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
Liu

A normal reader.

在成为一名女性主义者的路上

​写于 2020年3月8日

今天是国际妇女节,以前并不知道妇女节的含义。“妇女”一词带有贬义,小时候男生骂女生会说对方“死三八”。想到自己已经二十九岁,不禁感到后背有点发凉。但今年明显有了一些变化,看到刷屏的“女王节”或“女神节”就感觉到了不适。想起去年的今天我开心地和几位老师们合影,之前我称她们是我心中的“女神”,但仔细想想,我想表达的是“榜样”。“女神”、“女王”这些词是被营销植入的,都有一些捧杀的意味,尤其看到商家有意将妇女节营销成另一个购物节的姿态,我有了一些警觉。这是我今年的一些变化。

去年看了一些女性主义相关的书,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的《厌女》、日本记者伊藤诗织的《黑箱》、韩国作家赵南柱的《82年生的金智英》。这三本书我和我姐先后看了,其中《厌女》是她看完推荐给我,《黑箱》是我看完推荐给她,《82年生的金智英》我俩各自看了,没有交流,后来舆论讨论起来了,她一提我说啊我前段时间看了。

简单讲讲这三本书吧(我特别不擅长介绍书但还是努力一下)。《厌女》一书还有一个副标题:日本的女性嫌恶,这是一本相对要理论一些的书,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的名誉教授,倒不难读,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日本社会文化的一些现象,新鲜有趣还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厌女”可能不太好理解,书里另一个翻译是“女性蔑视”,我感觉这个比较好理解。“女性蔑视”在男性身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厌女”,在女性身上表现出来的就是“自我厌恶”。这本书探讨了日本社会里的厌女现象,包括婚姻、家庭、社会、文学作品里,读起来挺有趣的,也审视了一番自己身上的“厌女症”严重程度,好在症状有减轻的迹象,尤其是这几年。

《黑箱》的作者伊藤诗织记录了自己在入记者行业之前的实习期间被业内大佬山口敬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传记作者)迷奸的故事,详细记录了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非常令人绝望,这事儿搁哪儿都一样,可见女性的路途还有多远。2017年10月这本书出版,2018年6月被BBC拍成纪录片《日本之耻》,2019年12月,这场打了四年的官司,终于胜诉,但是是民事诉讼胜诉,判的是民事赔偿,之前申请提起的刑事诉讼都被法院驳回了。但也已经是非常难以取得的胜利了。书中提到一些细节,比如受到性侵害的女性要做专业的检查取证是很难的,需要一些专门经过培训的妇产科医生,二次伤害是很常见的,我就在想,如果身边的人或是自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要怎么办。我还问Z同学,你说三院急诊会处理这样的情况吗?他说不知道。

《82年的金智英》讲的是一名全职太太(家庭主妇,怎么感觉这两个词一个意思但观感相差好大)的日常生活——也是她的困境。困境就困在,她老公已经是接近完美老公了,但并不能因此解除她的困境。书是以她精神状态异常开始的,金智英借由转换成为母亲、丈夫的初恋等角色讲出自己的心声,回顾了她的成长经历——作为一名女性,从小被规训成为“女孩子”,从小遭受的性别歧视,原生家庭、学校、职场、第二家庭,普通而辛苦的路。

这三本书我就介绍这些。读原书会有更加丰富和深入的体验,也会促使读者反观自身,这真是挺有意思的。

接下来讲讲我自己。

我家在福建东部的一个村里。重男轻女的思想很浓重,家里没有儿子,邻里起了纠纷,吵架都吵不过,别人一张口就是“难怪你们家没儿子”直戳脊梁骨,对方直接消音(当然,这样的攻击只有在你配合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如果你不在乎男孩子女孩子,这句话就毫无杀伤力)。但整个社会文化是这样,所以我父母的遗憾也好、愤恨也罢,我现在觉得没什么可责怪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希望自己是个男孩子,为自己是女孩子而感到对不起父母。当年很多人劝我父母将我送给别人养,再生一个。没送,也再生了一个,还是女儿。赶上计划生育严抓,我母亲被结扎后父母生儿子的梦也就终结了。但我能感觉到父亲这辈子不甘心,曾指责我母亲“生不出儿子”,自打我们上了初中生物之后,我和我姐就在背后说我爸自己不行,生不出儿子,责任在他不在我妈。

