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un
Shaun

觀察生活細節與自由書寫 / 在助人工作中,實踐生命價值

讓我們傾聽罹癌病友與家屬說一段故事!

(编辑过)


在陪伴罹癌家人的日子裡枯竭

    「這一張心理牌卡訊息是「枯竭」,透露著你在現在生活中,已付出了最大努力,但因為沒能獲得足夠回饋與滋養,使得妳慢慢感覺被淘空,直到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再從心裡擠出絲毫力氣…。」

    在復健室外,還沒能聽完牌卡全部訊息,原本總是在人前展現活潑生命力的林阿姨,瞬間淚崩到無法自己。對於長期陪伴丈夫面對癌症治療與預後生活的她,有些話直入心嵌。

癌症時鐘再次撥快11秒鐘

    國民健康署根據107年癌症登記資料,於日前公告國人的癌症時鐘調整為4分31秒就有一位國人罹患癌症,且比起往年,又再度撥快11秒鐘。就每10萬人離癌的粗發生率,則是增加至492.31。這反應出國人在不同癌症侵襲下,不斷惡化的現實。然而,這會是未來數年最頂峰的統計數字嗎?可預期應該不會是。因為,隨著人口結構的高齡化影響,未來多年仍會在相同的趨勢軌跡上。而保有健康身體狀況的我們,可能僅是在相關新聞露出的那幾日,稍稍留意自身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或者將其作為朋友、同事間,閒談時的話題。但對已經離癌的病友來說,他們是統計數據之一,處在劇烈的生理變化、頻繁的醫治療程、家庭經濟支出與照顧負擔雙雙增加等不友善條件所構築的凜冬之中。除了生理疾病的醫療之外,心理健康層面上的幫助,會是重要的項目之一。因為,它不僅是病友面對疾病、痛苦,接受持續治療,以及回歸社會生活的關鍵因素,也是共同生活的家屬,在持續照顧病友的過程中,家庭生活品質的關鍵影響之一。但在有些時候,這卻是病友最不易被觸及的層面。

拒絕,從宣告罹癌開始就一直存在的心理情緒。

    在助人工作的實務上,可以看到病友最常出現的心理情緒是「拒絕」,並且是從發現病情的一開始,就活躍於心裡。拒絕是一種面對壓力時的心理防衛,而這類的防衛,不會是短暫的心理情緒歷程,還不斷地形成一個僵化的心理結構。它會反應在拒絕承認病情、拒絕接受積極治療、拒絕他人關懷,又或者是拒絕更多社會接觸所可能帶來的緊張情緒與壓力。有時,對癌症病友來說,比較起坦然地面對疾病所帶來的各種影響,拒絕與逃避會是一個較容易的自我保護方式。此外,因疾病治療所需,有相當比例的癌症病友還需要面對身體形象的改變。特別是,當無法被遮掩的身體部位因治療需求而被切除,例如口腔癌治療而導致的顏面損傷等,均將進一步紊亂病友的身體心象,造成自尊自信的低落,影響其術後重新融入社會與開啟新生的動機和意願。

靠近,需要更積極地聆聽病友的敘說

    罹癌之後,將經歷漫長的治療歷程,煎熬於復原狀態的不確定,以及擔憂身體形象改變之後,可能吸引家人過度的關懷以及他人異樣眼光。複雜、反覆的心理歷程,常造成病友在人際互動時,既擔心自己成為家人朋友的負擔,而想要假裝堅強;又因身體病痛與心理不安,而需要大量的關愛。所以,病友有時會顯得進退失據,出現各種有別於以往的行為表現。因此,家人朋友在關心病友時,最合適的方式,會是作為一個好的傾聽者,重點在不評價、不比較也不過度追問病友所感受的壓力與痛苦,並且相信與接納病友對於目前生活的詮釋。而這樣的方式之於病友家屬也是同樣受用的。

    此外,傾聽還能幫忙病友長出生活的控制感。罹癌之後,病友在治療、復健的面前,會是接受訊息者,同時也必須受到程度不一的飲食與生活作息限制。換言之,相較過往,病友容易感受到自己失去了生活決定的控制感。因此,有時也會因此變得消極且被動。而當我們願意有更多的傾聽時,提供予病友的,還有著恢復些許生活控制感受的幫助。

    當癌症時鐘被撥快,意謂著我們最親近的生活圈裡,將有更多可能性,遇到罹癌的親人朋友,而我們也都有著和他們互動的機會。面對病友們顯露於外的不同行為表現,縱然有時看似坦然積極,也都可能是在心中為保護自己最不願被觸及的傷口而築起的高牆。因此,我們都可以試著以較為合適的方式靠近。即便只是好好地傾聽一小段他們說的故事,也都會是很有用的。

文章已登載於獨立評論@天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