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根
雷根

生活是永無盡頭又徒勞無功,唯有寫作,在文學、歷史、哲學、宗教、藝術、電影當中,讓人沉澱。

文學乎?詩言志?

什麼是文學?有什麼因素幫助判斷文學與非文學?如果這個問題得以解決,第二個大問題就是什麼是中國的文學?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究竟有什麼不同?如何理解這種差異?

何為文學?文學何為?朱光潛《談文學》一書裡說:「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的藝術。」他認為文學都是藝術,既然是一門藝術,但是人人對於美的看法和定義,帶有強烈的主觀性。

比如說從最傳統的字源、詞源的角度,在中國的「文學」早在春秋時期的《論語》出現。但是,「文」這個字在古代中國泛指所有文字寫成的作品,並且「文」也有紋飾的意思。如果將這兩層涵義合在一起,也就是有文彩修飾的文字作品。

西方的「文學」(literature)一詞來自拉丁文 (litteraturae),原意為寫作(writings)。十八世紀以後,用來指虛構與想象性的書寫(fictional and imaginative writings),其文體主要是詩歌、小說、戲劇。不過,這一概念和中國的「有文彩修飾的文字作品」比較,就會發現不同。散文作為中國古代文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文類,她的內容是真實的。虛構在古代中國的文學思想裡時時被壓抑、批評。

是否說「想像、虛構,或有文彩修飾的文宇作品」就是文學作品?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注意到,我們在討論什麼是「文學」的時候,討論的重點是判斷而非評價。一部「想像、虛構,或有文彩修飾的文字作品」作品,能夠帶給人美的感受,至於是不是好的文學,則是另外一回事。

這兩層意思的邊界很模糊。當我們說一部作品「不是文學」時,往往有價值判斷,指這部作品寫得不好。讀者用文學的眼光來閱讀一般認為非文學類的作品,並且通過這個讀者的批評和解說,彰顯出了該作品的文學性。在討論什麼是文學時,注意文學和文學批評的分別。

中國詩學講究詩言志,著眼於作品與主體的關係。詩人的志是主體的性情,這就是志與詩人之間的關係,這就是詩與人的關係。作品與客體的關係是西方古典主義詩學的主軸;作品與主體的關係、詩與人的關係,是中國詩學。由作品與作者的關係出發,「詩如其人」正是在詩言志這命題基礎上產生出來。正是對文學起源的理解不同,中西文學形成了很大差别。陳世驤在〈中國文學的抒情傅統〉中,用「詩言志」的觀點來標舉出抒情傳統是中國文學的核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