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被删掉的稿子
纪念被删掉的稿子

不定时更新,等灵感当中

华为救徕卡 一场消费主义的讽刺

救世主心态不能要

所谓消费主义,是指一种鼓吹在大众生活层面上进行高消费的价值观念、文化态度或生活方式。

消费主义只是一种价值观,无所谓好坏,在社会大环境下,我们需要通过消费主义融入社会、融入人群、融入社会关系之中,但是也应该认识到,不应该由消费主义绑架我们的生活,利用消费主义让我们过的更好,而不是任由消费主义掏空我们的钱包透支我们的未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的一条新闻“华为救了徕卡”,说是因为徕卡抱上了华为的大腿,因为华为给了一大笔转让费用,所以让徕卡起死回生,现在华为没落了,所以徕卡抱上了小米的大腿,小米给徕卡续命。

这不就是“天朝上国”的思想么,换个说法就是,大清的琦善跟道光皇帝说,如果没有我们的大黄、茶叶等就会将夷人活活憋死。(因为茶叶、大黄有通便的效果,当时清朝人认为英国人吃牛羊肉,这些食品难以消化,如果不喝茶,就无法排泄)

代入一下,没了我们的华为和小米,德国徕卡就要活活饿死,也就是:没了我们=洋人要完!

救世主心态不能要呀,危害太大了,毁掉一个人的不是无知和偏见,而是傲慢。

先说一下徕卡,徕卡只是一个造镜头的?非也非也,人家的业务很广泛,徕卡CMM三坐标测量仪、徕卡显微系统、徕卡病理系统,哪个不是一等一的存在,跟你合作镜头,人家也是要收版权费的,就算不跟你合作,人家这些业务,也能让人家过的很滋润,不存在没了我们就活不下去一说。

而且全球这么大的市场,没了中国市场是损失很大,但并不意味着人家没有生意可以做了,生产力过剩的年代,不存在外国人造不出来的东西,只是我们的成本低一点,所以人家就给我们造了。当我们的成本提升起来了以后,人家不就妥妥的跑到泰国、越南这些地方去了么。

另外,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徕卡的等级比华为更高,按照我的观点来看,是华为在蹭徕卡的影响力。

这就是消费主义的潜台词“买奢侈品,能让人认为,自己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造镜头的很多,佳能、尼康、蔡司,但是从奢侈品的角度来看,也就只有徕卡一家了,那个可乐标也就象征着,你有钱,你有身份、你有地位,你跟韭菜那就不是一类人。

这是奢侈品最大的作用,不然徕卡的那可乐标怎么能卖那么贵,几万大几十万才买个那么小的机器,同样的价钱,去找其他品牌,人家全程服务加各种高端货随便挑。

那就要提出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定义了奢侈品,为什么有些产品能成为奢侈品,而有些产品,永远是为底层劳动人民代言。

答案就是,谁在用这款产品。

刚刚去世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便是徕卡相机的死忠粉。1986年4月发行的一套她60岁生日的纪念邮票上,就有一幅女王手持徕卡M3的照片。

徕卡相机顺势而为,专门制作了一款机身刻有英国皇室徽号及1986字样的女皇专属珍藏版相机,送给伊丽莎白二世作为60岁寿辰贺礼。

奢侈品之所以能成为奢侈品,核心就在于——皇室在用。徕卡确实可以说,我是给女王供货的,能跟大路货一个货色么!

还有,1924年日本皇室指定御木本为御用首饰;1968年,英国手工皮具品牌Launer获得英国王室认证,开始向英国王室供货,1981年,获得了女王颁发的荣誉勋章;Deakin& Francis是英国一家老牌珠宝和银器家族企业,在过去的200年里,这个品牌为世界各地的名人和皇室设计了1000多个袖扣。

这也是为啥奢侈品能卖的那么贵的原因,首先是客户不差钱,要用最好的料子、最复杂的工艺、最高的逼格,体现出他们客户的身份和档次,体现出那种身份的尊贵;至于普通人想买奢侈品,也要花大价钱,因为能满足虚荣心,我穿上了昂贵的奢侈品,我就不是一般人了,我用的那都是皇室、上流贵族、名人们用的东西,想要满足这种幻想,不好意思,得加钱!

话说回来,奢侈品就算贵,花钱就能买,身份地位,那可不是用钱能买得到的。

所以从奢侈品的角度来看,徕卡能给女王供货,就把华为甩开一截了,人家可以吹牛逼,我服务的人群,那能跟你一样么!

这也是为啥华为加上了徕卡镜头,那档次,那价格就窜上去了,上流社会用的,平民老百姓没钱?没钱就挂挂眼科,爱买不买。

这样也可以解释,华为为啥不跟佳能、尼康合作,就算这两家镜头再好,科技感再强,那种文化上的逼格没有呀,有的时候品牌的溢价,就体现在阶层的差距上了。

我也一直认为,轻奢品牌,真的很难做起来,因为定位太尴尬了,轻度奢侈,真的难以理解,你带了奢侈2个字,就跟普通大众无缘了,丢掉了最底层的这部分市场,但是你要跟奢侈品拼,又难以挤进上流社会,因为上流社会才不要你的轻度奢侈,人家要的是重度奢侈,那种能体现出与众不同,常人难以想象的花样奢侈方法,这样,轻奢产品就不上不下,卡在中间,往下沉市场走嘛,抹不开面子,掉不了那个价,往上走嘛,上面一堆老大哥早把坑位占完了。

絮絮叨叨说到现在,也要结尾了,在我看来,应该是徕卡给中国品牌加了一层“奢侈品”的文化buff,而中国品牌为了这层文化buff,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也就是金钱,大家互惠互利,不存在谁救谁的问题。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