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ymour
Seymour

我看见他闪亮的眼睛,看见他的双翼,看见那辆破旧的汽车喷射出的熊熊火焰在公路上燃烧。它穿过田野、 横跨城市、毁灭桥梁、烧干河流,疯狂的向爱情奔驰。

美国为什么多“垃圾人”?

为了方便表述,我使用了一个概念,叫做“垃圾人”概念,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提到此概念并非出自社会达尔文主义立场及无端贬斥,而是挪用既有概念以方便表述。

前两天看到美国纽约一40岁亚裔女子被人推下地铁站台而身亡,和朋友发生了一场持续几天的讨论,但是我们在这场讨论中没怎么聊种族、贫富分化、阶级矛盾问等老生常谈的问题,而是引发一段思考,为什么似乎美国这种人特别多?为了方便表述,我使用了一个概念,叫做“垃圾人”概念,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提到此概念并非出自社会达尔文主义立场及无端贬斥,而是挪用既有概念以方便表述。

我们的讨论持续了两三天左右,话题也比较发散,引申出不少追溯根源的想法,这里要涉及到我和朋友们对东亚社会与欧美社会的结构性不同的认识。

欧洲-消费型社会

我们聊到,欧洲自古以来一直面临着人口不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产生有很多原因。

包括一轮又一轮的大瘟疫持续打断了人口增长的过程,基督教文化本身对于生育的抑制,经济多元化导致的人口流动。但是反过来这一结果又使得欧洲人更更迫切的借用外力来弥补人力的不足,包括中世纪的风力磨坊、工业革命早期的水力纺纱等等。

另一方面欧洲历史上持续时间很长的封建制度使得经济体规模偏小,既强化了人们对外力的利用,也使得经济模式更加多元化,整个欧洲更像是各种制度、模式、技术路线的试验场,不同的制度、技术、思想、文化持续进行着竞争及相互促进,而种种这些最终积累演进到了我们现在的现代社会。

欧洲在进入了近现代社会以后,其模式我称之为消费型社会,经济运转的核心是商品、资本的流动,只要有购买力,能够持续让资本不断地流通,这套经济体制就能一直运转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顶部极少数的顶尖生产力所创造的极高价值其实已经可以推动社会运转,但是我们知道,生产的目的是消费,只生产不消费是不行的,这也是为什么早期资本主义矛盾重重,因为在早期资本主义制度中,资方通过极高的生产力彻底摧毁传统经济,而为了原始积累又使得广大群众十分贫困,缺乏购买力。所以每当这样的矛盾激化一次,就会发生一次经济危机。

在这之后,欧洲和美国出现了分野,现代欧洲普遍推行的是福利社会,通过各种福利政策和对穷人的救济,让其具备购买力,从而产生消费,等于在他们一生中,资本在头顶上转了一圈,资方并不吃亏。而美国社会只对最贫困的人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这种“福利”水平让你死不了,但也不会过得太好。

东亚-生产型社会

与之相反的是东亚社会,我们一直深陷于谷物生产增多——人口增加——谷物生产继续增多——人口进一步增加的循环之中,相比于欧洲的人口不足,于我们而言,人口爆炸才是更为迫切的问题,即使战乱、瘟疫导致人口短时间内断崖式减少之后也总能快速恢复,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也便于跨区域调配人口(国家还不用付出成本,告诉你那边没人,过去占多少地都是你的即可),这就使得国家整体上于大多数历史时期均处于人口充足的状态。源源不断的廉价人力压制了技术手段对外力的利用,所谓“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也”,这也使得宋元以后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始终只是萌芽。

东亚社会在进入到现代以后(由于外力作用),我称之为生产型社会,其核心逻辑是勤奋工作、高储蓄、低消费、出口导向。这是一套在现代化起步阶段没什么大问题的模式,既避免了有限的增长被快速增加的人口带来的消费消耗掉,同时也是唯一可以不靠对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的模式,此外其关键点还在于特别契合东亚的传统价值观念。

在这种模式及其逻辑之下,社会面就需要尽可能扩大就业规模,甚至接近于全民就业,社会价值观念以勤劳工作为荣,以不劳而获为耻,但是又回到前面所说的只生产不消费是不行的,所以,当经济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口导向不再具备优势的时候,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就都出来了,包括已经被说烂了的低生育率、内卷、阶级跃迁焦虑,也包括不太被社会注意到的生产过剩的问题,是的,其实我们早已生产过剩而消费不足。

最后

通过对比这两种模式,其实我们都知道,在东亚这种生产型社会,不劳动、不务正业、混吃等死是行不通的,国家也并不会给你发足够你过的体面的福利。在这种社会、经济模式的长期规训之下,东亚人也就很难甚至是无法理解美国为什么这么多无所事事、偷抢拐骗、行凶作恶的“垃圾人”,这是因为两种模式的根本逻辑就是不同的,美国社会的顶层创造的价值完全足够美国社会正常运转,但美国又是一个反对福利的社会,社会底层在这种经济模式之下,无法像欧洲的同类一样,不工作,也能相对过得较为“体面”。

这么说当然并非不考虑前提条件无脑吹嘘欧洲的模式,因为欧洲如此大发福利的模式也是是建立在对中产阶级盘剥的基础上的,最有钱的财富阶层并不在乎你发了多少福利,(具体可以参考一本书《反社会的人》),而这套机制能够运转也是因为最顶尖的生产力仍然可以创造足够整个机制运作的社会财富。所以在理想状态下,欧洲采取的模式确实在降低“不平等”,一定意义上降低了社会不同阶层的矛盾。

而东亚(主要是中国大陆)的“福利”,在秦晖的相关文章中,称为负福利,即按权分配的福利,本质上是在扩大社会的不平等。秦晖将对分配不平等毫无影响的福利称为0福利,促进平等的当然就是日常所说的福利,也就是正福利,那么扩大不平等的当然也就是负福利。看似与欧洲相反的逻辑下,东亚社会机制目前仍然可以运行下去,这也是因为我们仍然还处于生产型社会这样的模式当中,在这样的社会模式中,个人生活水平能达到什么程度,总是被渲染为工作能力的问题,国家的宣传弱化了经济结构本身的问题以及国家应当承担的福利,在社会上规训出一种贫穷=懒惰,悲惨=倒霉的逻辑,而辛勤工作的人劳碌一生,也就是赚点辛苦钱而已。

最后再说美国,问题核心在于,他们经济模式的根本逻辑其实和欧洲一样,主要靠最顶尖的生产力来创造财富,同时靠全民消费来维持资本流通,但它又偏偏不提供足够的福利。在经济模式上靠近欧洲,在福利问题上靠近东亚(略好一点),就造就了美国这样矛盾的国家,一方面凭借顶尖的生产力和吸引全球精英人才,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又多是街上无所事事偷抢拐骗、无差别推人下轨道的“垃圾人”。

这就是我和朋友们关于美国为什么多“垃圾人”的一些讨论整理出来的看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