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Not Split
Do Not Split

大陆青年人观察/永不割席/文章备份 微信公众号 DoNotSpilt

“今夜不设防” | DoNotSplit 半月谈

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再也看不见


第一部分的标题来源于公众号的名字以及梅艳芳的歌曲《将冰山劈开》。

公众号的名字是“DoNotSplit”不割席。“割席”这个词在我心里总和冰面联系在一起,就像在之前文章里数次提到的那样,我们居于冰面一隅,随着水流的冲击走失开去。

某天我突然神神秘秘地对心禹说,我们可以叫“将冰山合上”,她问为什么。我说我们叫“DoNotSplit”不割席,割席的意思是将冰山劈开(其实是冰面),那不割席就是把冰山合上了。

她听了有点乐,乐完了之后是沉默。

我们都清楚,人与人之间的被劈开的隔阂,就像是女娲补天所遗留下来的那道天裂,不是这么轻易就能合上的了。

而在这个部分,将与大家谈谈这半个月以来让我们相对而望的,所谓引起“对立”的事件。


注意:本部分内容可能略长

#安倍晋三不治身亡

“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市进行演讲时遭枪击,因伤重不治身亡,终年67岁。”

“东京时间7月12日下午1点,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葬礼举行。”

很多朋友点进来之前,可能会以为我们会写“抛开政治立场不谈,我为他的死感到惋惜”这样的话,毕竟某些公众号的观点往往总是喜欢搞标新立异,剑走偏锋那一套。

不是的,面对安倍晋山的死亡,我们无法抛开他的政治立场。

安倍晋三的逝去此刻能得到大陆网民的广泛关注。除了民族情绪泛滥,即中日情绪紧张他作为前“日本”首相,哪怕大众对他不甚了解也会一味拍手叫好外,他所留下的政治遗产。

就像一个导演的逝去时,我们去会谈论他的作品一样,那么对于一个政治人物来说,他的作品就是他的政治遗产。

安倍遇刺后,社交平台中充斥着这样两种观点。一种是爱国青年们的狂欢,一种对他的挽尊和追忆。

前一种观点我们放到后面来讲,此刻我想谈谈对他的挽尊和追忆。早期的安倍晋三属于亲华派,而在他第二次出任日本首相后,他的政治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具体表现为认为中国具有威胁,强调重新武装的重要性。在他卸任以后,在公共场合公开表示“亲台”更是挑动了大陆群众的神经。

而他更为人熟知的对于包括军国主义,或者右翼分子这样的观念。单独把军国主义拎出来看,我所认识的朋友都对此表示抵触,无论是

但当这个观点落入安倍晋三此次事件中时,不少人反而迟疑了起来。

在我的认知里,国内的右派们往往都是坚定不移的军国主义反对者,可以说是南辕北辙的一些观点,之所以会出现他们忽视这种观点而为他的死亡感到惋惜。

《帝国的毁灭》希特勒

出现这种情况的一种原因是他们压根就不了解安倍晋三,那也无话可说;而另一种原因是他们他们对此心照不宣,只是为了故意和主流思想唱反调——不错,你们不是为他狂欢吗?那我就为他送挽联。

这种情况其实必不只存在与这个人群,这个事件中。总有一些东西,无论是处于什么立场,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反对或者赞成的,但正是由于处在阵营不同,以至于我们常常对那些原本义愤填膺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比如前端时间出现的唐山打人事件,比如f县女子事件,本来有朋友也为事情感到愤怒,可是一旦开始追问当地政府,他们却开始了为其辩护,自动自觉地站到了事情的对立面,美其名曰“维稳”。

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去厌恶相同的东西呢。一起去厌恶暴力、战争和特权,就像我们一同渴望爱一样。

之前我犹豫过这样写,会不会冒犯到大家。

但就像大家关注我们时所弹出来的那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一条平行线,我们只是恰好相交”一样,我很高兴我们存在相交点,但也欣然接受无法完全重合的事实。而前文也讲过的很厌恶对立,但所厌恶的只是一味的站在对方的反面,而非观点上的不同,事实上,即使是一直站在一起的我和心禹,也会有因为观点不同而争执的时候。

我们常常说,屁股决定脑袋,但屁股始终不是脑袋。

其次我想谈谈,某些国民的狂欢。

7月8日,安倍晋三身亡的消息一经传出,朋友圈中铺天盖地的都是欢呼声,不久就是美团上有店家更改了套餐消息,他们管它叫“安倍吃席套餐”。

他们为这件事而高兴无疑把安倍晋三的死去当作大仇得报,每个人都有厌恶某个人的权利,这里我们不做任何评价。但这种变质了的狂欢,无疑是长此以往被塑造的后果。

在此刻,他们不去考虑这种死亡的合理性,不会为暴力感到恐惧,而是一味庆祝。——恐怖主义有什么好庆祝的呢?

