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yee
Jayee

喜歡文字。喜歡故事。歐美影劇宅。

[movie] 阿瑪迪斯- 庸才之神薩列里

◎在Matters的首po,先搬運一篇舊文

薩列里


年份:1984

導演:Milos Forman

卡司:F. Murray Abraham (as Salieri), Tom Hulce (as Mozart)

因為高市草地音樂會的關係重溫了阿瑪迪斯。好像是第一次從頭到尾看完,很多地方都覺得很激動。對演莫札特的Tom Hulce深深佩服,小時候看時只focus在F. Murray Abraham身上,也許因為他是說故事的人吧。如果當初戰略性的讓Tom Hulce報男配角獎項,這片就有第九座奧斯卡了。但雙主役的演出真的無法讓任一人屈尊選擇男配角獎項啊。

對我來說最最最精彩的是薩列里為莫札特記下安魂曲”Confutatis”的片段,演到這段時我心情很激動。看他一個聲部一個聲部的拆解架構給完全沒聽過曲子的薩列里聽,寫好後音樂一下,才知道原來曲子的全貌在他腦中就是這個樣子。每次看都覺得有什麼能比這個更讓我接近一個音樂家的腦。我一直覺得作曲家一定都是聰明絕頂的人,不然怎麼能把腦海中的音樂寫成樂譜。腦中的音樂是抽象的時間的藝術,但寫成樂譜需要理性的數學的腦。同時需要計算能力和想像力,交響樂這麼複雜的東西,一個腦怎麼夠用。之前讀蕭邦的傳記,裡面有提到他非常喜愛即興彈奏,但要他把剛才彈的東西寫下來,他就很痛苦。那是切換兩種思考模式的痛苦吧XD

另一個我很喜歡的細節是,莫札特埋首創作,激昂的配樂”Dies irae”蓋過了篤篤敲門聲,直到妻子高聲喊他,他赫然抬頭,音樂嘎然而止,他這才聽見了敲門聲。很像把音響切掉一樣的效果。簡潔地傳達了正”in the zone”的人被拉出來時的注意力轉移,他正處在狂熱的創作過程中,其他感官通通都關掉了,只聽得見自己腦中的音樂。

反觀薩列里的創作過程,他把空白五線譜擺在鋼琴上,試彈幾句,推敲出最滿意的樂句後,才提筆寫下。他的創作是如巴哈般嚴謹的思考過的音樂。我不知道史實上的薩列里究竟有多優秀,但就電影裡的版本來看,他並不差,但並不是才華洋溢、信手拈來的創作者。所以當薩列里為莫札特記譜時,他第一手參與了天才的思考,令他讚嘆驚豔不已的「簡直在做聽寫」的創作過程。看到這段時我想起自己翻譯小說時的感覺。我自己寫不出這麼好的故事,但透過一字一句的翻譯,我可以去學作者的架構和鋪陳,轉成我自己的文字,有點像臨摹。

薩列里有一句力道很重的台詞。「透過我的影響力,唐喬望尼在維也納只上演了五場,但我偷偷地每一場都去了。」如此殘忍,但又如此崇敬。這個角色的深奧程度竟能用這麼簡單的台詞表達出來。薩列里是個城府深沉的人,他藏起自己的嫉妒、敬佩、不甘,向無所適從的莫札特伸出援手。保持距離的示好,無關痛癢的順水人情。他冷眼觀察,伺機而動,從莫札特的音樂中聽出他的脆弱和陰影,然後布下棋子,慢慢收網。傲慢而天真的莫札特根本料不到這一招,到最後還向他道歉,當他是真朋友。我有時覺得薩列里怎麼能這麼壞,對一個不抱敵意的人這麼狠毒。但他也確實嘗到苦果了。

最後他自嘲為庸才之神薩列里,為世上所有平庸之人發聲。但結尾時再次響起了那人狂妄的笑聲,是否是上帝在嘲笑他的徒勞,嘲笑他的自欺。但母親認為最後響起的笑聲笑得像哭,是表示薩列里心中的悲苦。也許兩者皆是吧。

最後附上一個片段。莫札特的妻子拿他的原稿來給薩列里看,希望薩列里能幫忙爭取一個宮中的音樂教學職位。薩列里震驚地發現莫札特的原槁毫無修改痕跡,彷彿音樂在他腦中已完成,而他「只是在做聽寫」。看看年老的薩列里描述的那個狂熱勁,他簡直是頭號粉絲啊。

原發表於MoNA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