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
冷眼

抑中国数千年历史,流血之历史也。其人才,杀人之人才也。历睹古今已往之迹,惟乱世乃有英雄,而平世则无英雄。事势如是,至道咸末叶,而所谓英雄者,乃始磨刀霍霍……

读历史的反智思想

为证明西方文明的先进,必然性。是相当浩大的工程。有条件当然是先组织点人手,再申请一笔研究经费,定个期限做工作。中国史学界受西方影响很深。满清的《清史稿》以赵尔巽的史观,被革命维新人士驳斥。而大量西方的文化元素传入中国。知识界对于历史研究开始很多前沿性工作。有西方考古,水下发掘。断代史研究,和政治史,经济史,政党活动史,文明史,乃至于方兴未艾的口述历史研究。

为某某人物的历史形象翻案,诸如毛泽东为曹操鸣不平,和文革的道火线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种史为政用的思想是在中国一直绵延至今的。习近平吊唁张志新,称其为“最美奋斗者”,可同样地,对于张志新案的主谋毛远新,却网开一面。毛远新被中共党魁落实政策,补发了十年收容审查期间应得的工资待遇,而且还恢复“副部长级医疗待遇”。那么纪念张志新,却放过了罪魁祸首,和根上的毛泽东。这就是本末倒置。如果把这件事(纪念活动)单拿出来看,若干岁月后,后人会不会得出,习近平有反文革的思想?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读历史不能仓促,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很多人文章写的轻松。有可以轻松的,也有很费功夫的。就像我,前前后后写了很多篇,都废弃了。论证工程又繁浩,又要考虑到现阶段中国人的认知,和一些杂七杂八的内容。何其不易。

今天互联网上反西方的,可以简单归类为民粹主义吗。像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口头报告(《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第323页)“我们这样肯定要广泛地发展资本主义,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对于这个问题,在我们党内有些人相当长时间内搞不清楚,存在一种民粹派的思想”。可见当年共产党的民粹派跟列宁党是一脉相承,即资本主义发展是历史必然,俄国(中国)社会发展不可能绕开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共产党的历史观,革命观。也是为暴力夺取政权的定调。民粹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四不像。民粹的热衷暴力,也是触目惊心。茅于轼因为为富人说话,而不断收到毛左的人身威胁。(见当年乌有之乡案)资本主义在共产党人眼中,很多程度上被认为是提供了物质价值。而缺少社会价值。

对西方必然进步相关的论述,我会浅析在后续的文章中。搞清一个观念,西方的进步。指的是西方对世界,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言。过程中造成的族群撕裂,物种绝灭,人权迫害,反人类罪行累累。可是也客观地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改造给带向全世界。今天的西方有新左派,有极右翼。但更多的民主,人权思潮,和平等,自由观念也传播开来。西方在变,世界也在变。我们不希望有殖民再次出现,不希望有白人至上的原则。地理大发现到今天,兼容并包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对于今天时事解读,扣帽子和乱下结论,表面上是以史为鉴,实则很多情况下都是拼凑材料。基于共识政治和现实利益,个体最为政治生活的一员,受影响的显然历史意义不是第一位。政治体制和运行机构,更贴近生活。也更能影响一个人安身立命。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这样想,那么思想包袱就去了一半。单纯论对错似乎不可怕,怕就怕在,在民粹的加持下,于现实生活中发生悲剧。你去争论古历史,而不是近现代史,很难发生严重对立。正是因为交织了数不清的现实暗喻,现代历史的争论,人们发泄的情感,行动,资金才高过古代史。教科书是政治正确的一种体现方式。也是大部分人接触历史的开始。差之毫厘 缪以千里。我相信持不同立场,现实考量也不同。能够将生命投入到政治参与,决策和实施当中的只能是少数人。大多数是不感兴趣的。这就有如不管谁上台,我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一样。当读历史为了政治服务,有了较强的目的性时。历史就不再单纯客观。百分百的客观显然不存在,解释历史就是解释背后的逻辑链条。细节方面,随着考古等学科的发展,档案解密公开。能够越来越清晰一件历史事件。我想,古为今用,得用得恰到好处。不然,单纯的说故事,这点,像勾栏瓦舍曲艺表演,不是说不好。而是搞政治的跟文艺,区别是明显的。过去有很多这样的事件。如白毛女在某地公演,战前动员,有些小战士气不过,开枪打死黄世仁的演员。和“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的戏说……这些算是史为今用还是为政用呢。尽管两例的历史事实都跟宣传的不符。但起到了政治意义。而且直到今天,也是如此。从结果来看——用的地方,差强人意,也有客观激发民族情感的表达,流入民粹的范围。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历史的看法中,因为观念不同造成的历史分歧,和因为对材料认识不全造成的分歧还不一样。这就像比较文学对于历史的研究。而反智,不仅仅是对其援引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的误读。更是悖逆真理,违背正义。抛开了物质载体,纯精神分析,结果和样本的可信度,能有多少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