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een
Noreen

有時沉默,有時健談。 閱讀/翻譯/思考/好奇寶寶/有點宅

【閱讀】Larry Collins,Dominique Lapierre《巴黎燒了嗎?》

(编辑过)

我手上是譯林出版社的簡體版,封面有隻逗趣的巴黎聖母院的石像怪。

台灣也有出繁體中文版,差一個字,書名叫《巴黎燒了沒?》

關於這本書,我個人強烈建議選購電子書。

一來是它共有四百多頁算是滿厚、較占空間之外。二來是它很有趣!你大概會一直想繼續讀下去,屆時那四百多頁的重量可能會讓你覺得手痠。不過,如果你想要同時充實腦袋跟肌肉,倒是可以考慮購入實體書看看。

再者,書中出現的人名非常多。作者不會集中在同一個地方講完同一個人的事情,而是會隨著事件的推展,交替地展示不同人的處境。可是,像「海因里希」(Heinrich)這個德文名字可能非常菜市場,我在書裡就看到好幾次。

所以閱讀途中可能會不斷看到面容相似的「海因里希」,搞不清楚誰是誰。這種時候電子書的搜尋功能就可以派上用場,讓你繼續追劇不健忘!

先說結論:超級有趣!你一定不能想像一部歷史紀實作品居然能寫得這麼妙趣橫生!

我讀完之後,完全是逢人必推!

之前讀過一些跟納粹有關的作品,不論是史實還是文學,通常是來自波蘭或德國、奧地利等地,但無一例外的,它們的基調通常都有點抑鬱而哀傷、無奈。

頭一次讀到跟法國有關的納粹紀錄,意外地氛圍大大不同。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兩位作者的文筆非常幽默風趣,但我想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法國人善於嘲諷的性格所致。例如對於德軍佔領期間的物資匱乏,書裡是這樣說的:

「那一年八月,巴黎人憑配給票可以買到兩個雞蛋、三盎司食用油、兩盎司人造奶油。肉的配給實在太少,大家都說笑,可以用地鐵車票把它包起來,只要那張車票還沒有用過。因為如果那張車票已經用過,那麼肉就會從收票員在車票上戳的洞中掉出來。

「法國衣料短缺。有些料子是用木頭纖維做的。巴黎人開玩笑說:這種衣服淋了雨,白蟻就都爬出來了。」

簡直快笑死我,這比喻也太可愛了吧?

或許正因為法國這種盡情享受人生的性格,讓本來在其他戰場上紀律嚴明作風也硬梆梆的納粹士兵們,到了法國之後,一個個都變成叢林裡的奶油老虎一樣,傻笑地融化了。

不僅如此,這本書不只是有趣,同時它也經過認真的考據。

兩位作者不只採訪了與該事件有關的將軍或各機關要人,同時也訪問了經歷事件的士兵與百姓,採訪者一共八百多名。

(題外,之前曾有聽過有人認為歷史小說可以跟歷史考究混淆也無妨的言論,大吃一驚。真想問問他:你食物都精心挑選要吃最天然的,但是腦袋卻成天吃加工食物也無所謂?

因此,書中所呈現出來的,不是歷史課本那種只有大官名人才推動世界的圖像。而是圍繞著整個事件的每一個人,不分階級上上下下都參與了這個歷史事件。因此讀起來非常有生活感、非常具體而生動。

此外,我也滿推薦讀完《巴黎燒了沒?》後,接另一本《巴黎左岸1940-1950:法國文藝最璀璨的十年》一起閱讀。因為兩本書正巧談的是同一個時期的巴黎。《巴黎燒了沒?》談的是一般平民百姓與軍隊方面的動態。相對於此,《巴黎左岸1940-1950》談的則是當時在巴黎境內藝文人士的動態,比方有我們熟知的沙特、卡謬、畢卡索等人。兩本書相互對照,能更加完整地呈現當時法國巴黎境內整體的動態。

