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不簡單
簡.不簡單

職場新人 致課業壓力摧殘下沒什麼想法的人 擺脫迷惘 掌握自己的人生 社會創新|永續發展|翻轉教育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0388927196&mibextid=LQQJ4d 合作/讀者通信請洽:1in10learnsth@gmail.com

《了解經濟2》貧富差距

大家都生活在地球村,我們必須不斷提出問題,對居住的世界是貧窮或富饒、窮人再怎麼認真工作,也無法擺脫貧窮這些事實提出疑問,是徹底了解世界樣貌的第一步。

經濟不平等和貧富不均

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讓有錢人與貧窮者之間的差異變嚴重

冷戰後的和平促進全球化貿易發展,富裕和貧窮的國家都能雨露均霑,世界確實變得更富有,這是好事,但我們沒能打造出所有人都能平分豐碩果實的機制,任由財富集中在少數人,導致貧富不均的問題發展到難以收拾的地步。財富集中在金字塔頂端那百分之一的人手中,犧牲掉剩下的人,各地社會亂象的根源大多出在貧富不均的問題。

如今,這些已開發國家的貧富不公現象,已回到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那種資產世襲的情況,1970年代「新自由主義」盛行的減稅風潮,使貧富差距急速拉大!

讓大家公平地工作、公平地分享工作所得,應該就不會出現貪婪的資本和為貧困所苦的勞工。然而,世事無法這麼盡如人意。富人和窮人、黑人和白人、高階層和低階層,如何平均分享財富,才是更重要的問題。

就算要一起分享的派很大,可是聲音大、力氣大若想獨佔,就無法每個人都分到相同大小的派。


本篇將介紹:

  1. 為什麼有的國家那麼貧窮?
  2. 衡量貧窮
  3. 財富集中在有權有勢的少數人身上
  4. 推動社會福利
  5. 台灣的城鄉差距
  6. 貧富差距有解方?
  7. 決策偏差
  8. 偏見與歧視


  • 為什麼有的國家那麼貧窮?

每個國家都有窮人,但有些國家和人民卻普遍處於極度貧窮。造成這現象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天災、社會和政府的問題,例如:

  1. 經濟危機:經濟走下坡可能導致許多人失業
  2. 貪汙:貪汙的政府人物把人民的納稅錢占為己有,或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得權勢。像是收受賄絡、勒索脅迫、黑函攻擊、盜用公款等。
  3. 戰爭:對任何國家來說戰爭是件非常昂貴的事,戰爭期間或戰後重建都要花非常多錢。
  4. 自然災害:摧毀房屋和產業,使人民陷入貧窮。

為什麼有人比其他人富有?

  1. 錢滾錢:一開始擁有的錢越多賺錢就越容易。
  2. 教育匱乏:如果你擁有多種技能和高學歷,通常容易找到高薪工作。但許多國家的人民需要付費才能受教育,使得貧窮的家庭更難脫離貧困。


貧窮是世上所有人要一起面對且解決的重要課題。

衡量貧窮問題是用來判斷經濟政策是否以全民福祉為考量的第一步。

  • 堅尼系數

堅尼系數是一個由0到1的數值,用來反映一個地方(如國家或城市)收入分配情況的指標。數值很大代表這地方貧富懸殊的情況越嚴重,有錢人和貧窮人士的收入相差很遠。

如堅尼係數是0,代表所有人的收入相同,沒有差異;等於1表示差距嚴重,例如一個人賺取了這個社會所有收入,其他人的收入都是零。堅尼係數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均。有學者指出,當堅尼係數高於0.4這條警戒線,社會的不同階層之間就很容易出現對立。

台灣高達0.8,雖低於中國的0.82、美國的0.85,但仍超過日本的0.64及南韓的0.67。

根據2021年全球財富報告,台灣的百萬美元富豪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2015年的2.2%升為2020年的3.1% 。又2020年,台灣前1%的富豪擁有的財富占全國比重為28%,遠高於南韓的24%、日本的18%。

  • 貧窮不只代表沒有錢

全世界5歲以下的兒童,只有1/3進行出生登記。那些未在文件上的,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父母親不識字,或太過貧窮,或是國家被天災或戰爭破壞等原因,而無法確實做出生登記。另一方面,有的孩子確實有出生登記,也有受教權利,卻無法上學。因為學校太遠、照顧弟妹、女生差別待遇等。

  • 貧窮不能只用數字判斷

貧窮的一個定義是:沒有足夠的錢讓人參與所在的社會。在英國的一項調查認為不足以支付食物、家用帳單、衣服、交通、一隻陽春款的行動電話、有能力買禮物、一年外出用餐幾次視為貧窮。

