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ickWong
PatrickWong

「進步,從不說明天開始」,內心燃燒著工管魂的企管人,要求自己人生不設限,並尊重社會多樣性,興趣是廣泛閱讀,夢想是當Serial Entrepreneur

該不該念大學?為什麼要讀大學?大學畢業生給高中生的簡易心得談

學歷不一定有用,但你可以學著認識自己;學歷不一定燙金,但你可以學習如何與人互動,幫未來的自己打下基礎

替代役退伍後,在準備澳洲打工度假的這段期間,正逢準備升大學的妹妹在過她那兩個多月的暑假,一邊等著志願分發,一邊讀大學先修班的數學題,不時問我這個過來人上大學的經驗。

「上大學該做些什麼?」

這問題可說是考倒了我,因為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忙著向前進,很少回過頭來看那些年,歲月留下的步伐。

這問題在我腦海中快速運轉,人生走馬燈不停再努力回想大學經歷的種種,設法將那段時光濃縮成幾個幾項重點。

時光一下來到澳洲打工的那個農場,當我在打包搬貨的時候,一位上大學兩個月,就休學來澳洲的同事問我:

「你覺得該不該上大學?上大學有沒有用?」

他對於大學感到無聊,嫌教授教的沒用,索性就休學來澳洲賺錢,現在澳洲簽證快到了,但他仍然對未來的路感到迷茫,因為他不知道打完工回去後,該直接出社會還是把大學念完。

圖片來源:https://www.cw.com.tw/article/5085423

其實這些問題只要上Google搜尋關鍵字,甚至問自己的父母、親友、學長姊,都可以告訴你上不上大學的利與弊,正反方都有各自合理的觀點。

當我自己也搜一搜,發現為何對大學迷惘的人,透過網路文章仍然得不到解答,與其去怪他們有選擇障礙,不如說那是因為許多文章都沒有設身處地為當下的高中生著想。

許多文章的觀點都是從社會人士的角度去看大學,對出社會的人來說,或許大學四年只是一瞬間,但對高中畢業的孩子而言,才剛熬過漫長的學涯六個年頭,想到大學還要四年才入社會,對他而言這時間太遙遠,你磨破嘴他也想不到這麼遠的以後。

網路上的文章沒有不對,只是對社會還很陌生的高中生而言,用處不大。因此,同樣身為過來人,這邊我只說幾點關於自已的意見,一個大學畢業生給高中生的一點意見 —

為什麼要讀大學的幾個理由。

改掉「比較」心態

在成績至上的升學制度下,有分數的地方就有排名,有排名的地方就有比較,從家庭、教育到社會,我們從小充斥在各種比較的環境中長大,尤其在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兩次關鍵的人生階段,或多或少養成了比較心態。

但是在大學,已經沒有像國高中一樣,有強制性的升學制度逼著你一定要跟別人比成績,不論是書卷獎、考研究所或是考公職等,這都是自己選擇的道路,你只會跟走在同條路上的人互相比較。

更多時候,大學生不跟其他同學比誰的成績高,而是比誰在期末被當的科目少。

學習與人相處

在國小,你最多就是遇到跟你差六歲的人,周遭的同學可能都來自附近的社區;國高中則是遇到跟自己差三歲的人,周遭的同學可能大多來自同個縣市;到了大學,你可能會遇到跟自己差四歲以上上上上上的人(延畢的、研究所、博士、在職專班等…),周遭的同學來自不同的縣市。

社會是一個充斥著各種龍蛇雜處的大染缸,大學生這個群體,是由各種來自不同縣市、學校以及家庭的人組成,比起其他階段遇到的同學,背景更加豐富與多元,所以俗話說:

大學是社會的縮影。

未來進入社會,你會遇到許多形形色色的人,而在大學的環境中,人群背景的豐富性有別於以往的升學階段,從課堂上的小組報告,一直到課外的社團活動,處處都在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互動,學習如何與不同人相處、溝通與合作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一個人走的快,但一群人走的遠。

在升學時期,那種單打獨鬥比拚個人成績的生活已經結束了,未來更多的是打團體戰的日子,學習如何與不同背景的人相處,凝聚一夥人的向心力,並組織、領導團隊達到目標,就是大學階段可以先修的一項議題。

學習如何進行好的人際互動,也是幫未來的自己培養人脈基礎。

比起複雜的社會,大學的環境相對單純,可以說是出社會前的新手村。在這裡,你有許多試錯的空間,學習如何與人相處。

培養自己的個性

我在擔任新生營領隊期間,時常會遇到隊員們不敢站出來表現的場合,像是找小隊長、舞台劇主角、才藝表演等等,為了要讓他們勇敢站出來表現自己,我會跟他們說:

大學是出社會前的最後一站,社會很現實,不允許你犯錯,但在大學可以,你有四年的時間幫未來的自己打基礎
如果你對大學以前的自己不滿意,或是對自己的個性不是這麼清楚,那就在大學期間重新塑造自己、認識自己,趁著新生營的機會表現自我、跨出改變的第一步,作為大學生活的開始,正式跟你們的高中生涯說再見

還記得自己大一時,時常口無遮攔,被人覺得說話白目說話直,自己還以「做自己我驕傲」居之,直到後來遇到幾位改變我的「人生導師」,在升大二時決定變回一張白紙,重新塑造自己的個性,到了大三才有朋友跟我說:「要不是你改變了, 我想我們的交集就只會停留在大一的分組報告吧?」

