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筆線
蠟筆線

人生就像一條蠟筆線,乍看是一條線;仔細看才發現其實由許許多多的點組成

醫院的職能治療師在做什麼呢?

職能治療師最普遍的工作地點就是在醫院或診所,當你要去做復健,執行者不是復健科醫師,而是治療師。


健保制度下的復健生態

基本上到醫院和診所做復健都是在健保制度下運行的,如果你想要做復健,去醫院要掛復健科,復健科醫師會先看診開醫囑然後轉介給相關的治療專業,看是需要物理治療、職能治療還是語言治療,然後掛一次號在一個月內可以做6次,6次做完就要再去復健科回診,復健科醫師每個病人看3分鐘,治療師每次治療30分鐘共做6回,你覺得誰會比較了解你的狀況?

當然治療師不可能30分鐘全心全意只有你一個人(小兒部分比較可能有),因為醫院需要業績,所以治療師一個時段可能要塞2-3個人,然後其實真的很難落實30分鐘結束,很多人都會想著大老遠來復健當然要做好做滿,早點來晚點走,時間重疊下來可能一個時段有4-5個人,所以很多老病人或家屬會變成「全自動」,知道自己要練什麼自己去拿,變成治療師和家屬及病人之間的默契。


治療師在醫院做什麼

小兒早療基本上會接觸到的個案類型像是發展遲緩、腦性麻痺、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甚至一些罕病的兒童,我們在做的事情包括評估孩子孩子發展有沒有落後、治療孩子的症狀(可能是個別課或團課),上完課後會預留時間和家長衛教,衛教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好的治療師一定會衛教,好的家長一定要聽衛教,所以30分鐘的課只上25分鐘是很合理的,因為剩下5分鐘家長需要知道回家可以帶孩子練習什麼活動或是環境、教養方式的調整,只想帶孩子上很多課,以為把小孩丟給治療師就會突飛猛進的家長,真的沒有太大效果的,我遇到很多小朋友在治療師手上都是天使,可是在家長手上就變成小惡魔,這樣難道完全是小孩的問題嗎?


成人生理:會接觸到的個案類型像是中風、脊髓損傷、腦傷、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和手傷等,個案來源則分成住院和門診,住院當然就是狀況穩定後就會每天到復健科復健,把握復健黃金期(通常會抓6個月到一年內,當然之後也不是不會進步,就是速度緩慢);門診則是排時間大約一周2-3天。


在醫院可能經常看到個案在疊杯、滑車、推拉箱、手搖車、彩虹橋、站立桌(如果你不知道這些器材的話恭喜你,希望你永遠不需要知道),其實在醫院做的職能治療和原本的專業精神差得有些遠了,不過當治療師一個時段有一堆病人的時候真的很難和你好好討論生活上有什麼活動困難,再來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來復健的目的是什麼?一年兩年十年,生活不是只有復健,復健的目的是生活,但有些老病人讓我覺得生活的目的是復健,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復健的精神絕對不是你可以疊幾個疊杯做多重的推拉箱,而是你在生活中不可以自己吃飯拿衛生紙擦桌子,如果只是在復健的時候才運動,其他時間都當少爺少奶奶由別人侍奉,其實真的可以不用來 。


不過如果做這些器材和生活脫鉤那幹嘛還要做呢?其實就是練動作,增加動作控制的能力,然後類化到生活中,治療師給每個器材都是有訓練意義的,每個人的訓練目標都不同,不是這個活動做完換下個活動做滿時間就好,所以我也很看不慣有些看護來久了自作主張看其他人練什麼就自己拿器材給個案亂練。


精神:會接觸到的病人像是思覺失調、躁鬱症、憂鬱症等,主要會評估個案狀況,團體活動帶領或是一些負責工作坊(烹飪、打掃等),幫助個案可以從治療性活動中進步,盡量回復獨立有功能的生活,不過這部分我也只有實習的時候接觸。


行政:治療師不是上班帶帶病人下班沒事做,除了帶病人還是要處理很多行政事務,像是寫病歷、作報告、開會、聯絡個案,很多病人都會以為我們上班很輕鬆,在醫院薪水應該也不低,說實話薪水真的不高而且成長空間更少,除非離開醫院,有興趣的可以上職能治療徵才頁面搜尋,寫了這麼多,其實也只是希望來復健的病人可以多給治療師一些尊重,不要有花錢是大爺的心態,醫療不是服務業,當然,很多個案人都很好,不討喜的病人還是少數,只是這些少數會讓治療師的工作熱忱消磨得很快。

個人心得

如果是剛畢業的學弟妹,我還是會推薦先到醫院磨個幾年,畢竟醫院可以提供很多豐富的資源,治療師在醫院可以學到的技能很多,跨專業團隊討論、PGY訓練制度、製作副木的機會、接觸到的個案類型比較多元,也有比較多有潛力的住院個案,當然醫院也會有很多繁瑣的行政和雜事,不過這些都會成為未來的養分,雖然醫院的限制很多,但醫院同時也是個保護傘,只要團隊支持度夠,在保護傘下可以盡情地嘗試你想要的治療方式。


如果是民眾,因為醫院的步調真的很快,復健室裡經常都像是菜市場一樣人擠人,所以自己真的要很了解自己去復健的目的是什麼,和治療師討論,每三個月訂一個小目標 (可以自己脫衣服、可以自己拿湯匙吃飯等),對於有目標有動機的個案,我們都會願意花更多心力去幫忙,其實治療師都會設目標,可是那是治療師認為你要有的目標而不是你自己想達到的目標,沒有動機和回家練習,說再多都是白搭;還有,家人和自己都要去客觀監控是不是有進步,而不是做心安的,因為像中風其實動作可以恢復到什麼程度,其實做一陣子復健就可以大概了解,剩下的只是願不願意面對現實,但是動作的恢復程度和生活的獨立程度並不是完全正相關,把重心放在生活上吧!生活品質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希望隨著社會變遷,法規可以與時俱進,有一天在台灣,治療師有獨立評估接案的機會,不會像現在被醫囑限制,和醫生是真實的平等合作,雖然我可能再也不當職能治療師了,但我以職能治療這個重視全人和生活品質的專業為榮

每個人都值得擁有美好的生活 攝影師:Marcus Aurelius,連結:Pexel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