在尼泊爾若是感冒,醫療費和藥費每次就要花台幣25元,但一家人一天賺不到50元,若是負責生計的父母倒下,兒童必須休學,工作補貼治療費。

弱勢無法完成學業,長大成人後,要找到好工作,脫離貧窮的可能性就變得更低。


世界銀行將每日生活費低於1.9美元(約台幣60元)定義為國際貧窮線。目前全球有超過7億以上的人口生活在這個極度貧的條件下。無法獲得健康所需的基本需求,當然也無法接受教育,使下一代還是很窮困,始終無法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


  • 國家之間也發生貧益貧、富益富的現象

最貧窮國家是檢視教育水準、預期壽命、經濟發展程度而決定的。最貧窮和富有的國家之間貧富懸殊差距越來越大。某個國家人民過得多好,用全體國民人數除以國內生產總值GDP比較就能得知,稱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1970年最貧窮和富有國家的差異為1:50左右,然而現今差異擴大1:85。

另一方面,即使出生在富有國家也可能面臨貧窮。2011年美國兒童,每5年就有1名處於貧窮狀態。美國過去20年逐漸成為更加富有的國家,反之兒童貧窮比例18%。貧窮的孩子三餐不繼,生病也沒有醫療保險而無法去醫院看病。

  • 財富集中在有權有勢的少數人身上

在沒有工作、即使生意賺錢的機會也不多的貧困國家,有一天發現鑽石這類昂貴的天然資源,大家都想擁有鑽石。

因為太窮反正本來就一無所有,也沒什麼可失去的,更會為這種事拼命。

1991年西非的小國獅子山就發生這種事件,當時發現唯一的地下資源「鑽石」,政府和反叛軍為了開採權展開激烈的爭鬥。這爭鬥持續了10年,有20萬人喪命,1/3的人淪為難民。

最好是政府制定公平的規定讓大家公平享有資源的優惠。企業雇用員工挖掘鑽石,將鑽石賣到世界市場,賺錢後繳交稅金,政府就能用這些錢來蓋學校或醫院,並照顧窮人。反之政府無法徹底發揮這類作用,大家就會為了擁有更多鑽石爭得你死我活。

對地球村的居民來說,由於「戰爭」或「懶惰」這一類對非洲的錯誤偏見,非洲大陸錯過了擺脫貧窮的機會。由於強烈的負面印象,幾乎沒有國家或企業想在這個地區建造工廠、提供工作機會。社會動盪不安,不知何時會爆發戰爭,誰敢拿錢來打造新事業呢?

不是自然環境或文化,而是財富集中在有權有勢的少數人身上的結構。

非洲大陸並非全都是貧窮,權力階層在歐洲購買別墅、旅行,相當富有,然而一般人一天三餐都難以溫飽。理當分配給揮汗工作的人那一份,被少數政治家或其他國家的企業或政府奪走了。

  • 推動社會福利

工業革命,加速經濟成長,科學發達也提升醫療水準,導致人類壽命延長,老年人越來越多,必須要有國民年金之類的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冷戰是另一個讓國家推動社會福利的主要原因。世界變得富裕,人類就有餘力幫助別人。

人類社會的財富分配固然難免不均,即便是經濟條件較為弱勢的群體,都應該享受基本社會福利、政府有責任提供諸如醫療保險、就學補助、住屋津貼等服務,借此確保全民不分貧富,都能享有符合人性尊嚴的生活品質。

政府的作用是維持低價格讓大家都能使用公共服務。若不是政府,而是由企業做這件事,會將所有生產費用轉嫁給生產者。天底下沒有虧本的生意,這樣一來,有錢人就算支付鉅款也會用自來水,但窮人連這念頭都不敢有。窮人理當支付少一點的錢,怎麼還需要付更多的錢呢?

無論住在世界何處,每個人都可能生病,也可能失去工作。若是社會公正且健全就能保護窮人們不會因遭遇困難變得更貧窮。


  • 台灣的城鄉差距

台灣從北到南、西到東、城市到偏鄉,感受到城鄉差距十分明顯。城市的小孩,普遍教育資源充裕,國小孩子在自我表達上使用的字彙明顯多出許多,可以清楚描繪所見所聞;偏鄉很多孩子家裡經濟狀況普遍不佳,時常放學後都要回家幫忙家務,說不出心裡的感受。

在台東的大鳥國小班上大約有2/3的家庭都次領中低收入戶的補助來為生,下課都需要回家幫忙,很多國中讀完就要去外地工作,相較於城市,缺少了很多教育的時間與資源。

城鄉差距,資源分配不均,逐漸讓孩子被分級,而這差距可能越來越大。

而偏鄉居民又有財團的開發、建設傷害生存環境的問題

台灣的經濟數十年來一直重北輕南忽略東部,整格國家資源配置相當不公平。

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一味擁抱粗糙的發展主義,短時間創造明顯的經濟效益,創造一條條穿越山林水脈橋梁道路,農田上一棟棟鋼筋水泥。犧牲自然環境、土地和生物多樣性。

永續發展,恐怕比不上先填飽肚子來得重要。

  • 貧富差距有解方?

