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銷、企劃、社群還沒完成新手訓練的小菜鳥
社群丼 PLUS #6 _活動心得(下)

真心抱歉,拖了超久啊QQ
這邊接續上次的分享
接下來講到的是‘’要如何區分KOL之間的量級‘’
世恩推薦傑哥的方式是
原先以KOL的訂閱數作為中位數,前後抓個10%為區間
以下是當天的KOL量級區別



不得不說,看到這份名單得時候有點意外,畢竟有很多YouTuber都不知道(汗)
但是!但是!蔡阿嘎的出現率也太高了吧,原因是因為他很明白他的受眾喜歡看什麼,
而且桃貴魅力真的無法擋!(無法想像之後還有蔡波能)
——————————————————— Q&A時間 ————————————————————
以下是當天的問答,覺得很值得分享。
Q. 除了分析台灣以外,還有辦法分析其他國家,像是東南亞之類的嗎?
A. 已經可以分析的近四千萬個粉絲專頁,YouTube是本身在創立帳號時就有國籍的選項,但是有很多中國帳號的國籍都選台灣,可能還是要人工篩選一下,而Instagram因為沒有國家這個選項,所以AI只能透過貼文及留言的語言去判斷帳號的國家。
Q. 直播當下可以抓到聲量的相關數據嗎?
A. 當下是無法的,但是直播之後有留下來變成貼文就可以。
Q.除了這三大平台以外,還有mobile01 / Dcard/ PTT / 巴哈等其他平台可以分析嗎? A. 可以。
Q.政治相關貼文或是帳號的要怎麼分析?
A. 由於政治的分析比較複雜,又牽扯發文的時機點,以及第一時間後續轉發是媒體還是一般民眾。而且相關的意見領袖也越來越難以分類(網紅像政治人物,政治人物像網紅?)
Q. YouTube平台上最近也出現了相關的貼文功能,希望這個也分析,因為此功能的效應不錯,甚至有人直接當做FB在經營。(提問人是某Youtuber的經紀人,太遠了實在聽不到QQ)
後續這位經紀人也有在補充“YoouTube意見領袖量級的區別”在他們的業界中是怎麼區分的
觀看數除以訂閱數,再加上觀察成長率,藉此反推創作者的在各量級的定位。
——————————————————— 補充時間 ————————————————————
YouTube的操作以大方向分成兩類:
(一)加重溝通:找觀看用戶相似的YouTuber
(二)增加宣傳面積:觀看用戶不相似的YouTuber
如果想要拓展觸及面積,所以找了領域較不同的意見領袖時,可以透過這個KOL本身的強項去包裝產品或服務
(觀察到的例子:美妝很強的KOL要推薦3C產品,以產品外觀、重量等等作為主要包裝)
——————————————————— 重點整理 ————————————————————
跨平台數據分析可以幫助
1. 不同平台之間不同的電商聲量
(舉例:全聯在Facebook上聲量蠻高的,蝦皮在YouTube的風格比較特別等)
2. 跨平台延燒的效應(博恩夜夜秀從YouTube燒到Facebook)
3. 如果要談跨平台合作,數據分析就是很好的參考
4. 針對特定議題的平台操作
5. 觀察新興意見領袖的成長幅度
6. 除了前期的競品調查,也可以分析後續成果的執行成效
整場講座節奏輕快,內容清楚,對於行銷入門者(我)來說不會太艱澀難懂,反而引起對數據分析的興趣,原來這麼多不同的資訊藏在大數據裡面!
—————— 完 ——————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