因此,对于转发《可惜不是你》的风潮,我亦不能苟同。当我们转发那首歌时,我们何尝不是同样狂欢的群众。

转发这首歌的很多朋友拿无数的人来举例试图说服我,林彪、这谁那谁。我很难不为它们的话语打动过,如果只需要一发子弹就能够令世界朝着另一个角度走去,那是怎样划算的买卖。何况,那只是一个玩笑罢了。

但我更加清楚的是,这意味着我们在鼓励暴力与杀害,鼓励我们可以为了“改变”世界去罔顾法律和人性。而杀人与被杀,无论披上什么外衣,都无法掩饰不合法的本质。我们真的处于一个需要靠这样的方式拯救远方的时代吗?

何况,这个世界,真的会因为一个人的出生和逝去彻底改变吗?

不过以上,仅仅代表我的个人情感倾向。

对于我的观点,我的朋友们也做了许多批评,我也深知其有许多问题存在,而在此刻我书写这些只不过作为一个弱者般的恐惧,恐惧一个逐渐失序的世界。

我总怀疑世界正崩坏。

在文章的开头,我说“将冰山劈开”是代表割席。其实是我断章取义,扭曲了作词人的原意,歌词的完整是这样的:

“火速救灾,请把冰山劈开”

将冰山劈开是为了救灾而非割席。

祝我们,未来都能将冰山劈开。

不过不是彼此分离,而是一起劈开我们面前的那座大山。

#罗启锐导演去世

“据香港媒体消息,中国香港著名导演、编剧罗启锐于7月2日去世,终年69岁。罗启锐与妻子张婉婷是香港影坛著名的“夫妻档”,二人共同创作了多部经典电影,包括有《秋天的童话》《七小福》《岁月神偷》《玻璃之城》等。”

写这件事之前,我的朋友提醒我,别投入太多的感情进去,我说好。

罗启锐与夫人合作的电影看起来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内核似乎没有太大的变改,归根结底都是在讲述 60 年代,贫困差距之类的话题。

这么多年过去了,回看他的电影,高楼林立和破旧渔村永远是并存的。而如今的我们仍然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在一次次脱贫的喜报中,这时代的顽疾从香港移植到了大陆,似乎在两地都不能根治。

但一个一个导演逝去以后,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是否还能在电影看到那些切实的苦痛,如《岁月神偷》中明明是买鞋却因为过分奔波的罗太太脚底的那个鸡眼。而我们,好像奔波的旅人,脚掌隐没在尘土中,感到疼痛也不看它一眼,任由它溃烂发炎。

在罗启锐导演离去的半个月后,《秋天的童话》在我家附近重映。

结局周润发和钟楚红在码头上,他们同样想要在一起,但我们都明白,他们之间所横跨的,是阶级差异。

#香港作家倪匡去世

而在他去世后的那短短几天内,社交平台中除了怀念他之外,也有不少人拿他的政治倾向来说事,指责他“不爱国”,去翻出他那些不符合标准的话来攻击一个已经过世的,做出成就的老人。

在他们的眼中,是不会考虑时代对于人的塑造的,他们只愿意把家国作为他们流氓行径的遮羞布,同时也让它成为处处可泼的脏水。

《怒火·重案》导演陈木胜获最佳导演

#陈木胜获最佳导演

“2022年7月18日,香港导演陈木胜凭借电影《怒火重案》夺下金像奖最佳导演”。

而香港电影圈外的人却鲜少有人知道,这部让他获得最佳导演的电影是他的遗作。其实这几年,无论是罗启锐,倪匡或者陈木胜的离去都会让我们生出一番感慨,无论是谁,感慨的内容八九不离十。

时代的离去,都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一块石头。我们无数次地感叹黄金时代的消逝

不过没关系,随着旧有事物的消失,我们很快就会慢慢忘记那些事物,忘记我们正在遭遇的苦难。

新的香港一代会不再看本土电影,阅读 ,他们会和我们一样,习惯于观看被阉割后的作品,然后在 ins 上,在推特上,在微博上,在原作者的评论区里说。“香港的天,是真的晴朗了”吗?

