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xi
Jixi

與木石居

心“結”打開

(编辑过)
一個”結“,要等六個月,才能打開。

昨天禮拜三,整整一下午“泡”在了省/州立音樂學院,陪小朋友參加新生面試。傍晚又遇傾盆大雨,女兒校車因上面修橋,臨時決定停在了離家四公里多的山下老鋸木廠,我們還沒有回來,她不得不自己冒著大雨走回家。

小朋友升入初中,結束了禮拜三全天休息的小學悠閑時光,上午上了四門課,中午快快接回家,匆匆吃完飯,因爲下午13點半有音樂學院面試。我們以爲是單獨輪流程序,加上若被錄取,還要參加15點半才開始的樂理測試,怕排隊等候,就故意去遲了點。沒想到鋼琴類的面試辦得非常正式與嚴肅,選在中廳,用的大琴,且是演奏會加考試的形式:大琴在中央,五六個評委坐在右旁一排桌前,候選新生與家長坐在觀衆席,還有專門負責調琴凳等的旁職人員。我們到的時候,他們正要關門開始;趕緊道歉,進去找到座位。

小朋友本來準備了三首曲目,聼前兩位都只彈了一首,他自己臨時決定去掉第一首。彈奏順序是“自告奮勇”性質的,曲目也是自己選的。我們告訴他不要等太久再上去彈,他於是第四個上臺。原先定的第一首是俄羅斯一位當代作曲家的抒情“水晶落”(Crystall Falls),其實是為第二首練習曲快板“Mazurka”作暖指準備的。現在一上來就要彈舞曲,又是一部從來沒有彈過的琴,還是背譜,小朋友需要一些勇氣。有幾個錯音,整體控制還不錯。

瑪祖卡后是Bach的《平均律》I序曲1,這首前兩天才定下,他本想彈巴赫的另一首短曲,可其中的炫音是他自己加的,之前只與老師學過一點,讓他還是彈這首序曲。小朋友可能在第二首時找到了大琴的感覺,他還是用了踏板,但音都很乾净,氣韻、節奏、音色變化處理得都很好,沒有一個錯音。評委老師們聽得相當專注。唯一可惜的是,小朋友一開始可能因爲害羞,自己沒有調好琴凳,太低、太近了。

之前為了巴赫是否加踏板的問題,我們看了聼了許多《平均律》開頭這段演奏,有加有不加的,傳統派的一般都不會加,以保留巴赫的巴洛克原味。小朋友説他喜歡加踏板的,而且因爲手還小,八度以外的連音會斷。聼G.Gould的版本,則是每節後四個音斷掉而跳躍的大鍵琴感覺。朱曉玫女士的演繹,則純綿不絕,宛若潺潺流水,可能加了點踏板,可惜找不到現場版。

候選新生都彈過一輪後,主持老師說,要等一個小時才出結果。於是大家都去外面的庭院等候。學院秘書處其實已經提前兩天與我們確認,小朋友被優先錄入K老師的班級。學院共有五六位鋼琴老師,面試錄取后,由老師們來分選學生,K老師正是我們心儀的。二月份與原來的私人老師A僵持之後,曾試圖瞭解一下這個學院幾位鋼琴老師,其中K老師與C老師是我們比較傾心的。五月份音樂學院正巧有一次見面會,小朋友臨時彈了一首,K老師當時說他的左手很棒,我們介紹了一下孩子的具體情況,曾表示希望能進入她的班級。沒想能提前如願。

小朋友對此并不知情,前天放學回來,為了讓他有時間練琴,替他做了會兒比較費時的塗色作業。昨天爲了表示公平,我們與大家都在外面等候結果。其間,K老師出來找我們,親自確認收小朋友的消息,問小朋友彈奏的自我感覺如何,叮囑他坐凳太低,所以有時不得不擡起肩膀。另一位C老師,碰巧也是同樣心儀的,後來也出來與我們交談,說小朋友彈得很好,以表鼓勵,讓我們不要等正式名單貼出來,趕緊去三樓排隊準備樂理測試。

