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AfterEcho
EchoAfterEcho

用力寫字

島上讀書:《鋅皮娃娃兵》

繼《二手時間》之後,《鋅皮娃娃兵》是我讀亞歷塞維奇的第二本書。我慢慢開始習慣這種與平時不同的閱讀體驗,在這個世界裡,有許多個人,許多種聲音,書頁與書頁之間的似是而非,構建起迷宮般的夢囈世界。母親述說著子女的亡故,士兵述說著戰場的殘酷,聆聽這些相似(而又不同)的體驗,甚至很難感到時間流逝。我的閱讀速度一向很快,但亞歷塞維奇的書卻沒有那種勢如破竹的閱讀快感,而像是踩進了泥潭,被無盡的細節黏住了腳底。

1979年末,蘇聯入侵阿富汗,開始長達九年的戰爭,陣亡一萬四千人。當時,主流媒體對戰爭的論述,仍離不開國族主義的崇高價值,一味渲染阿富汗戰爭的正義和光明。但歲月過去,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這是場沒有意義的戰爭,被國家或煽動或強迫驅使到戰場上的年輕人,或是換來了殘缺的軀體,或是落得被煉獄折磨的靈魂。經歷二十世紀的諸多戰爭,人們對犧牲和苦難的宏大敘述開始麻木。亞歷塞維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寫作,多年來遍訪退伍士兵和犧牲者的家人,她說自己是「絕望地從事著一成不變的工作——將歷史濃縮至單獨的個人。」

在書中,幾乎沒有對某件具體歷史事件的實質性描寫,而多數是在談感受:死去士兵的母親的感受,失去丈夫的妻子的感受,難以適應日常生活的退伍老兵的感受...其中受訪的一位女護士説:

「一個國家是怎樣地不愛自己的人民,才能派他們去幹那些事?我現在不僅仇恨任何戰爭,甚至仇恨頑童打架。請您不要對我説:這場戰爭已經結束了。每年夏天,只要呼吸一口灼熱的塵埃,見到一潭死水裡的閃光,聞到乾枯花朵的刺鼻香味,我的太陽穴就像是挨了一拳。

這種感受將會伴隨我們一輩子。」

多麼震動心弦!亞歷塞維奇就是這樣把聲音還給了淹沒在歷史中的小人物,那些「微小、私人、以及個別的面向」。這種書寫甚至不是口述歷史,而是經過了作者的反芻加工而成的報道文學,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擺事實講道理的雄辯,而是破碎主觀又重複的告白。國家機器的政治宣傳多是宏大的、剛性的,而這些私密的感受,恰是以其柔軟和真誠,織成足以與相抗衡的綿密聲網。

寫到這裡,想起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朋友曾和我説,他常年接觸內地學生,發現他們通常很擅於敘述意義,卻幾乎不懂得如何描寫感受。參加完活動之後被問及感受,他們往往回答得高屋建翎,意義深遠,卻隻字不提自己的情緒和心境。這是忽略個人感受的集體教育的後果。

諷刺的是,這本書面世後,竟遭到書中受訪者的起訴,認為作者捏造了他們的敘述,使逝去的親人背上罵名。作者為了保護受訪者而隱去姓名,這一舉竟動成了控訴誹謗捏造的罪證。亞歷塞維奇對這些指控的回應,充滿悲憫:「我們都是罪人,在這個彌天大謊裡人人都有份...我不能退讓的是什麼?是如實呈現我眼中世界的寫作權利...在成為歷史之前,一切依然是某個人的傷痛、某個人的吶喊、某個人的被害者或罪孽。我已經記不得問過自己多少次:在如今這個仇恨彌天的時代,我究竟該如何自處,卻又不製造更多敵意?寫每一本新書之前,我都會問自己這個問題。這是我得承受的重擔,也是我的命運。」

感謝亞歷塞維奇,讓我們明白了真實書寫的千鈞之力。有人抹殺聲音並不可懼,只要有更多的人搶救和紀錄。當書寫重塑了細節和情感,所謂的宏大敘述就永遠無法將一張張鮮活的臉置換為一個個數字。為了那些傷痛、吶喊和罪孽,不要停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