我不知道。我的评价是,与其四处嚷嚷我们的天是真的晴朗了,不如把删改文艺作品的时间拿来治理雾霾。

#郑州红码 @心禹

“4月,河南四家村镇银行被发现不能提取钱款,涉及资金400亿。”

“6月13日,河南相关村镇银行的多位储户称,在扫码填报个人信息后,其场所码或豫康码显示为‘红码’,‘赋码原因’为‘正在实施集中或居家医学隔离观察的入境人员’等”

“7月11日,河南银保监局、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公告,15号后对存款5万以下用户进行资金垫付,迄今为止仍没有储户发布收到钱款的消息。”

前段时间,澎湃新闻的文章《取不出钱的六十天》发布,引起社会对于河南银行的关注,然而现在已经是距离河南银行不能取款的九十多天了。

钱在河南的银行里,仍然消失不见。

我看见孩子的上学钱消失,看见老人的看病钱消失,也看见了一个家庭生活的支撑消失……

我看见国家的希望在消失。

有人评价,这种事情的发生对整个银行信用体系的亵渎。

但在更多人的眼中,这次事件的发生只是个例,相信上级机关会给大家一个说法。

这些年来,似乎越来越多的“意外”发生,大家仍然等待着正义的到来。但迟到了数十天几个月的正义还算正义吗?当法治无法让社会正常运行时,规则存在的意义在哪里?等待正义来临时受苦的人们又做错了什么呢?

我越来越意识到:争取有效的选票、争取让生活变得更好的权利,就是争取生命。

#郑州烂尾楼

烂尾楼事件自商品房出现以来就不能禁止。业主往往支付了巨额的首付,楼盘开发商因为资金不足而使得工程不能继续。而在楼盘收不到的情况下,业主们交出去的钱非常但不能归还,而且还要按时缴纳首付时向银行借贷的钱。

尤其是在楼价上升、首付占比越来越高的现在,烂尾楼的出现,对于无数个普通家庭来说越来越成为灭顶之灾。而即使有幸完工,楼主也要承担因楼价缩水而带来的损失。

无论是上面提到的河南银行还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烂尾楼事件,开发商或者说“资本”和政府都满口宣称自己的行为是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名义之下,而承担苦果的好像永远只是普通人。

他们也没有做错什么,明明只是希望得到一个安身之处,明明只是怀着对于国家的信任把钱存入银行,可是当意外发生时,他们所受到的似乎只是各方面的压迫,没有人伸手。长此以往,让大家如何再信任这套体系。

可是需要改变的难道不是那些规则吗?当他们在国民身上不再是保障,而是压迫的时候。

前文也讲到我国房价逐年上升,而首付比率也有有增无减,因此烂尾楼一旦出现,对业主的影响变巨大。但在某些国家,首付的钱款一开始是由银行保管的,在交付后才会交予开发商,如遇烂尾则退回业主手上。

当大家拿开发商没有高首付不能进行开发为其开脱时,有没有想过放任现金流如此不充裕的企业,是一种怎样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的房地产行业暴利的同时,又有多少不合理

最后,我想谈谈“郑州”这座城市。

它在最近屡屡爆发出丑闻。从“为储户赋红码”到“郑州警察打人”再到烂尾楼事件。不得不说,作为一个省会城市,他们的管理存在相当的问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常发现一个现象。当一座城市热度上升时,同一座城市里发生的灾难似乎更容易被看到,从上次的唐山集体举报到最近的郑州。

那么在那之前呢?

他们勤勤恳恳发帖,像作着无用功一样等待一个时机,能让自己被大众看到。

#无锡核酸盖章

每每面对这样的事情,我总是显得有一些无力。

这些事情似乎确实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实际上的损失,但却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屈辱。毕竟此刻我们很难认为这只是简单的印章,而是更多把它联想成流放时“刺青”,或者是如网友所言的屠宰场的猪身上的“检疫合格”。


我们可以拿出来谈论的“大局”实在太多了。在旧日我们常常说,为了某某,我们应当让渡一些权利。可是这样的事情频频发生,我更想探讨的是,我们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易烊千玺等多名艺人考编国家话剧院@菠豆