進入盤旋的老式樓梯,隊伍從三樓等候室一直排到二樓。不知道今年爲什麽會有這麽多人來面試,而且不少成人(成人業餘愛好班),也與小孩子、少年們一同排著隊。小朋友因爲爸爸在,一點都不寂寞,倆人有很多共同的興趣愛好,一邊低聲聊個不停。可能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也不曾感覺時間太長。等小朋友樂理測試出來,突然間開始打雷閃電。此刻也正是姐姐被校車“扔”在山下老鋸木廠的時候。

這半年不再去A老師家上琴課,小朋友自己練熟了不少學了一半的曲子,我則因A一事糾結了這半年。先生時時勸我:不必揪心,小朋友歇半年課,培養自己的獨立能力,不是壞事;大朋友(女兒)已經要讀高二(高二平時成績開始成爲升大學的參考,平時成績一半,畢業會考一半),不可能在學業之外同時學習兩門樂器,而且中提琴今年進入專業預備第一年,已很不容易。

A當時一定要倆孩子以學鋼琴為唯一目標,從此與她苦練琴藝,還做出一些承諾性的期待。我當時無法讓小朋友放棄他喜歡的球類運動,無法讓女兒放棄音樂學院中提琴學習和出色的學業。因此而與固執的A鬧僵,還斷了五六年來往的交情。作爲母親,我非常擔心自己有沒有在一個關鍵時刻,做錯決定,而耽誤了孩子們的天賦。前幾個月,每每聽到孩子們彈奏與她學的樂曲,心頭都會飄起“愁緒”,仿佛生起一個”結“。生命中的有些東西,只能通過時間來治愈。現在終於等到新階段的開始,心”結“才豁然打開,我們與孩子可説都”成長“了。

小朋友當初學鋼琴,只是因爲它是一部非常整全的堪比”交響樂團“的樂器,作為音樂啓蒙,非常合適。姐姐四年前在小提琴外開始學鋼琴,是因爲她陪弟弟練琴時,手指總會不自覺地學著彈。沒想到,這兩年,孩兒倆因爲練琴的進步,加上A老師的”熱情“,硬是把我”煉“成了全球成千上萬個焦慮的(華裔)”琴童媽媽“中的一個。而鋼琴與小提琴又恰恰是全球學生最多的兩門樂器。而這不是我們讓孩子們學音樂的初衷。

音樂是形而上的,可以說是所有藝術形式中最絕對與純粹的。但學習樂器的過程則是類似學手藝的技巧技術活,必須是一個堅持的過程,特別是古典音樂類。如果喜歡音樂,那學琴更是一輩子的事。如比較欣賞的大陸年青鋼琴家張昊辰所説的一句話,對家有”琴童“的家長很有益:一個孩子五歲時琴彈/拉得好,不能説明什麽,要看他十一二嵗、十五六嵗、二十二三嵗還在不在彈,彈得怎麽樣。我們也從女兒之前在市鎮音樂學校的學琴過程見證了這一點,每一年,學生都在換面孔,堅持到初中的舊面孔,只有女兒一個。所以,童年到少年這十一二嵗、十五六嵗發育期、二十歲成年之後職業方向確定,這三個段是學琴的”節點“。有些小時候非常有天賦的孩子,如果過不了這幾個節點,會慢慢”消失“在學琴之路上了。

但從小就決定(父母決定)專心學琴或初中就開始讀音樂附中的學生,他們的學業往往不會太優異,因爲大部分時間都在練琴上面,所以到成年的時候,也往往就沒有了其他選擇。可生命只有一次,要讓它無拘無束、盡情綻放才好。每天只有24小時,理性而固定的學習、學琴時間之外,孩子需要好好玩,需要好好休息。

私人老師固然好,但一段時間後,觀點會受限制,學琴還是要到正式機構,孩子需要在大環境内的融練。一定階段后,如果要讓孩子學琴有進步,最好能換換老師。是爲記。

[封面:Luc Tuysman, "Against the day"]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