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
立陶宛停用俄羅斯天然氣
立陶宛停用俄羅斯天然氣 歐洲第一國 (中央社維爾紐斯2日綜合外電報導)立陶宛能源部今天表示,立陶宛不會再進口俄羅斯天然氣來滿足國內需求,成為歐洲第一個不仰賴俄國供氣的國家。 路透社報導,立陶宛能源部透過聲明表示,立陶宛國內用的所有天然氣,都將透過克萊佩德港(Klaipeda)的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來進口。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今天另推文稱,「立陶宛自本月起不會再有俄國天然氣」,將斷絕「與侵略者的能源聯繫」。 他寫道:「如果我們能做到,歐洲其他地方也做得到。」 立陶宛之前就宣布,不會允許進口俄國液化天然氣。 能源部也指出,俄國最近要求買天然氣要用盧布付款,不靠俄國供氣意味著立陶宛不受俄國要求約束。 克萊佩德港的獨立(Independence)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於2014年啟用,目的就是為了終結俄國壟斷供氣的局面,時任總統格裏包斯凱特(Dalia Grybauskaite)形容該情況對國家構成「生存威脅」。 不過,立陶宛並未停止轉運俄國天然氣至俄國的加裏寧格勒(Kaliningrad)飛地。加裏寧格勒與俄國本土並不相連,而是與波蘭和立陶宛接壤。(譯者:楊昭彥/核稿:陳政一)
實際上,擁有280萬居民的小立陶宛花了多年時間才獨立于俄羅斯的天然氣。該項目已于2007年由立陶宛議會批准。七年後,由韓國船廠建造液化天然氣終端投入使用。對立陶宛人來說,告別俄羅斯天然氣的決定從一開始就有政治動機。 2006年至2009年由俄羅斯主導與烏克蘭的天然氣沖突令他們害怕恐懼。當時,克裏姆林宮多次關閉天然氣龍頭,在寒冷冬天也不例外,目的是施加政治壓力。立陶宛的俄羅斯天然氣價格比歐盟其他國家高15%。
立陶宛可以解除對俄天然氣的依賴很棒。可惜不適用于歐洲鄰國身上。
立即脫離俄天然氣依賴,一點都不現實。立陶宛光蓋個站就花了七年時間。另外也依靠挪威能源輸入。 挪威能源不夠整個歐洲使用。
來比較一下 立陶宛跟德國基本資料:
平均年收入 16589 Euro vs 40137 Euro
人口密度 42,8人/平方公里 vs 232,8人/平方公里
立陶宛沒什麽重工業,不需要太多能源。
所以, 立陶宛能德國為什麽不能? 想的有點簡單。
類似討論火車誤時。
不是要幫德國鐵路洗白。
但是台灣火車准點,德國火車不准點,真的不好比。
德國鐵軌總長 38400 公里。 台灣鐵軌總長 1597 公里。
本人很反對液態體天然氣 LNG。
LNG 液化天然氣, 通過將其冷卻到零下160攝氏度以下轉化為液體狀態的氣體。
與氣態天然氣相比的優勢:LNG的壓縮率約為600倍。使得用特種油輪運輸在經濟上具有吸引力。
在進口終端,液體被轉換回氣體狀態(用專家的行話說:重新氣化)--並輸入天然氣網。天然氣作為一種化石燃料,其燃燒會釋放二氧化碳,對氣候絕不友好。就LNG而言,液化過程、運輸過程中的冷卻、運輸本身和進口終端的再氣化也是非常耗能的。所有這些都使得液化天然氣通常比通過管道運輸的天然氣對氣候更有害。
LNG開採破壞氣候和環境, 美國目前是歐洲最大的LNG 進口國,開採來自壓裂法。壓裂法是指在高壓下將水和化學品注入井中,以開采難以到達的石油和天然氣礦藏。
這個過程在德國被禁止,在美國卻被用來提取大部分的天然氣。
LNG 總體排放量通常低于以石油和煤炭為基礎的能源。然而,從氣候政策角度和能源效率方面來看, 增加液化天然氣使用,特別與管道運輸的天然氣相比,沒有道理。
終端站遏制氣候保護。環保組織指出,終端站基礎設施的壽命為三十至五十年,推遲向百分之百可再生能源的過渡。
人生就是尋找平衡, 試著認清各個選擇帶來的利弊,做出最好決定。
大地母親千瘡百孔。
下圖是有許多LNG井的 Texas。
環保人士多年來一直警告,這些化學品可能滲入地下水並汙染飲用水。賓夕法尼亞大學新研究重新點燃了這一討論。
研究人員從由頁岩組成的開采區--馬塞勒斯頁岩--附近幾口私人家用水井中取樣。那裏已經有8000口井在生産石油和天然氣。利用氣相色譜法,研究人員在水樣中發現了2-丁氧基乙醇,一種被懷疑致癌的有機混合物。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