事件的发展充满了荒诞色彩。

从粉丝恭喜到本次招募的考生发声表示录取并非公开透明,#易烊千玺等艺人考编免笔试录取被质疑,再到官媒与大V纷纷下场维护艺人。

而舆论发酵的十几天中,处于舆论中心的艺人一直采取鸵鸟策略不表态,直到文章预计发出的五分钟前,才在微博看到易烊千玺发文称将“放弃入职国话”。

即使这个事件有着种种疑点,而我也很不客观地心证此次招募并非公开。但就目前来说,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易烊千玺及其舍友有着舞弊行为。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继续讨论这件事件,以及它在舆论场上爆发的原因。

首先它必然是一场并非公开透明的考试,公众注意到“国家话剧院为何在今年的招聘中取消了演员岗笔试”、“其他考生必须线下面试但易烊千玺却可以线上面试”、“无公开三轮面试结果与成绩”……

以及,虽然国家话剧院对外宣称此次招募公正公开、程序公正合规,但我们仍然需要探讨“免试”的界限在哪里。

我国的考编制度一向被诟病指过于死板,与考学制度一同被戏谑为“考试改变命运”。在阶级流动性逐渐降低的今天,考试也被许许多多的普通人视为改变阶级的重要机会、一种相对公平的竞争途径。有了考试,他们能够向上走的机会从零变成了万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这就意味着他们也能够拥有“质变”的可能。

如果说今天的我们要“免试”,那么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在哪里?更为公平的考核方式是什么?

既然是面向社会的招聘,那么就应当向其负责。

比起一味挽尊,或许我们有更加想要得到的,比如公平,比如正义,比如在经济下行的今天多一个人有工作,多一个人有饭吃。

其次,这些事情再次发酵是因为中国新闻周刊主编杨时旸的发文,其中提到的“小镇做题家”以及相关内容被指是特权阶级对平民百姓的不屑与讥讽。

小镇做题家,指的是出身与小城镇,因为善于做题而取得了不错的高考成绩,从而考入一个不错的大学的学生,但这个人能力并不太出众,交际能力也很普通‌‌​​‌​​​‌​​‌‌​​​‌‌,眼界也比较狭窄。源自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组员的自嘲之语。

图源微博@奔向浪漫星河

文章对于小镇做题家的污名也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弹——当普通人认识到特权阶级对自己所在群体的偏见,但是并不认同的时候,便不再自我污名。在社交平台上可以看见,许多人开始自称自己为“小镇做题家”,通过站队和联盟的方式,相互支持鼓励,提倡以积极的态度反驳负面性信息。

许许多多的我们,在“做题家联盟”的声浪中,要求社会正视我们的社会价值,重塑受损的身份。

其中还发酵出了另一条歧视链条,“做对了题的看不起做错题的,错了题的看不起没题做的”。

这让我想起前端时间小火的书籍,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在那本书中讲述了她的二本学生们迷茫而缺少选择权的生活。

那些二本学生们甚至不能够算作小镇做题家,他们只是日复一日地生活,而那些中职生们,大专生们就更不必再提,只能存在于大人们教育小孩时所说的那句”不好好努力就去读大专“里。开始朋友,我想告诉你,我所在的那座城市,高中的升学率甚至不到百分之五十。

身为做题家,或者做错题家的我们正是处于这条鄙视链下游的人,令人难过的是,上面的人并不想拉我们一把,而是想尽办法鄙视、剥削更弱者,仿佛用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幸存者偏差将更弱者“踢下去”,所有的关于不公正的证据链便荡然无存。如此往复,公平将永远是“鹅城”里的奢侈品。

我们似乎困于此地。


#社会调剂

前面讲到”习以为常“,突然让我想起前几天和妈妈的谈话,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她说了很多遍“那个时候很乱的”。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意识到,我们现在所感到震撼的事情,对于我们的父母辈来说,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或者说,我们所感到震撼的事情,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司空见惯。

然而我们却不满足仅仅如此。我们所受的教育,不是为了在我们幼年时期欺骗我们相信公平正义,却在长大后面对不公冷淡地表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即使面对不公的人不是你,又或者说,我们都处于不公之中,却已经习以为常。

我们不是天然就要忍受这些的。

插播一则消息:7月15号,也就是昨天,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此次司法结束对家庭暴力行为种类作了列举式扩充。希望你在看这条消息时的这一秒还会相信未来。

#诗人余秀华遭遇家暴

“7月7日,余秀华发布微博称自己被男友杨储策暴力殴打。”

由于她身上过多的身份标签,余秀华自从成名以来就一直被争议包围。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她身心障碍者的身份。即使在她不公开表态不愿意被叫做是“脑瘫诗人”,但在当下的社会中,这个身份标签仍然伴随着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成为攻击她的武器。

