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亲王
唯亲王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Super flumina Babylonis, illic sedimus et flevimus, cum recordaremur Sion. バビロンの流れのほとりに座り/シオンを思って、わたしたちは泣いた。 豆瓣主页:https://www.douban.com/people/167884399/

《钢炼》碎碎谈

我读《钢炼》非常早,大概是小学读的。当时的印象只有修铁路的时候保尔鞋底掉了,还有那个切甜菜的女人。中学时代《钢炼》是必读书,但我已经熟悉基本框架了,中考那几道题不至于难为到我。再后来接收了外祖父的竖排本《钢炼》,那时候应该是高中。我一直没读完那本。

我后来又想起来钢炼是几年前了,马列之声论坛批斗《静静的顿河》,我又想起来这本书。批判其他反动文学的时候,《钢炼》一般都是被左翼拿出来当进步典型的。那一时期的新左翼故事这里就不拿出来讲了。我后来又想起来钢炼是几年前了,马列之声论坛批斗《静静的顿河》,我又想起来这本书。批判其他反动文学的时候,《钢炼》一般都是被左翼拿出来当进步典型的。那一时期的新左翼故事这里就不拿出来讲了。

再次想起来《钢炼》这本书,是最近偶尔上网,发现随着俄罗斯把《钢炼》入教材的新闻,本书的讨论又被顶了上来。就想,最近时间不多大部头阅读被迫终止,不如索性《钢炼》重读一遍吧。就从头到尾读完了钢炼。

当然,点评《钢炼》之前应该对《钢炼》的受容史有所研究,但这只是杂谈,不是学术论文,所以下面的内容基本都是印象和臆想,我不能保证准确性。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纯文学批判”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面向大众的文学讨论,几乎不可能洗清政治影响。《钢炼》这部从头到尾充斥政治目标,从一开始就被当作政治宣传材料的小说,更不可能免于政治评判。

对《钢炼》的政治评判,基本上偏左的人群赞扬,偏右的人群批判。(我们这里的左右是就当下大众认知而言的,不进行进一步辩经)大致上,偏左的人群赞扬保尔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精神,偏右的人群批评保尔泯灭人性。

要认识到一点,不管是有目的的还是潜意识的趋利避害,右派对《钢炼》的批评是迂回式的,保尔从任何角度上来说都没有“泯灭人性”,缺少感情描写是作者水平不够,保尔对各种人一直有感情,“决裂” “自我牺牲”这种要素,右派热爱的各种神话中也一样很多,况且保尔的组织并没有亏待劳苦功高的保尔。右派批判的本质是反感苏俄革命及其遗产,碍于大环境无法直接说出来,况且批评人性又显得自己高级,就成了这样。

这里就很明显地看出左右人群政治批判的情况了,《钢炼》是苏俄革命传统及其遗产的标志,支持者对其赞美,反对者对其批判。大多数参加论战的人对于其情节都是不甚了了的,只要仔细读过原文,就能察觉这一点。

小补充1:还有一种常见批判是批判保尔不是个好人,喜欢惹事。刺头容易参加激进活动,这是普遍规律,一般人讨厌刺头破坏平静生活也是人之常情。不过就原文来说,保尔的刺头行为大多数是被欺凌后的报复行动,有情可原。

小补充2:《钢炼》经常被称为“上个时代经典”,但就我观察而言,上一代人对《钢炼》剧情的认识基本就是保尔为革命奉献,打败了一群坏人,他们也不怎么懂书里的内容。

下面讨论一下我对《钢炼》的看法。

重读《钢炼》的时候我是很期待的,因为我非常喜爱圣战文学,无论派别。虽然因为利益相关反感历史中的人,但很喜欢描写他们的文字。但是看着看着就失望了,《钢炼》并不是圣战文学,也和我读过的其他革命文学不太一样。《钢炼》是一部典型的路线斗争文学,这种文学曾经很昌盛,但早已退潮了。

这个先搁置一下,我说一下《钢炼》技术上的问题。

俄罗斯近代的文学传统很丰富,这点在苏联的革命文学上也有体现。苏联革命文学往往会描绘心理,描绘复杂的人际关系,描绘这些元素的演变过程。但《钢炼》里面没有。以保尔为代表的人物大部分没有什么复杂的心理变化,人际关系也很单线。保尔会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就发生精神转变,让人措手不及。比较典型地就是第一部结尾的自我批评,保尔突然就从被开除团籍的怀疑分子变成成熟的老布了。我看到他被开除的时候还心想,他要经过怎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波折才能浴火重生,结果突然就开悟了。

从结构上来看,《钢炼》也不尽如人意。钢炼第一部基本是保尔的少年生活和战斗生活,以保尔回归正道的自我批判结束。第二部基本是讲保尔的地方工作与疾病的逐步恶化。

第二部情节比较明快,就是保尔被调动到不同的地方工作,同时伴随着他健康逐渐恶化的线索。第一部的情节就不是很好了。第一部的情节就不尽如人意。首先在于剧情断裂,保尔会因为各种原因长时间消失,插进大段其他人的内容,等保尔回来了,也不详细交代他干什么了,插入的他人情节往往也和保尔本人关系不是很大。其次,作为一部革命战争文学,对于保尔最重要的我参军时代,笔墨明显不足。直接描写战斗的情节很少,反而单纯的战线变化占了很大内容。对于保尔本人的战斗情节描写就更少了,这真的是红军战士的自传吗,我深深疑惑。(可能奥斯特洛夫斯基想把这部分内容写进《暴风雨所诞生的》?)