聊一聊才發現,大一的自己遭到許多人討厭,甚至也惹到一些系上學長姊,可以說自己的惡名,已經昭彰到系上眾所皆知的地步,因此很多人只要看到我就避而遠之。

回顧大學的日子,「改變前的自己」可以說是我最不想碰的一塊黑歷史,也因為自己的經驗,讓我覺得「培養自己的個性」可以說是上大學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當然,我也在大學階段,也看到其他人的改變,其中不乏有人在好的個性上,將不好的個性改掉,隨著接觸的人群從系內延伸到系外,好口碑也獲得更廣泛的人緣與人脈。

我還記得出發去澳洲的機場路上,我跟我妹說:

「如果妳想要保留妳的個性,就找到跟妳個性相近的社團或朋友圈活動;如果妳想要試著改變妳的個性,就去嘗試一些跟妳個性相反甚至是衝突的活動。不要害怕去參加活動,多一點體驗,妳才會知道妳想成為哪種人。」

挖掘自己的興趣

有些人很幸運,從小就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相信更多的人是像我一樣,在家庭從小的耳濡目染下,高中畢業還不知道自己的興趣何在,在激烈的升學制度中,忙著往腦袋塞一堆考完就忘的課本內容,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思考自己的興趣為何物。

大學是探索自己未來發展可能性的一個重要階段,從自己的科系當作出發點,從必修、選修、旁聽外系課、通識課、雙修、副修、學程、實習一直到研究所,光是課堂上,就有許多課程供自己尋找興趣的方向,何況學校還有資源,不時會開講座、活動、參訪、證照課程等等,另外還有社團活動,也是許多志同道合的人齊聚一堂的最佳場所。

即便有些人大學畢業仍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但透過大學階段,起碼可以把一些嘗試過但不考慮的選項給過濾掉,也是一種讓自己在未來少走冤枉路的好辦法。

不要活得跟過去一樣

如果說高中生活就是國中生活的延續,讀了六年書為了幾場大考,到了大學總算不用被成績排名追著跑,壓抑這麼久,總算能享受青春與自由的空氣,結果大學四年過的跟國中、高中一樣,一味的執著考試與成績,變成一台沉溺於比較心態的考試機器,我想你似乎忽略這個社會,要的不是會考試的人,而是懂做人、會做事的人。

俗話說年經就是本錢,但我看到太多人窮的只剩下成績,等大學畢業了才後悔當初青春歲月沒有好好活過,等青春不在了才懂得何謂「人不輕狂枉少年」。

大好的光輝歲月卻埋頭在成績中,敢問沒了成績,請問你還剩下什麼?成就不僅僅可以來自成績,也可以來自其他地方,或許你該重新整理步伐,探索自己的世界邊疆。

不要像許多人一樣,離開了大學,卻徒留許多後悔與遺憾。

世界那麼大,新奇事物何其多,人生還有許多美好等著你體驗,不趁現在最沒包袱的時候揮灑青春,又更待何時?

壓抑的青春,吶喊了嗎?
畢竟,出了社會,就不能隨便任性了

關於學用落差

我很否定社會用功利主義的角度去看待大學生,去解讀大學教育與產業需求無法接軌所導致的「學用落差」。

不要去聽業界的話!學校本來就是個學術單位,各科系都擁有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教授則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用四年的時間逐漸幫學生搭建起理論框架。

比起大學生求學四年,那些沒讀的人有四年的時間培養一技之長,業界若真想要找到即戰力人才,相較於大學畢業生,不如找那些已經擁有些專業技能的人,才是根本之道,而不是從大學生身上說嘴。

許多父母做了一輩子他們不喜歡的工作,只希望子女不要步上他們的後塵,學生汲汲營營拚上一所大學,現在卻為了配合產業界,忽略學生單方面的發展,那請問什麼時候才輪得到學生為自己的人生做主?

很多時候,並不是教育無法跟產業接軌,而是學生對大學所學沒有興趣,所以畢業後都改行去了。

你去想想,一個美術畢業跑去做金融,或是學機械的跑去做法律,然後被業界的批評說「學用落差」,這合理嗎?

透過人際互動,學習如何與人相處、溝通與合作,並透過大學資源發展自己的可能性,培養自己的個性,以及挖掘自己的興趣

我想,這才是上大學該做的事吧?

填鴨式教育下,你我都是教育工廠的產物(圖片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3/10/11/edu-evolution/)

結語

該不該讀大學,這件事沒有標準答案,這篇文章僅以自己過來人的身分來看讀大學這檔事。不論是否學到專業能力,個人覺得只要大學的自己活得比高中的時候好,就有讀大學的必要。

當然不是只顧玩、享受青春卻荒廢課業的那種「好」,而是讀了大學,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知道自己的個性,喜歡什麼又不喜歡什麼,在面對不同差異的個體,會有更多的包容與尊重,或許不一定能找到致生所愛的興趣,但起碼知道什麼是自己不考慮的。

讀大學就是認識自己把自已的檔次提升到高中沒有達到的境界,讓自己的胸襟與視野明顯有別於高中生。

最後,大學的環境很多元,沒有了家庭的約束,要怎麼享受怎麼活,都是自己的事。但要記得,要開始學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