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 night
white night

doubt everything

躺平可恥嗎?

“躺平”不是“喪”而是積極,不是逃避而是勇敢,不是渾渾噩噩而是清醒睿智,不是茫然無措而是雖千萬人吾往矣。


 作為一個全身心踐行躺平哲學的人,我甚至懶得去關注那些網上流傳的熱門話題,包括“躺平學”。近期,不少“躺平者”在豆瓣、微博等平臺上分享自己的“躺平”經驗,引來不少關注。其中,一篇名為“躺平即是正義”的帖子在多個平臺上流傳。該帖大意稱,自己已經沒有穩定工作兩年,依靠極低消費和打臨工方式維持“自由”狀態。


然而,這種僅僅是簡單呈現自我生活方式的觀點,近期受到官媒密集炮轟。


坊間說,中國正在步日本後塵,進入低欲望社會。《南方日報》的評論員對此嗤之以鼻:這是一種毫無根據的猜測。然後引學界觀點稱,低欲望的本質原因是發展動力不足。緊接著,作者一臉激動: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充沛,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在這片土地上,只要足夠勤奮依然能自我實現、自我成就。最後近乎聲嘶力竭:一遇到壓力就喊“內卷”,一遇到挫折就想“躺平”,不僅不正義,還是可恥的,這樣的“毒雞湯”沒有任何價值。


《光明日報》的口吻溫和了許多。首先,我們要理解年輕人的這種心態;其次,“躺平”不是中國獨有而是世界潮流;再次,中國巨大的經濟發展成就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選擇創造了條件,讓很多人可以“躺平”。但是,“躺平族”顯然對經濟社會發展有諸多不利,重視“未富先躺”問題,引導“躺平族”奮鬥很有必要。


說千道萬,官方如此惱怒,不過是一些年輕人選擇“躺平”影響了國家發展大局,影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至於這麼多人選擇“躺平”的背後原因,大人老爺們不想也不願深究。雇工們消極怠工,生產怎麼搞上去?戳破了消費主義的迷霧,只買真正必須的東西,如何刺激消費搞好“內迴圈”?大人老爺們不解,現在的年輕人怎麼了?怎麼不想奮鬥、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他們是不是有病?作為一個不婚不育不求上進不想升職不想加薪希望事少錢也少的人,看到身邊的人如此辛苦和努力,我也在懷疑自己是不是有病。但更多的時候,我在懷疑努力和奮鬥的意義,或者說,勞動是否能換來成正比的收穫?到底是誰病了?


相較於為什麼躺平,為什麼生活在這個時代這麼累、這麼沒勁會是更好的問題。幾年前,我進入壓力和強度均明顯弱於位元組跳動等新型互聯網公司的傳統互聯網公司,幾乎全年都處於工作狀態。這種持續的精神壓力,讓微信成了敵軍轟炸機,不時就炸一下。好看的劇、談吐風雅的朋友、流動的風,因此瞬間消散,只留下一片生活的廢墟。更加惡劣的,乃是生活和工作界限因網路飛速發展而逐漸消失,我們無時無刻不處於准工作狀態。我們開始放不下手機,開始覺得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很長,漸墜碎片化的資訊海洋裏。工作徹底湮沒了生活。


