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野武士
學界野武士

**暫時停更,歡迎先到MeWe社群(https://mewe.com/join/lalekishi)交流** 大學教學經驗逾十年,各類學術、通俗著作逾百篇,想在這裡推廣自己在歷史研究與教育上的理念。 也是podcast節目「歷史關鍵詞 Keywords of History」的主理人。但聲音頻道主走高資訊量路線,文字頻道則以輕鬆淺顯的內容為主。希望以檔案史料,提供大家一個感受歷史情境的空間。

[冷戰物語]人都死了還要被誤會為「匪諜」,幫忙寫個慘字

〈澳洲僑務(二)〉,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館藏號:11-29-15-07-029

「偷渡」一直是各種「人的流動」中,最不受歡迎卻又防不勝防的行動類型。但偷渡之所以發生,不外出於原居地狀況益發惡劣的原因,亦即之所以選擇偷渡這種行為,往往有其不得不然的苦衷。所以當我們看到偷渡的各種案例,真的可以在法理的評斷之餘,投以些許人道方面的關心。至少在評論上,留點餘地是可以做到的。

1959年6月,澳洲媒體大幅報導,一艘往來於香港和雪梨(Sydney,臺灣以外的地方基本都譯為悉尼)間的客輪「太原輪」,被查獲載有至少五名偷渡人士,而且起獲時已有二人死亡。就如同我們對於「海上偷渡」的想像那樣,容納偷渡者的地方是在「客輪尾部艙口扶梯下的祕密櫥櫃」裡,而且長寬高分別只有54吋、33吋和數呎而已。很難想像他們要在這樣狹窄的空間裡,一路從香港顛簸到雪梨,也難怪「折損率」高達四成。

但是事情還沒完,因為這些偷渡者死了二人、逃了三人,而且進行這起不法偷渡事件的相關人士裡,曾因走私而被中共居留三年。所以在冷戰的情勢下,臺灣方面便提醒當地警方注意,或許這不僅是起有組織的犯罪,或許還有涉及中共滲透的可能性。於是,警方也就展開指向各種疑慮的調查,然後……根本就和什麼「匪諜」之類的事情無關,無論是協助偷渡者抑或偷渡者本身。

調查過後得知,偷渡者的目的,其實就是「賺錢」(當然,協助偷渡者也是),所以願意承受艱苦的航程,渡海尋求機會。雖然於法不合,但也其情可憫。可是無端揹上「匪諜」的污名,就真的是冷戰時期才會有的可憐待遇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