為改善貧窮問題並縮小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世界各國皆有主張擴大對富裕及中產階級課稅,以增加社會福利補貼。也有許多人持不同意見,認為他們的資產收入來自正當投資或辛勤工作等合法途徑,政府若對這一族群課更高的賦稅,形同懲罰認真工作的國民,並迫使富裕者將資產向海外轉移,反而不利國家經濟發展。

也有人認為貧窮問題難解跟社會底層代代傳遞的「貧窮文化」有關,欠缺理財能力和儲蓄習慣、不擅進行人生長遠規劃、政治參與態度消極與教育學習意願低落等。

對貧困國家、窮苦的人提供金錢援助很重要。不過想全面消除貧窮除了需要資金的挹注外,提供工作管道,並讓他們習得一技之長,或許更能為他們翻轉命運的機會。

我們固有觀念認為經濟富有的北半球總是給予幫助的那一方,貧窮的南半球總是接受幫助的那一方,然而雙方關係並非如此單純。實際上是窮國的工人領取非常少的代價,忍受惡劣工作環境製作出來的。

把舊衣服、鞋子和書包等物品免費寄給貧窮國家時,有很多需要事先考量的部分。首先非洲和亞洲的窮人之中,有很多人從事進口先進國的舊衣、鞋子、書包之後在市場轉賣的工作。若是國外團體來到村莊,免費發放舊衣,那麼當地人就無法做生意,也會失去工作機會。

我們要重新檢視購買物品及使用後丟棄的方式。消費者有責任再進行消費行為時,選擇購買以適當報酬支付給勞工的商品,這比寄衣到遙遠國度更有幫助。


  • 決策偏差

1970年代有一派經濟學家為了理解人們實際如何做選擇,試著解釋選擇背後複雜的因素。認為人是不完全理性的,擁有的訊息不完整,容易被迷信和認知偏差所影響。這領域的研究稱為行為經濟學。

人們在做選擇時,通常不是靠推論,而是憑藉簡單經驗法則,很快的做決定,不會想太多。快速做決定比較有效率,不過伴隨著一些代價。很多決策的偏差會出現在快速思考中,影響人們所做的選擇,不過那不一定都是壞事。

  1. 易得性偏差:人們會傾向選擇最容易的,或是第一個想到的。
  2. 相似性偏差:人們會傾向選擇符合自己經歷過或看過的事物
  3. 羊群效應:選擇和其他人相同的決定會讓讓人覺得自在。
  • 偏見與歧視

對某一群人的負面看法,讓我們產生恐懼、憤怒或厭惡等情緒時,稱為偏見。

有心理學家專門研究個人成見的由來。為了理解外界,大腦會簡化事情,把收到的信息進行歸納,這樣容易導致偏見和成見。

練習以下做法有助於減少個人的成見。

1.練習同理心、換位思考想像他們的感受。

2.學習偏見和衝突的知識。

3.指出別人帶有偏見的言論。

4.讓人們注意其他團體中受人敬重的榜樣。

人們往往認同自己所屬團體的行為和規範,無論是家人朋友同事。

如果能扭轉整個團體的態度,要改變個人的行為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政府可以採取行動,或透過法律來改變社會規範,減少偏見。公益團體組織也可以一起推動提供幫助。


偏見是對於窮人而言是毒藥

「對非洲的看法,比這裡實際發生的事更危險。」若抱著這類負面偏見,就越難以了解為何會貧窮,尤其是非洲大陸會貧窮的真正原因。

現代公民以個人身分關照社會中的貧窮問題也負有一定責任,社會大眾應擺脫「貧困者咎由自取」的錯誤觀念,體認到經濟弱勢群體在階級複製及景氣起落之間的無奈與脆弱,理解並支持社會福利政策的制定施行,同時監督政府提供弱勢者更多扶助。



結語

調查指出,窮人需要教育的權利、健康生活的權利、土地不被奪走持續耕作的權利、自由移居維生的權利、得到國家保障安全生活的權利。貧窮和世界的財富生產與分配的過程息息相關。貧窮是讓人一眼看出我們居住的世界有多正義,財富和權利如何平均分配的指標。

遏止新貧窮人口出現、守護瀕臨貧困風險的族群;協助經濟弱勢群體改善生活處境,避免使貧窮問題進一步惡化為「貧窮世襲」。

這個題目很大,不容易用幾句話談完,本篇從幾個問題切入作為入門。

當我們願意更加接納與理解痛苦與匱乏的存在,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我們自己也都有失序的時候,理解他人也能更理解自己。

認識貧窮議題,了解貧窮的成因,實踐SDG1「消除貧窮」;也可以捐款或擔任致力改善貧窮問題組織的志工;優先選用善待員工企業的商品;培養自己的財務素養;主動爭取合理的薪資待遇。大家都有消除貧窮的責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