開心」。這時就要沿着一條微妙的界線,隱隱約約,在若有若無之間表現得「若」無其事,讓對方嗅到一些蛛絲馬跡……在這個遊戲中必須緊記的是:適可而止

這裡就高明地說出了現代人對戀愛的態度:害怕對方會覺得你的愛太容易得到而不去珍惜。指的不單單是戀人,更能針對追求和被追求者。

在我眼中,現代的戀愛確實存在著一種通病,好像喜歡一個人就是需要利用各種的手段、心機、欲擒故縱的方法。尤其是現代的網絡資訊泛濫,大量沒有營養的資訊流入各種平台,更甚有各種的頻道教人如何利用「手段」去「把」心儀的對象,的確會影響不少人。好像在這個世代,真誠變得不再是一種美德,喜歡一個人不能直接表現,反而欲擒故縱的技巧才得到推崇。這年代,我們更應該學習自行篩選網上的資訊,而不是盲目地吸收。

為什麼人就是對於愈容易得到的東西,愈不懂得珍惜。就不可以因為對方簡簡單單的愛你,而去珍惜嗎?難道就是要耍些心機,有些時候對你好,有些時侯對你壞,你才會覺得珍貴?與其說我對於愛情太理想化,不如說人們經過社會的洗禮後,忘卻了如何去愛一個人。



以直截了當應對轉彎抹角,以心如晴空應對心細如麈,以一默如雷應對不可理喻,以不變應萬變,以簡御繁,不是放逐而是放下,不是收回而是收手,把纏綿痴執改為順物自然,把過分關心改為恰如其分,讓高熱降溫,讓該行己路的自行己路……                      這是《情愛寶鑑》的第一章

一種不對等、不平衡、不公平的愛並不會蘊釀到健康的關係。付出多的一方可能會覺得已經太累,漸漸退出。付出少的一方卻會認為對方的付出是理所當然,自己亦不太重視。若兩人能拿捏愛的平衡點,雙方的愛接近對等,又非常濃厚,還會有那個人拾得退出這段美麗的關係呢?

愛,一直都是主動的詞彙,是提起勇氣去承擔可能受傷的風險。愛,就要勇敢地說出口,明知對方可能讓你傷心,但你相信對方所以把愛輕輕放到對方手心。我相信,我們終有一天會慢慢明瞭愛和被愛中──各自的快樂。

2021年1月-攝於摩星嶺

最後再分享書中我很喜歡的一句。

深情者,即使獨行,仍是同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