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問西東

譯作有如渡船,翻譯旨在溝通,是將讀書人渡往原作者想要引領抵達的所在。讀罷譯著,是歧路裏轉圜,水溝裏翻船,還是得見彼岸風光,取決於譯本水準。
怎樣的譯本堪稱為好?中西方圍繞翻譯標準的爭論可謂層出不窮。
中國學派
國內談論較多的,除了前文述及的嚴復的信達雅,還有傅雷的神似,錢鐘書的化境,許淵沖的形音義三美等觀點。
其中許先生在《什麽才是好的翻譯》一文中提及,翻譯界有過一個爭論,該致力於等值翻譯還是再創造?我的理解是,西方翻譯學中的等值理論是廣義而非狹義的等值,因此未必要將等值與再創造兩相對立。百川入海,再創造也好,動用其它任何手段也罷,無非求其雅正,為的是更加精妙融通的等值。
Unmöglich!
此時耳畔響起洪堡先生響亮的畫外音。
好吧,為的是更為精妙融通地、無限趨近於等值。
如果天平傾斜於再創造,就不是翻譯而是編譯了。螺獅殼內做道場,譯事有無出格,須得譯者微妙把控其中平衡。但語言文字不具備有形物質那般可控的邊界,怎樣才能不至跳脫?
只能說,那是藝術。
錢鐘書先生就有個好玩的譬喻,
帶著鐐銬跳舞。
還有,
從心所欲不逾矩。
妙哉。是譯家甘苦自知後的化境,日積月累而成,非一日之功。
歐洲觀點
與之相應,可參考歐洲翻譯界所推崇的等值翻譯理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曾任教於挪威卑爾根大學的瑞士語言學家科勒(Werner Koller)對於等值理論的界分。
在其著作《翻譯學導論》(Einführung in die Übersetzungswissenschaft)中,科勒先生把翻譯等值關系劃作五大類:
- 外延等值。即字面實義上的對等。
- 內涵等值。即隱含意義、附加意義上的對等。通過語言表達方式(在同義或近義的表達可能中加以選擇)所傳遞出的內涵,涉及風格、社會方言和地理、使用頻率,是非價值觀等語言層面,旨在喚起讀者同等的情感與聯想反應。
- 文本規範等值。特定文章在文本和語言規範(應用規範)上的對等。這裏指的是文體屬類特征,比如合同文本、產品說明書、學術論文、藥品包裝等。除文體特性外,在詞匯、句法乃至法律上,視實際情況參考目標語言所在地規範。
- 實用性等值。以目標受眾為導向,考慮到讀者所能接受的理解基礎。比如讀者的社會群體差異、個人及群組的知識及理解力、所受教育程度、讀者自身以及在歷史社會背景影響下形成的接受狀況等因素,以使翻譯的溝通功能得以實現。
- 形式美學等值。即譯文與源文在美學、表現形式和獨有風格上的對等。以類比法傳達句法與詞法的押韻、節律、個人風格表達模式、文字遊戲、譬喻等等。這一分類指向文學類翻譯,但也無須一概而論。
作者所總結的外延範疇下的雙語對應模式細分如下:
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一對零、整體對局部。
比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古法直接不譯的結果。可以找到相近的詞匯去描述,但都不過指月之手,只能輔助理解,無法與之對應。這是語言翻譯中典型的一對零情形,也是古代佛經翻譯家富於智慧與深意的抉擇。
前人階梯
無形之中,翻譯成為代代傳承的事業,是攀著古今中外前人的肩膀上行。
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提到,信達雅是出自三國時期佛教譯經大師支謙所譯《法句經》序裏的「雅、嚴、信、達」。此外也有說法,嚴復的翻譯觀還受到蘇格蘭法學家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所著《翻譯原理論》(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中「三條翻譯通律」的啟發。(詳见維基「信達雅」詞條)
許淵沖先生的「形音義三美說」則脫胎於魯迅先生的觀點。
誦習一字,當識形音義三;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意,三識並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 ;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那是藝術
當對東西方翻譯學說略作闡述後,會發覺有趣的事,來看看這兩段話:
東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藝術的表現亦異。大概東洋藝術重主觀,西洋藝術重客觀。東洋藝術為詩的,西洋藝術為劇的。故在繪畫上,中國畫重神韻,西洋畫重形似。
東西洋文化自古有不可越的差別。如評家所論,西洋文化的特色是「構成的」,東洋文化的特色是「融合的」;西洋是「關系的」,「方法的」,東洋是「非關系的」,「非方法的」。故西洋的安琪兒要生了一對翼膀而飛翔,東洋的仙子只要駕一朵雲。
這是豐子愷先生對中西方繪畫藝術的比較之說。試把繪畫二字拿掉,直接換作翻譯,作為中西翻譯理念的比較,竟然也十分貼切呢。
翻譯等值理論鏈接
de.wikipedia.org/wiki/Werner_Koller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