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hao
Jinghao

C‘est la vie.

翻译:关于无款《流民图卷》的详细说明

流民图中的乞丐形象并不是画家意图批判乞丐本身,而是以一种隐喻的方式讽刺那些乞求荣耀和权力的人,正所谓:弄蛇者,其有感于为虺为蜴耶?戏猕猴者,其有戒于教猱升木耶?而独卷首三人,狰狞狠恶,怒而至于相拳踢。稍远又有二人,回走却顾,皆反手以指其后,若甚畏而疾趋以避者。岂有鉴于见利则争,争而弗遂,则羣起而相攻击,排陷以自倾其党类耶?
佚名,《流民图卷》,清代,纸本设色,36×1075cm,法兰西学院中国高等研究院图书馆(局部1)

此幅收藏于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中国高等研究院(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s)的纸本设色无款长卷由一系列连续的场景组成,描绘了47个乞讨者和在街头流浪的人。这幅长卷以一组三个人物的群像开场:一个孩子正拽着挂在盲眼老妇腰上的荷包。同时,有一个乞丐站在他们前面敲鼓并打竹板。接下来出现一个男童,他用手指着这三个人,同时也转头看向下一个场景。一个拄着拐杖的女人的背影,她似乎正在呼唤孩子到她的身边来。一个男人向前走,却扭头看向身后,他的背上背着一个竹篮,上面插着几支小旗,并用绳子牵着一只猴子。他是一个耍猴的。他的左手拿着一只锣,右手拿着木棒,边走边敲,引起人们的注意。


佚名,《流民图卷》,清代,纸本设色,36×1075cm,法兰西学院中国高等研究院图书馆(局部2)

再往前走,两个盲人正在争吵。一个倒在地上,手脚并用试图挣脱攻击他的人,另一个站着,抓住倒在地上那人的头发,扬起手准备打他。这两人旁边站着另外三个盲人。其中一个人拄着拐杖单腿站立,同时头转向那两个正在争执的人。在他旁边,一个人一手拄拐,另一只手抓着第三个人物:一位失明的琴师。随后画中出现了两个人穿道袍的人,他们的姿势相互呼应:一个人以背影呈现,他的脸转向右侧,肩上挑着一条挂着匣子,葫芦和包袱的扁担;另一个盲人则以侧面像呈现,他的手里拿着一个铜锣。在下一段,几位盲人乐师大打出手,其中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小孩,通过姿势判断,他们似乎想要平息这场争吵。


佚名,《流民图卷》,清代,纸本设色,36×1075cm,法兰西学院中国高等研究院图书馆(局部3)
佚名,《流民图卷》,清代,纸本设色,36×1075cm,法兰西学院中国高等研究院图书馆(局部4)

继续向前,我们看到一个侧面的男人,一个老妇怀里抱着一个婴儿,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拄着拐杖,左手拿着一只小鼓。一个小孩打着竹板走在这三人之前。一个女人摇晃着拨浪鼓试图哄逗一个被男人背着的小婴儿。但这似乎对婴儿不奏效,因为他看向了相反的方向。有两个孩子观察着这个场景,其中一个肩上扛着一只小宠物。


佚名,《流民图卷》,清代,纸本设色,36×1075cm,法兰西学院中国高等研究院图书馆(局部5)

在他们前面站着一个耍蛇的人和两个拿着钵的乞丐。下面的场景描绘了一个女人和两个孩子,有两个盲人正在走近他们。其中一个盲人是一个戴着黑色高帽的乐师,他一手抱着琵琶,另一只手拄着拐杖。另一个人似乎想展示他手中拿着的一块红色的板子。


佚名,《流民图卷》,清代,纸本设色,36×1075cm,法兰西学院中国高等研究院图书馆(局部6)
佚名,《流民图卷》,清代,纸本设色,36×1075cm,法兰西学院中国高等研究院图书馆(局部7)

接下来是一个穿着黑色披风驼着背的人和一个牵着狗的人。一个盲人走在他们的前面。再往前走,有一个老人带着一个孩子,他们似乎不太关心眼前这一幕:两个盲人正在争夺一根拐杖,他们分别从两端拽着拐杖。其中一个人丢了一只鞋。盲人乐师争吵打斗的主题在宋代就已出现,这个场景可能来源于南宋的《柳荫群盲图轴》。就像本幅画中出现的争吵与打斗的场景,这些盲人似乎没有意识到他们周围发生的其他事情,这为画面增添了一丝幽默感。


佚名,《流民图卷》,清代,纸本设色,36×1075cm,法兰西学院中国高等研究院图书馆(局部8)
佚名,《流民图卷》,清代,纸本设色,36×1075cm,法兰西学院中国高等研究院图书馆(局部9)

在这些人的前面,有一个孩子的背影,他没有注意到这场争吵,反而挥舞着手臂,似乎沉浸于另一个表演。他的身边有四个人围坐在地上休息,边喝边聊。最后,这幅长卷以一个插着手往后看的人物作为结束。


吴伟(款),《流民图》,明代,纸本设色,37.7×546.5cm,大英博物馆(局部)