这样的情况在我周围不少见。我有同学(男孩子)的姐姐被送走,长大了再认的。

上学的过程也不是那么顺利,升学的时候会被说女孩子不用读这么多书。我父母在这一点上还算坚持,但到我妹上高中时就差点被截胡了,考上重点一中,我父亲让她去读中专早点出来工作。好在没有糊涂到底。

至于学校生活,上小学的时候性别歧视比较明显一些,老师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是“女孩子小学学习好,上初中就不行了”“女孩子语文学得好但数学不行”,我是我们班第一名,但明显第二名的男生(也是班长)被老师宠爱得更多。不过上初中、高中之后这种情况就少了许多。

说说家庭这一方面。我姐看完《82年生的金智英》特别有共鸣,写了好多微博,也很无力,因为家庭主妇的困境并不是我姐夫直接造成的,而是整个环境的结果,全职太太不是一份工作,没有工资、没有相应的保障、没有假期,要是再被丈夫人瞧不上,吵架时一句“你吃我的、住我的,干点家务不应该么”,能直接噎死。我姐说,姐夫已经很好了。可是也就这样。结婚本身对于女性来说就是个困境。当然,这只是一面。我的体会没有这么深刻,可能不是全职太太的缘故。我姐说她如果年前看这本书大概率是看完就完了,没什么感觉。

对我自己来说,和Z同学在一起之后,一年领证,也是踏入了婚姻这个门里了。我们偶尔也会吵架,互相不在一个频道上。比如,家务这件事,Z嘴上说一起做,但表现上明显还是更理所当然觉得应该女性来做;比如,他逮着机会就给我洗脑让我多生几个孩子;比如,他也会说你可以不用工作,我可以养你啊。有一次我对Z说:你知道吗?有时候你表现出来的那种骨子里的身为男性的优越感,真的很让人受不了。我相信你完全没有意识到,因为那是你自出生以来就有的,刻在你的骨子里,非常自然地和你融为一体。

我看了前面提到的三本书,没怎么和Z聊过。看《82年生的金智英》时,我简单说了个开头,他说想听,听完可以讨论一下。我说,你听我讲完咱俩肯定得吵架。他说那就算了还是别说了。

我们这两年有在腾讯公益平台捐助女高中生上学补助(我自己从初中开始接受了十年的社会助学)。我只捐给女孩子。Z说:你也要捐一点给男孩子啊,要公平。我说:公平个鬼啊。我的钱只给女学生。男孩子谁爱管谁管。他觉得我很偏激,又吵了一架。前阵子“春蕾计划”丑闻,捐助给女孩子的钱被基金会擅自分配给男孩子。我很愤怒,但更多的是难过。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部分——说说我的女性榜样。

第一个当然是我姐,我姐真的太生猛了。非常独立,非常有追求,努力考上大学,毕业自己出国教书,多个国家辗转,自己找了对象。给我树立了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榜样(包括找对象)。我高中时很多次想放弃学业。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大学时一堂妇产科学课。上课的老师是一个非常严厉的女老师(后来实习的时候发现她课上和临床上完全两个样子,跟她门诊她超级温柔),那位老师来学校给我们上课,她的跑车就停在楼下,她讲课的样子很严肃,左边窗外夕阳西下阳光洒进来,她的身子就落在阳光里,我当时一下子被震撼到,觉得她实在太酷了。可能这是我突然感受到一个专业、职业塑造的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

考上研究生后,简直打开了新世界。我的硕士导师是一位超级超级棒的女性,之后遇上了非常多(这里男性比较稀疏)超级无敌好的师姐,以及轮转各个科室遇到的很好的女带教老师,等等,我有一种“天哪,怎么有这么多优秀的女性”“怎么这么酷”的感觉(我从来没有公开表达过这一内心感受,这里是第一次)。最最深刻的影响是,“我也想要成为那样的女性”这样的想法非常自然地在我心里生了根。彻彻底底地为自己生而为女性感到幸运。因为看到了非常美好的人,想要成为那样的人,相信有一天自己能够成为那样的人。

今天是国际妇女节,我们庆祝这个节日,也捍卫这个节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