圖片轉自KOBO

當然,書裡談的是法國被德軍佔領期間的故事,因此也不可能總是快樂的事情。

我本來不是很清楚這段史實,預想可能是關於盟軍與納粹的攻防故事。

但實際上讀完後,並不是如此,這是一個相當危險的多角角力戰:法國境內的國內部隊(共產黨)與流亡在外的法國軍(戴高樂為首)、想盡快光復國土的法軍與想節省石油而想繞道的盟軍、英美為首的盟軍與納粹、法國國內部隊跟被派駐到巴黎交代要執行焦土計畫的巴黎總司令肖爾鐵茨(Choltitz,又譯柯爾提茲)。

多股勢力各懷鬼胎,想在看似平靜的1944年中實現各自的野望。

這當中,最讓人觸目驚心的當然是本書的標題,希特勒那句「巴黎燒了沒?(Brennt Paris?)」。

當時的希特勒為了避免巴黎落入盟軍手裡,也為了鎮壓巴黎的反抗勢力,派遣了當時著名的「城市毀滅專家」肖爾鐵茨去擔任巴黎總司令。

Dietrich von Choltitz

肖爾鐵茨是非常典型而傳統的德意志軍人。在此之前的戰役當中,不管到俄國、波蘭,只要上級一聲令下,就會無視該土地上有多少人畜,徹底執行焦土政策(Scorched earth)。他最知名的一戰就是1944年的波蘭「華沙起義」:一萬八千名士兵與二十五萬平民死亡,全城85%全毀,整個華沙幾乎夷為平地。(不過其實執行鎮壓的是黨衛軍,不是當時還在西方戰線的肖爾鐵茨)

因此,希特勒派肖爾鐵茨去巴黎的用意相當明確:只要巴黎可能失守,就讓巴黎從地球上完全消失!

(希特勒)「我們為什麼要擔心巴黎會不會遭到毀滅?就在此時此刻,盟軍正在德國各地轟炸我們的城市。」

我讀到這段時,一方面感到驚悚,另一方面忽然想起Jean-Numa Ducange在《沙灘上的馬克思》裡曾推測馬克思提倡無產階級革命,並且把革命預言成一種必然到來的未來,可能是出於對法國大革命的羨慕之情。(當然,最終德國依然沒有發生革命)

這樣想起來,我忍不住覺得希特勒這句任性的話裡,除了企圖報復盟軍之外,似乎多少也帶有這種對法國巴黎的羨慕嫉妒恨。德國明明要被炸爛了,為何巴黎就可以例外?

不少人可能跟我一樣不怎麼意外希特勒能有多殘暴。

可是,我發現更有意思的是:當時法國境內的共產黨人所想的事跟希特勒幾乎是一樣的。

當時法國境內的共產黨員已接獲線報,知道德軍在巴黎市各處都埋設了大量炸藥,一旦反抗勢力興起,就要炸毀巴黎各大重要古蹟。但知曉這消息仍沒有阻止這些法國共產黨人的腳步,他們反而像是要舉行大型花火秀似的熱血沸騰,認為與其讓巴黎繼續被納粹佔領,還不如玉石俱焚。

當然,我猜想這可能是因為馬克思思想裡將(非服務人民的)藝術視為是上層階級的產物所致。

但那可是巴黎耶????羅浮宮聖母院榮軍院巴黎鐵塔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的藝術結晶,你認真要讓它們,還有你們深愛的同胞,跟混帳德軍一起葬送?你們腦筋還好嗎?