在明清时期,相同主题的画作至少有五幅:一张保存在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两张收藏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还有一幅名为《百丐图》的长卷目前在私人手中收藏。《百丐图》与伦敦的两幅构图几乎相同,巴黎的这一卷应是受到了这三幅的影响和启发。其中有很多场景没有在其他作品中出现过,应该是来自于画家自己的发挥。同样,人物的表情和姿态在每幅画中也不尽相同:伦敦的两卷突出幽默和讽刺,而巴黎的这卷似乎更加怪诞甚至漫画化。尤其是其中夸张的表情与大量的争斗场景,更加突出了漫画化的效果。用朱红色绘制的嘴唇和张着嘴露出牙齿的面孔增加了怪诞的感觉。画面中的人物用了两种不同的画法,一种使用精细、轻巧的线条描绘脸部和身体,另一种是用毛笔快速捕捉人物的动作,渲染出衣物的部分。水墨既被用于勾勒脸部的轮廓,也用于分染出人物脸上的特征与皱纹。淡墨的晕染强化了衣服和肉体的体积感。画家着重强调了人物的身体,尤其是其中几个人紧绷着的肌肉(赤膊的舞蛇人与正在打斗的人们)。尽管有时对面部特征处理的很夸张,但画家对人物的观察非常细致,呈现出了某种现实主义的特征。


石嵉,《流民图》,明代,纸本设色,38.5×634cm,陕西历史博物馆(局部)

巴黎这幅长卷从风格和主题上都与清代活跃于扬州画坛的画家黄慎(1687-约1772)的作品很接近。画中的衣褶部分使用了草书与减笔的线条,极具表现力,虽然线条没有那么紧张和曲折,但是在很大程度上符合黄慎惯用的风格,对于乞丐、流浪艺术家与盲人的主题也符合他的特征。他的一幅名为《群盲聚讼图》(1744)的画中描绘了一群盲人乐师之间的争斗。在画上题跋的五言绝句中,黄慎表明了这类主题的讽刺色彩,旨在批判“腐儒”的行为。


黄慎,《群盲聚讼图》,清代,纸本设色,67.3×87.2cm,苏州博物馆

黄慎,福建人,是十九世纪最受广东收藏家追捧画家之一,也是当时广东地区被模仿最多的画家。他的画风对画家苏六朋(约1796-1862)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巴黎卷中对于人物的处理以及笔法的运用也显示出了与后者作品的相似之处。苏六朋主要以人物画著称,他的作品灵感也来源于市井生活,经常以街头艺人、乞丐和盲人为主题。其题为《盲人打斗图》的作品,在主题上可以与巴黎卷相联系:根据画家的评论,这个主题是对文人圈时常发生的种种歧视与权力争斗的隐喻与暗讽。


由于巴黎这幅长卷上没有落款,印章或题跋,因此无法确认其作者。鉴于其风格、主题以及比明代画作更好的保存状态,其可能创作于18世纪末或19世纪。它在风格和主题上与黄慎的作品有相似之处,表明它可能是由黄慎的弟子完成的,也有可能是一个活跃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福建、江苏或广东)的画家模仿他的风格创作的。黄慎的学生与模仿者众多,无论是在其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他们主要在福建西部的宁化地区,那里也是黄慎的家乡。然而,他们中很少有人在除家乡以外的地区具备知名度。


中国以乞丐及其他街头流浪者为主题的绘画起始于宋代的郑侠(1041-1119)。1074年,这位时任安上门监门的官员亲眼目睹了成千上万的人因连年干旱所导致的饥荒而从北方涌入京城。他们蜂拥而至,向政府寻求救济。郑侠对这些民众所处的境况感到深深的忧虑,他向朝廷进谏,并附上一幅名为《流民图》的画作,以请求援助,并且要求皇帝纠正其政治决策的失误。虽然他的诉求失败了,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开创了一个以描绘乞丐,逃难者和流浪者为主题的新的绘画类别:流民图。


佚名,《百丐图》,清代,纸本设色,29.9×322cm,私人收藏(局部)

此类以《流民图》为标题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乞丐形象通常旨在批判社会或政治,揭露贫困与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在古代中国,民众的苦难被认为是政府不力以及皇帝或地方官员对于儒家的道德缺失所导致的。这是对作品主题的第一层阐述,但也揭示出了其背后存在更深层次的解读。虽然在这一主题的一些作品中,对贫苦和疾病的描绘可以被解读为对于政治或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于底层的关怀,但在以巴黎卷为例的其他作品中,艺术家对这个主题进行了延展,观众不再仅仅从作品中感受到苦难。人物表情似乎更加高兴,不再痛苦:他们总被安排在怪诞或滑稽的场景下,这样的画面处理非常生动。虽然这些画家没有写明他们的作画意图,但是这类主题中的一幅名为《百丐图》的作品后留有一篇写于1662年的长跋,这对理解这些作品的意义以及艺术爱好者对它们的解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这篇尾跋的作者王大经将这幅画解释为对于世人的告诫,批判那些不正直的人,那些为了荣誉和财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朋友人的人。根据他的解释,画中的乞丐形象并不是画家意图批判乞丐本身,而是以一种隐喻的方式讽刺那些乞求荣耀和权力的人;盲人象征那些被利益和虚荣蒙蔽了双眼的人,等等。也隐喻那些如蛇蝎般奸诈(弄蛇者,其有感于为虺为蜴耶?);行为如猪狗;教唆他人作恶(戏猕猴者,其有戒于教猱升木耶?);依附权势、窃据名位(沐猴而冠);见利忘义,争夺利益不成就相互攻击,排挤陷害自己同党(而独卷首三人,狰狞狠恶,怒而至于相拳踢。稍远又有二人,回走却顾,皆反手以指其后,若甚畏而疾趋以避者。岂有鉴于见利则争,争而弗遂,则羣起而相攻击,排陷以自倾其党类耶?)的人。


根据这样的解读,画家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揭露乞丐这一阶级的困苦,不如说是为了痛斥社会现实的丑陋与肮脏。从这一角度看来,画家所展现的这些苦难并不是为了激起观众的愤慨或感动。相反,他是想描绘出社会的丑恶并且加以讽刺。





原文作者:Alice Bianchi

原文标题:《Note détaillée sur le<Rouleau mendicants et personnages de rue>》

翻译/编辑:王靖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