从这些部分来讲,仅从技术角度,《钢炼》也是一部平庸的小说。

路线斗争文学的性质本身对小说情节的劣化也起了一定作用。路线斗争文学,常见于苏联传统下的各路革命文学。这类文学有一个特点,就是以路线斗争为故事主轴,革命路线打倒反革命路线,革命路线内部也不断斗争,最终正确路线打倒错误路线,将革命事业带入光明的未来。(相对的,也有少数讲错误路线葬送革命的,苏东系国家少见)比较好的文学家能把路线斗争与剧情和人物成长结合起来,但奥斯特洛夫斯基明显没有做到。《钢炼》的大部分篇幅里,保尔自动就进入正确路线了,变化理由不足,成长性也不明显。更糟糕的是,专有名词和政治宣言过多,除非平时有意了解苏俄内战史,不然连说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也造成了绝大多数国人读者都不理解剧情的局面,你很难指望受中国基础教育的人能知道苏俄内战,而且是乌克兰赛区的各种势力。我甚至怀疑,当代俄罗斯人可能不如当代乌克兰人能看懂。

最后说两个具体桥段。《钢炼》里面值得分析的经典桥段有很多,我说两个我觉得很有意思的。

一、第一卷结尾的大会。这一段的大概是,保尔因为怀疑新经济政策被开除出团,然后在团省委大会上悔过,受到热烈欢迎,被重新吸收入团。这里面有两点值得注意:

保尔从反对新经济政策到支持新经济政策非常突然,其契机从原文来看是因为一个叫奥列什尼科夫的砖瓦厂书记(这个人物在这里第一次出现)安慰保尔,说新经济政策让犹太人发财,老革命没用。保尔平时觉得这个人是个善于钻营的坏人,又听了他的反犹言论,觉得他不是好人,得出结论,反对新经济政策的人大部分都是坏人(原文:奥列什尼科夫挣脱开身子,没命似的沿着阶梯往下跑。保尔愤怒地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瞧瞧吧,都是些什么人赞成我们的观点!”),之后就在团省委大会上悔过,坚决拥护新经济政策。

这个情节很重要,从这次大会之后,保尔就突然变成了”正确的人“,没有弯路,没有疑惑,没有思考过程,总是能自动地站到组织的正确路线上,哪怕前后路线大相径庭,都能做到互不矛盾,都是对的,立刻切换。这次大会让保尔脱胎换骨了。作者肯定没有这层意思,但在我看来,保尔实际上从此从桀骜不驯的革命青年变成了比砖瓦厂书记更善钻研,没有立场没有主见的典型官僚。(P.S.保尔的悔过发言也很有意思,中心思想是形势复杂,我们不能头脑简单,要相信组织的正确决定,理解组织的难处。这种话术用在什么地方我就不多说了。)

这个情节的另一个精妙之处在于,保尔一开始反对“新经济政策”并不是简单的不懂事,这里也许在暗示,新经济政策本来就是一种权宜之计,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是不能沉迷新经济政策的,这种暗示可能是在为斯大林路线服务。而砖瓦厂书记,他应该并不是真正反对新经济政策的人。从他善于钻营的定性、他的岗位和新经济政策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来看,他应该是典型的新经济政策时代的经济部门领导,利用新经济政策加官进爵,牟取财富。他在保尔面前说的话只是乌克兰人的习惯性排犹发作,同时单纯想安慰一下保尔,表明自己和保尔站在一起而已。而这种拥护正确政策的人却是反派,与前面保尔的曲折经历对比,很明显就是在暗示新经济政策的问题,为斯大林路线服务。

二、修铁路。修铁路的桥段是经常被拿来恶斗的一个桥段。不外乎还是老一套,左派觉得这是伟大牺牲,右派攻击说这是不拿人当人。写牺牲奉献的文学非常多,什么派别的牺牲奉献都有。攻击这点,一,如前面所说,是因为反对苏俄及其遗产;二,现实中领导用类似故事鼓舞人的时候,一般就是准备拿人当耗材用,不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基本需求,保尔熬过来之后能得到组织的医治和休假,而现实中的人大多数可没有这种好事。一有劳动竞赛,干活的人都要倒霉。

但我觉得有趣的地方不在此。修铁路事件是路线斗争故事中的一个故事模式。修铁路是因为木材供给困难,木材供给困难是因为工作人员受了敌人收买故意选择偏远地区。专家是不可靠的,这个条件不行,那个做不到,居心叵测。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布尔什维克发扬先锋作用,以超人的意志力和牺牲精神战胜了困难。这个模板部分或者全部地被本书其他情节与其他小说戏剧使用,国人应该是最熟悉这套的,我就不多分析了。

边想边写散碎写了这么多废话,就这样吧,不想整理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