而在她所披露出的事实中,他的男友不但对她使用暴力,“抽了她上百个巴掌”,还当着纵人的面讲述她因为喝酒后尿失禁而试图激怒他。

我认为这是对爱人的一种背刺。或许是因为我们总对人性有着莫名的信任,不相信人可以如此丑陋。

但她的男友又有什么资格来嘲笑她,攻击她的。不错,她的身体是残疾的,但他们在一起时,就意味着是平等的相爱。况且,与余秀华相比,做出那些行为杨储策才是真正“爱”上的残疾。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往往只能看到了身体上的“残疾”而不能看到心理上的残缺。而这个社会对于残疾女性,往往带着一点同情和一点同情和高高在上,忽略她们的爱与欲。或者说,她们是被认为不配拥有爱与欲的。

什么时候,人的身体才能不被当作换取爱情的筹码。

其次是面对这场明显情节恶劣的暴力事件,部分网民纷纷在下面留下“像她这样的疯女人”“真是为难男方还下得了嘴”之类带有攻击性的评论。

这种留言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杨楚策对余秀华的形象塑造。

我们在上面说,他在病房中公然嘲笑余秀华酒后尿失禁,非但如此,他还辱骂她的儿子,目的就是为了激怒她,把她塑造成了一个精神病患者,一个精神失常的人,甚至是一个疯子,自己离开批上合理外衣。

图源 微博@萝贝贝 甚至道歉信中也有对女方“文艺病”的暗示

这种下作恰恰迎合了部分人狭隘的目光。

在他们的评价体系中,对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性是否能够得到爱的评价是量化的,比如外貌,比如生育能力,比如任劳任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会说“(某明星)在我们村子里嫁不出去”,更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在一个受害者的新闻下面嘲笑她的不幸了。

令一方面部分人来源于把别人拖下水的心愿。

他们对她的期盼是惹大家笑的“小丑”村妇形象。在他们预知的路径中,她只是,也只应该是靠着大尺度的文字和不幸的身体出名,然后迅速被大家遗忘的人。

直到后来,他们发现她超乎了他们的预期,甚至变得不可控起来。她在出版诗集,在他们的谩骂中前行,收获无数人的真心喜爱。她继续在网络上写作,文字大胆炽热真诚,像《小王子》里的猴面包树一样快速生长,仿佛要把他们的条条框框打破。

而他们的思想还只愿意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年代,他们欣赏那些美好的事物,因此只能摆弄他们的闲言碎语来攻击她,用他们的价值观对他人进行评价,试图把她也拖入他们的世界里。

他们的世界是大泥塘

这种依靠污名化而达到目的的行为,会让人联想到中世纪时的”歇斯底里“症。而当时像杨储策这样的男性,往往会借口妻子“发疯”来霸占她们的财产。

中学时代,我曾经把她的诗抄在软页本上。抄的是《我爱你》的那一句“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所以在经历了这番风波之后,我仍然祝她保有爱恋的能力,不管是爱她所书写过的火山、河流、政治犯和流民,还是爱男性。

即使我认为她应当看不上那些在“爱”这件事上残疾的男性,比那些男的看不上残疾女性更有理。可是在享受爱、书写爱的她仍然在闪闪发光,而爱上不值得爱的人,从来不是她的过错。

浪漫的从来不是那段“爱情”,而是她的眼睛。

#拜登签署“总统行政令“保护女性身体自主权

在之前的月报《六月之声》里,我们同样提到了罗诉韦德案,但写得并不好。

在那篇文章中,我们只讨论了非自愿受孕对女性的影响,而男性似乎在其中隐身了,没有承担他们应有的生育成本。

关于女性堕胎是一个太庞杂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的,我们会尽快写一篇稍稍完备的文章,我们一定会写一篇这样的文章。

但在如何冗长的文章,繁杂的术语之中,有一点必须要明确的是女性应当能够对自己的身体行使自主权。

最后的结尾,我想了很久,不知道写什么好。

这个六月有飞雪一场,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我们的身体似乎也被埋进了雪堆里,同情心、信心、灵魂的美好与苦难要随之被渐冻。

但日子不能被冻起来,它总是会向前,碾着血与泪。我们处在期间,像千百年中持续出现的不能归家的游子,我们今天所过的日子,是过去的人们所过的日子吗?过去是多远的过去。如果不是,未来的我们又会在哪里,未来又在哪里。

未来再难,总还是要信,总要信。

编辑:小学时代很沉迷几米的心禹 & 菠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