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AfterEcho
EchoAfterEcho

用力寫字

影評 | 《突擊安全區》:大屠殺背後的母親們

突襲安全區 | Quo Vadis, Aida? | Jasmila Žbanić | 2020

《突擊安全區》(Quo Vadis, Aida? 又譯作《阿依達的救援行動》)講的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二戰後歐洲最嚴重的種族滅絕事件。南斯拉夫解體後,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宣佈獨立,但境內的塞族主張民族大一統,因此波黑陷入三年內戰。我讀過一本小說叫《Goodbye Sarajevo》,就是從孩子視角描寫波黑內戰期間的苦難——人們躲在被塞爾維亞軍隊圍困的城市,等待登上前往安全地帶的巴士,從此兩地分隔。

波黑戰爭期間,位於東南部的斯雷布雷尼察,是聯合國劃定的安全區,由荷蘭籍維和部隊駐扎看守。1995年,塞族軍隊無視聯合國,攻陷安全區,造成大批難民逃至維和部隊營地尋求庇護。塞族將軍姆拉特奇承諾不會傷害平民,會將他們送至安全地帶,但許多撤離的巴士都沒能到達目的地,不少穆斯林男子被軍隊搜查和帶走,然後秘密處決。維和部隊明知屠殺就發生在咫尺之外,卻無力也無意阻止。根據目前發掘出的遺骨估計,有超過8000人遇害。

影片的主角Aida正是受僱於聯合國為維和部隊翻譯的當地女性,要以一己之力保護逃入維和部隊營地的家人免遭軍隊毒手,而從她的視角,可以看到塞族部隊的殘暴和維和部隊的懦弱不作為。

Aida雖然是個虛擬人物,但她的原型,相信正是「斯雷布雷尼察母親」。一群在這張屠殺中失去兒子的母親聯合起來,在1996年成立這一組織,為受害者爭取公義和真相。

正是「斯雷布雷尼察母親」將荷蘭維和部隊告上法庭。在這之前,極少有國家因為失敗的聯合國維和行動而被判決要對後果負責,而荷蘭維和部隊在這次屠殺中難辭其咎,甚至整個內閣都在2002年聯合國調查報告發佈後引咎辭職。2019年,荷蘭維和部隊被判處需要對屠殺負10%的責任,今年6月,對受害人家屬的賠償正式開始。不過,儘管勝訴,這對「斯雷布雷尼察母親」來說並不是個喜訊——10%的責任太少了,而且維和部隊只需要對從營地被帶走的約350名受害者負責,那麼,誰來為鐵絲網外喪生的人負責?公義之路迢迢,在訴訟的漫長年月裡,母親們陸續離世,但她們仍沒有放棄。

她們也讓我想起另一些母親,比如阿根廷五月廣場母親,比如天安門廣場母親,比如批判阿富汗戰爭的《鋅皮娃娃兵》裡死去士兵的母親。歷史上,爭取公義的道路總有母親們不屈不撓的身影。值得留意的是,這部電影的導演Jasmila Žbanić也是女性,她特意隱去了許多前情後事,而聚焦在事件發生當下一個普通女性的際遇,從而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有趣的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最終得主《Another Round》則是一部描述中年男性的電影)

影片的結尾,女主角回到斯雷布雷尼察,認領被發掘出來的屍骨。依賴DNA技術,目前已辨認出6000多具遺體的身份,但許多遺體都不完整,家屬要一次次辨認新發現的部分、再一次次下葬。多年來,反覆的辨認正如縈繞不去的屠殺陰霾,這段歷史從未被真正翻越,一方面,種族仇恨仍然嚴重,但另一方面,塞族政府甚至否認屠殺的存在。《突擊安全區》重提沉重的創傷,立場鮮明的表述,除了讓遙遠的觀眾如我更加了解這段歷史,也是對國人的提醒,曾經的罪孽不會因為粉飾和抹殺而消失,只有面對才是出路。


——本文首發於 飛地Fei1Dei6 。

「飛地Fei1Dei6」是在島嶼生活的我們,閱讀看戲的紀錄所在。
飛地所指,既是邊境以外的領土,也是精神領域所在的一個重要地方。島外、境外、國外,都要留一隅給精神的飛地。
關注我們:IG: fei1dei6

#在閱讀中抵達飛地 ←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