而且,工作兢兢業業、疲於奔命未能讓我們擺脫赤貧狀態,對自身能力、視野似乎也沒啥提升,甚至是極大阻礙。某種程度上,“躺平”不是生活品質的下降,而是穩步提升。假設A在北京工作,月薪為8k(這已經不低了,超過40%的北漂),工作在三環內,住在天通苑甚至是燕郊。其正式上班時間是朝九晚六,每天早上六點就得起床,無加班情況下到“家”已是晚上九點。即便住在天通苑或者燕郊,房租也不便宜,每月得2k左右,吃飯、出行、交際,怎麼也得花3k吧?最節省的人,每月可以省下3k。北京房價均價為50k,假設A買一套60平米的房子(當然是偏遠區域),得花30000k。按其工資,得1000個月,即83年才能購得一套房(房價漲幅一般大於普通人薪資漲幅)。我們再來看A的所謂高工資。月薪8k,早六點到晚九點,每天為工作付出的時間其實是15小時,每個月22個工作日,即330小時,實際所得計每小時24元。A選擇放棄所謂奮鬥,去了個十三線小城市,找到一個月薪3k的工作。小城消費低,租房成本約為北京的五分之一,扣除吃飯交際等等,每月還能剩下1k。而且,沒有工業污染、沒有噪音、沒有烏泱烏泱的人群。最重要的是,他獲得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同時,不用擔心失業,可以直接懟各種職場上的妖魔鬼怪,畢竟兩三千的工作有的是。其實,月薪8k在京生活還能盈餘算較好情況,在京賣命還需要家裏補貼才能活下去的比比皆是。這樣的奮鬥,有何意義?


有人可能說,持續奮鬥會提升你的能力。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就我的觀察而言,那些在職場上熱衷奮鬥,將重複工作做到極致的人,很難獲得提拔。更重要的當下大多數工作都沒什麼創造性,而是不斷的重複。一個人長期重複做某項工作,整個人都會工具化,失去了接受其他資訊和可能性的能力。因此,一個在工作上越用心、越喜歡從工作中尋找獲得感的人,時間越久就會變得越蠢。至於指望以此致富,那簡直是癡人說夢,讓人笑掉大牙。更多的情況是,墜入越忙越窮、越忙越笨、越笨越窮越忙的惡性循環。


要解釋勞動與付出的嚴重不對等,就不得不提到內卷。從去年開始火遍全網的“內卷”引發諸多解讀。拋開複雜和拽學術名詞的種種解讀迷霧,我以為內卷就是絕大部分社會資源為小部分人壟斷,導致其他人只能通過加倍競爭來獲取資源。人都想向上走,但小部分人可以選擇限乘電梯,而多數人只能排隊擠樓梯。而且,你想爬樓、想流汗還不一定有機會呢。這就是有些人的爸爸所說的“996是福報”,你想被“996”還沒機會呢。


生活在一個“超穩定”社會,沒有背景也沒有足夠的天資,還想活得像個人,“躺平”可不就是更好的選擇?很多人將“躺平”定義為“喪”,其實不然。相對於那些人云亦云,累死累活領著七八千塊錢工資的人,我們“躺平族”更加清醒和睿智,更加清楚這個社會的本質。我們可能還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仍舊迷茫,但我們已經非常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而且用實際行動說不。這豈不是比那些唯唯諾諾的屌絲們勇敢很多?“躺平”不是“喪”而是積極,不是逃避而是勇敢,不是渾渾噩噩而是清醒睿智,不是茫然無措而是雖千萬人吾往矣。


而且,相較於那些張口閉口奮鬥、工作生活不離家國天下的人,我們“躺平族”更能推動這個社會的進步。何以故?我們“躺平族”不關心家國這些虛頭八腦的想像的共同體,而思考何以為人、何為生活。我們簡直是資本主義社會種種頑疾的敲鐘人。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說不。我們無力反抗資本和權力的雙重壓榨,但可以選擇不合作。“更多的政權不是被革命的先進力量或叛亂的暴民推翻而是千萬普通人沉默而固執地不服從、不合作與不守序——的壓力下一點一點屈服的。”這種日常形式的反抗,“暗中對政權、國家和軍隊產生了巨大的、常常是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形成榜樣效應的不服從行為會引發連鎖效應,成為有著大規模政治效應的社會現象。”( 詹姆斯·C. 斯科特《六論自發性》)越來越多的人“躺平”,資本家或者利益集團就不得不提高用工成本,讓渡部分利益。更可能是我們“躺平族”,而不大可能是好心的政府或者資本家,讓那些希望奮鬥致富的屌絲距離他們的夢想更進一步。


請問,這樣的“躺平”不是正義是什麼?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建立一個美好世界的可能性或許為零,但無產階級“躺下”或許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