相較於這些狂熱的瘋子,另一個讓人意外的是城市毀滅專家,肖爾鐵茨。

書裡有一段讓人讀來非常椎心刺痛的描述:

「二十年後,馮. 肖爾鐵茲仍忘不了那年八月晚上他與自己的良心進行的那場揪心的辯論。在服從命令的本能與這些命令可能把他引向什麼慘禍之間,他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可怕境地。歷史決不會饒恕毀滅巴黎的人,這對馮.肖爾鐵茨來說,是個極有說服力的論點。而這樣做的那個人,可能會在巴黎的灰燼上被絞死,則更加有說服力。」
「我將坐在最後一座橋樑上,與它一同把自己炸死,因為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唔,天啊,我讀到這裡差點要落淚了。

肖爾鐵茨雖然摧毀過許多城鎮,但他受過良好的教育,他深深明白巴黎不是華沙(華沙這個倒楣鬼被提到好幾次)。夷平它的代價絕對高得足以讓人自我了斷。

因此,縱使高層發來好幾次氣急敗壞的緊急命令,縱使好幾噸的炸藥都埋好了,等著他一聲令下就能把巴黎境內所有文明的奇蹟通通夷平,他始終沒辦法下令開始破壞巴黎的工廠或任何一座橋樑。

在多年後,肖爾鐵茨在1951年的回憶錄中,提到他當時為何抗令時,他表示因為摧毀巴黎在軍事上是不必要的行為,而且他相信希特勒已經變得不正常了。

(當然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肖爾鐵茨當時沒有多餘的人力物力可以夷平整個城市,該說法只是為了保障投降後的生活。)

法國共產黨員跟肖爾鐵茨的差異,讓人想起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知名的那本《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f the Banality of Evil)。

許多人從這本書的觀點將艾希曼這位納粹官僚理解成「只顧著固守命令,不思考道德責任」的平庸之惡代表。

可是,Rutger Bregman在《人慈》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中,就為這種解讀提出反駁:事實上艾希曼在1960年的阿根廷被以色列特務抓到。在此之前,他已經被前荷蘭黨衛軍威廉.薩森(Willem Sassen)找去商談過,對方希望他承認猶太人大屠殺是謊言,只是用來抹黑納粹政權的手段。但結果讓薩森很失望。艾希曼非常得意地說:

我一點也不後悔!我會笑著躍入我的墳墓,良心背負著五百萬條生命,對我來說是一個極其滿足的源頭。

換句話說,他不是什麼漠不關心、只遵從命令的官僚。相反地,他徹頭徹尾是納粹狂熱份子。他並非不思考,而是被偽裝成美德的道德所欺騙。他相信殺掉五百萬個猶太人是一種美事。

其實,我個人長久以來也對「只執行命令而不思考」這個說法相當存疑。

根據漢娜鄂蘭的恩師海德格(雖然他也支持納粹XD)的存有論分析(白話來說就是我們存在的模式)來看,我們每一個人雖然只存在於當下,但我們的意識始終是以當下為踏板,超出這個當下去思考關於「未來」、「接下來」、「然後」等等。我們總是對於所有尚未發生但可能發生的一切進行思考。這是我們只要存在著就伴隨著我們的特性,無一例外。

怎麼可能有人簽署那些下令處死犯人的文件卻什麼也沒思考?甚至不感受到任何罪疚感?《人慈》的反駁呼應了我長久以來的疑問:這種人內心必定有比眼前現實更狂熱的理想,哪怕是不道德的行動,也將因為這個高遠的理想而變得「道德」

無獨有偶,這種對理想的狂熱,在艾希曼跟當時法國的共產黨員身上以幾乎一模一樣的方式展現。

相反地,肖爾鐵茨,這個擅長夷平城市的納粹軍官,他雖然忠誠於元首,或許是他對戰局的清醒(畢竟要上場流血賣命的可是他),或者是他察覺到元首的異狀(書中提到疑似出現阿茲海默症的徵兆),這一切都使他沒能繼續徹底醉心於希特勒描繪出來的「遠大理想」,瘋到忘記自己對整個人類的文明,還有眼下佔領區的市民們應該負起什麼責任。

最道德的人可能最不道德,這種道德的悖論,非常值得我們深思與警惕。

總之,真的是一本好書!快去找來讀讀看吧!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也歡迎成為我的讚賞公民,每月贊助一杯咖啡,助我走得更遠✨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