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2 父母旅行異鄉
今年是日本有氣象紀錄以來,126年最炎熱的夏天。台歷翻到9月,白天依然酷暑。今早去打掃民宿,隔壁老奶奶指著花盆裡發黃的樹葉,和我一起感嘆“實在是太熱了”。
晚上例行跑步去超市買菜,看到西瓜的貨架消失,就有“夏天結束了”的實感,比花火大會的謝幕更真實的那種。最近都有晚飯蹭,其實一周沒來超市了,“也許夏天早就結束了”。
過去的7、8月,算是中國意義上的暑假,也是我在日本經營民宿至今最忙碌的兩個月,就7月底去長野群山中騎了四天車,每天滿打滿算。打掃民宿,帶領遊客,日復一日,和自己的父母也算在19年底後,闊別近4年再見,還有各種網友,他們的伴侶、小孩、父母,投身旅遊業近4年,終於有了點國際業務....
我能帶去的景點大部分都是很熟悉的了,就算沒進去過,也大概知道是什麼樣子。更多的樂趣就是觀察遊客看到這些的反應,互動,怎麼和日本這個環境相處,包括他們內部相處的方式。比如伴侶之間,他們討論問題,遇到選擇時候誰說話多,誰做決策,誰會做更多的指責,去揣測他們日常相處的方式,關係中的地位和博弈。
但同齡人畢竟平時就接觸的多,更有趣的部分還是在觀察長輩。我自己是89年出生的,能關注到我的網友,也大部分是80後90初這代人,父母大概也就是60後70初,寬一點口徑算的話,就是60後這代人。一般中國講階層的話題,60後這代人算是比較爽的,尤其高學歷群體,投身工作的年齡,和改革開放高度重合,又坐上大城市房價順風車的話,生活質量都很不錯。內憂外患的此刻,更是前後步入了退休生活,開始享受的階段。
包括我自己父母在內,看60後這代人,在陌生異國環境中的舉止還是挺感觸的,大概也是刻板印像中“中國大媽”所在的年紀。雖然很多人在國內也算“見過世面”,但除非本來就經常出國,大部分人都有幾分局促甚至自卑,就怕自己做了錯的事,進了不能進的地方,非常拘謹,可能有點的樸素的"怕給中國人丟臉"的想法,但因為自己受到的教育或者更多是環境和習慣,其實多少又難免有些迷惑行為。
如果只是遙遠的觀察視角,大可以嘲笑幾句,但朝夕相處,就有很多理解,內在其實都是很善良的人。更是覺得如果能多出來走走,一定會多幾分自然和坦蕩,他們回到中國,再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傳遞給自己的親戚朋友,也能幫助更多人,更好地了解世界甚至是自己所處的中國吧。
這個意義對他們所前往的國家也是一樣的,我們永遠不可能靠敵意和抵制解決問題,最終只可能是溝通、理解、共識,雖然這條路無比艱難,但艱難的路,往往是正確,甚至是唯一的。這也是我自以為現在生活的意義之一,幫助更多人打開一扇觀察外部的窗,雖然在失去第五個微博賬號,並對再次註冊意興闌珊後,這扇窗於我而言已經無限狹小....
