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頌華
鄒頌華

香港人,平時寫字、撚貓、行墳場。曾為BBC中文網專欄作者,寫過十年Lonely Planet旅遊指南。修習瑜伽、茶道(裏千家)和花道(池坊)。暫時這裡先放一些已發表但在網絡上較難讀到的文章。

在港舉行日本池坊花展 插花男借花道撫慰心靈

(编辑过)
在未審先判、強權勝過公理的2021年,《蘋果日報》終於掉進黑洞之中,許多人包括我也意難平。我曾有段時間寫過果籽版,大約一年多,寫的不是什麼風起雲湧的故事,而是都市小清新類的文藝活動。記憶中第一個故仔就是訪問我的花道老師梁偉怡。既然蘋果官網已死,Youtube頻道也關掉,我就在此繼續自己文章自己back up。本文載於2017年11月18日的《蘋果日報》。
華道家元池坊香港支部長梁偉怡學習花道逾十年,深信花可以撫慰人心,猶勝千言萬語。

提起插花,香港人會覺得是「離地的藝術」,不外乎是闊太打發時間的玩意。然而,修習日本池坊花道(又稱華道)超過十年的香港型男梁偉怡,卻認為花道絕不離地,甚至是超越藝術的反省自我修行過程。

華道家元池坊香港支部長梁偉怡曾是多媒體藝術家,拍過電影,亦教授過與藝術相關的科目,但自從修習花道後,最終卸下「藝術家」的身段,回到起點,找尋這門歷史悠久的學問的精髓。看他的插花作品,才幾根枝葉、數朵花,就飄出陣陣禪意。梁偉怡說,學習花道,讓他學會了謙卑。

「受過當代藝術訓練的人都以為自己了不起,可以掌握很多東西。最初我學習花道,覺得花五年時間就足夠,但很快我就知道多50年也不夠學。池坊被公認為日本花道的根源,至今已經有555年歷史,試問如此深厚的一門學問,如果我不放下『好想搞搞新意思』的想法,根本是無法學下去的。花道要求你與花溝通,了解它的特性,才能把它的美表現出來,如果插花者太自我,就無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插花基本工具除了花剪和劍山(固定器),較複雜的花型還要出動電鑽、斧頭和鎚子去修改枝幹。

改變傳統花型 回應時代意義

放棄了其他創作,專心在花道上走,梁偉怡感受到日本人對傳承的堅持和對繼往開來的使命。池坊花道現今的掌門人池坊專永已是第45代當家,一代傳一代,作品形態不斷回應社會的訴求,由最古老而複雜的花型「立花」,變出了更適合一般家居擺設的「生花」和「自由花」。當今掌門人在1977年和1999年更進一步創出了全新風格的「生花新風體」和「立花新風體」,令傳統的花型變得更靈活,以回應現代的花材、環境、文化變化,表達方式更為自由。

花的生命轉瞬即逝,花道作品不能像繪畫和雕塑般恒久永留傳,因此更需要依靠每一代人去學習,才能把技術和精神繼續延續下去。「每個時代都會有不同的花材、不同的社會環境,身為花道家,必須思考插花在哪個時代的意義是甚麼。」

梁偉怡「一看就想吃」的花道作品,去年在日本花道界獲得激賞。

花道未來 冷麵盛器作品獲激賞

去年梁偉怡在京都參加自由花的研修課時,用冷麵的盛器創作了「一看就想吃」作品,把花道融入不同生活層面,得到了日本德高望重的花道家野田學及其父親野田唐𥧌的激賞,並指這是花道界未來可探討的方向。有人覺得插花離地,但梁偉怡十萬個不同意。「是大自然養活我們,但現今的香港人與大自然失去聯繫,這才是離地的生活──離開了土地。木棉花飄飛絮竟會有人投訴,而且真的有人受理!香港人搶機票去日本看櫻花看紅葉,都是想看季節變換之美,但就覺得香港的四時變化一文不值。插花就是讓我們重新貼近土地,學習尊重自然。花道可以引景入室,讓人看到生命的力量,而不只是裝飾性地點綴空間。」

於(2017年)12月1至3日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的池坊花展,梁偉怡十分希望藉此為香港人展現「花的力量」,也讓大家有機會一睹掌門人深厚的插花功力。「日本在二戰後非常窮困,但池坊仍堅持在那麼低迷的氣氛中舉行花展,結果吸引了超多人去看,就算窮到只穿破爛衣裳也要去,正是因為花能帶給大家希望。在香港日子也是不容易過的,大家在生活各方面也過得很痛苦,但我深信花可以撫慰心靈,讓人看到明天。」

「旧七夕會全國華道展」是每年日本舉辦最大規模的花道展覽及比賽,梁偉怡於去年的比賽中獲「秀作」獎,成為首位獲獎的外國人。

池坊作品通常需由正面觀看,基本花型有三種:

立花。

立花:表達大自然景色,用七至九個基本「役枝」組合而成,不同「役枝」可代表遠山近水。

自由花。

自由花:大概1 0 0年前受西方藝術思潮影響而出現的花型,不受傳統插花規條限制。

生花。

生花:立花的簡化版,表達植物出生及成長之美。

原文載於2017年11月18日《蘋果日報》。


訂閱贊助: https://liker.land/learnedfriend/civic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