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ni
Sogni

Sogni nei Bicchieri is Italian, meaning “Dreams in the glasses”|Sogni杯中夢,寫作翻譯詩歌藝術愛好者。 葡萄酒(WSET3)和瓷器鑒賞。 https://sognineibicchieri.github.io/

AI 時代的創作 - 正被抹平的审美和创造的鸿沟 - 是好事吗?

创作能力的曲线被压平只能让创作能力这个因子在发光函数中的作用降低,金钱、宣传能力、个人出身、社会网络,还有“运气、运气、运气(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等等的比重增强。能以纯粹的创作能力谋生的人群会越来越少(正在发生中)。这是好事吗?最终作品中“我”的贡献要达到百分之多少,“我”才可以心安理得地宣布这是“我”的作品呢?这里涉及到人类对“自我”价值的衡量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每个人应该问自己的问题。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朋友组织的线下活动,中间有个小环节是一些分享个人创作的“小故事”,其中的一位分享者带来手写的一个小寓言故事,有人特地拍了照片作个纪念,倒不是因为故事本身,主要是现在还有人为参加活动用笔在纸上用手书写,本身就变成一件很稀有的事吧,😁。

结果隔天,分享者在群里发了一个pdf文件,说是应观众要求提供一个清晰版本,然后自己主动揭示:这个故事原来全部都是AI创作的,而且不是用chatgpt的最新版本。我回了一句:“用笔纸抄写AI的创作作品,这应该算是一种‘行为艺术’吗?“ 嗯,他/她没有回复,估计已经把我拉黑了,😭。

我在马特市写过几篇文介绍我挺喜欢的一个科幻杂志《不可思議》雜誌對卡羅琳· M·約阿希姆的採訪-作品《不朽的調色板》。这个科幻杂志在chatgpt出道后很快停止收稿,因为收到太多由早期chatgpt创作AI特征明显的稿件。前几天推文宣布重新开启收稿,但是拒绝接收任何涉及AI创作的稿件。我特地点进去仔细看规则,里面的文字说明是:

Please note that Uncanny Magazine does not accept any submissions written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r similar technologies. These submissions will be auto-rejected, and authors will no longer be able to submit to Uncanny Magazine if we discover that they us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r similar technologies for creating their submissions. 请注意,《Uncanny Magazine》不接受任何使用人工智能或类似技术编写的投稿。此类投稿将被自动拒绝,如果我们发现作者在创作投稿时使用了人工智能或类似技术,他们将无法再向《Uncanny Magazine》提交投稿。

可是看到这里的关键是:如何验证一份稿件是否由AI(或AI参与)编写的呢?

比如说,最近 @Robert 频频发文,😁,在他的文章中每次都特别注明,文章是由Bing创作。但是不能指望所有(或者说大部分)创作者会和@Robert 一样诚实啊,特别是在创作确实能赚钱的情况下,😉。

当前的AI模型或者在未来可见的更先进的AI模型,不要说人,AI自己也不能确定AI创作的作品是否是由AI创作的!(拗口,悖论?😁,我试过!把gpt或claude自己的创作新开个chat窗口直接拷贝黏贴刚刚它们才创作的内容让它们判断,结果都是不确定或判断是人类的创作,😂)。更何况,聪明的人类创作者可以在AI生成内容的基础上做少量改动,让最终结果更加像人类的作品。

比如说,我发过一首诗歌《一颗没有开花的树》,是应对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而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猜/判断一下里面的图片、英文和中文诗句,哪个是AI的创作呢,😁?


征文的发起人 @Xa 在文章 AI 时代的创作|正被抹平的审美和创造的鸿沟 中说道:

那些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生活经验的人,会相互形成生态系统,并利用 AI 的能力来让自己的生活经验发光

个人其实没有看出“AI能力进步”和“不可替代的独特生活经验会更容易发光”之间的相关性。

在一个群体社会中,在注意力和其他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否发光的可能性从总体百分比的角度来说是变化不大的,变化不过是在对个体的分配上。

GPT看起来很神奇不可思议,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个多因子的数学函数,只不过它的因子数目以亿万计,而已。

同样,能否发光的可能性也是一个多因子的数学函数,创作能力是这个函数的一个因子。创作能力的曲线被压平和“能靠创作发光”基本是成反比的,😁。道理很简单,物以稀为贵,月亮太多就没人稀奇月光了。创作能力的曲线被压平只能让创作能力这个因子在发光函数中的作用降低,也就是说,个人的创作能力及与其正相关的因子们不再重要了;其他因子,比如说金钱、宣传能力、个人出身、社会网络,还有“运气、运气、运气(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等等的比重反而增强了

不可替代的独特生活经验在这些被增强的因子中吗?还是本身是和“创作能力”正相关所以被消弱的因子?

何况,能不能发光再说了,一个人首先还是得养活自己,不是吗?当创作能力的曲线被AI压平,能以纯粹的创作能力谋生的人群会越来越少(正在发生中。。。下降幅度很惊人,比如说制图业,游戏业的最新就业趋势就很明显)。这是好事吗?


对于个人体验来说,AI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个人赋能,完成以前不能做到的事。但是这里涉及到另一个很个人的衡量问题:

最终作品中“我”的贡献要达到百分之多少,“我”才可以心安理得地宣布这是“我”的作品呢?这里涉及到人类对“自我”价值的衡量问题,说深了,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每个人应该问自己的问题。


最后,以两句个人记忆深刻,在AI新神降临的年代也没有过时,的引言结束吧,引言来自老美剧《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

Our job is to think. Machine should never be sharper than our mind. 我们的工作是思考。 机器永远不应该比我们的思维更敏锐。

Anybody who is great at anything, does it for his/her own approval not someone else’s. 任何一个在某件事情上很出色的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自己的认可而努力,而不是为了别人对自己的认可。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