話題退回能帶父母出國旅遊的朋友,基本也是和我一樣,35歲左右,單身未育,從中國傳統價值觀來講,這種狀態就是“不孝”,而且旅遊的過程中,這個話題也是一定會被念叨的。但能帶父母出國旅遊,基本也只可能是這種狀態。我很難想像,老人小孩一大家子7、8個人出國旅遊...甚至未育但有伴侶的情況,把老婆或者女朋友放在家裡,用忙碌工作擠出來的年假,一年可能只有一次的出國旅遊機會,留給自己的父母....背後大概率會發生的爭吵,光是想像就令我窒息了。
能帶父母出國自由行,看看世界這個行為,我覺得是極度“孝順”的,但如果已婚已育,大概率是做不到的。正因為一種“不孝”才能進行一種“孝順”,也是很有趣的悖論,人生的取捨得失,細想是一個圍城,也是一個圓環,無始無終,自有因果。
在強調“原生家庭”種種負面的網絡環境中,能帶父母旅遊一定是相處的非常好的親子關係了,哪怕曾經和表面有再多爭吵,內核一定有能互相理解支持的那部分。觀察帶父母出行的朋友,還有個很大的樂趣就是能看到父母和子女相貌之外,性格中有聯繫,甚至密不可分的那部分,包括我自己也是。比如我在家時候一直很煩我媽一天要打掃三遍,但這次我媽過來說覺得我已經有潔癖...我想了下,雖然有服務業的加成,但可能我原本其實就是這樣的人,只是更獨立的環境讓我這方面的特質顯現出來。雖然從小到大和我爸的相處以激烈的衝突為主,我甚至認為對父權的反叛是男性成長中最重要的那環,但現在也隱隱覺得自己性格中固執的那面有時候和他也很像。當然也不一定是血緣的關係,相處的影響也許更大。
順便多說幾句我對“原生家庭”這個觀念的不屑,即使它真的影響了你很多,甚至傷害了你很多,但人始終無法去改變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只能改變自己能夠改變的事情。我們只能珍惜降生到這個世界走一遭的機會,努力讓自己的人生去追求自己所定義的價值,不然除了投胎重開,還能怎麼辦呢?分析這分析那,分析破天又有什麼用...
就好像《魔獸世界》裡暴風城許願池中的“安東尼達斯的銀幣”:“請賜予我力量,去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請賜予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並賜予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我知道原文是神學家尼布爾的寧靜禱文。
最近接待的一組網友是來自南京的家庭,帶隊的是豆瓣相識的網友伊夏,她父母是那種非常典型的我們這代人父母的形象,嘮叨強勢甚至有些咄咄逼人的母親,沉默寡言但自有決斷的父親。她父母雖然不是第一次出國,但也是第一次來日本,多少有些刻板的偏見,但在旅行的過程中,一點點被消解。
第一天去關西機場接伊夏一家的時候,她母親上車就開始採訪我日本核廢水這個是什麼情況,我進行了深入講解後,阿姨也不置可否,就說日本這個路修的還挺好。但到第二天就已經進入到“日本這個好”“日本這個也好”的階段......
說個有趣的故事,是我帶他們逛超市的時候,本來想買黃瓜,阿姨看到產地是福島,就勒令他們放回去。然後叔叔趁阿姨不注意,悄悄把一盒福島縣產的桃子放到了購物籃裡,回到民宿後,阿姨發現了非常氣惱,但女兒和丈夫火速吃完了這兩個桃子,她只能痛斥這兩個“輻射人”。
我和阿姨的關係也隨著旅行的深入越來越好,聽她講了很多家庭,甚至家族的往事,得知她是有直系親屬在南京城陷落之時被日軍殺害的,甚至有人因為主動保護國軍的軍官而被抓捕後殺害....還是非常觸動的,她對日本懷有一些刻板的偏見,甚至敵意,我覺得也是很好理解,甚至共情的。但她也依然選擇來看看這個不知道熟悉還是陌生的鄰國,用自己的雙腳和眼睛來判斷,此刻的日本到底是個怎樣的國家。
但也是聽了阿姨的訴說以後,我決定有一點微小的行動,就是從今起,文章的末尾,標記寫作時間地點的時候,用民國紀年。也許並沒有什麼意義,中華民國也早就是個破簍子了,人嫌狗厭。但它確實曾經,甚至至今代表了一些人的共識,憧憬,理想,想到很多人在比我更年輕的時候就為它而死,他們的魂魄又該如何安放,算是用自己的方式,做一些紀念吧。 (但民國紀年在公眾號和豆瓣都發不出來,只能留在牆外做這個倔強的改變吧。)
一周的旅程中,阿姨對我說過一句:“日本這麼好,你們呆了這麼久,應該把學習到的東西帶回去建設中國。”
我:“有這種想法的人,現在很多都在中國的監獄裡...”
只有一聲長嘆。
民國112年9月3日於滋賀大津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