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我成長之學習認識蕨類(二)
昨天才意識到為什麼我只是談一下蕨類,就要被豆瓣審查——原來是因為“孢子”(諧音“包子)觸犯了禁忌。更搞笑的是,還看到其他一些人的留言,有因為寫”包粽子“被審查的,也有因為寫“如何處理蚊蟲叮包”被審查的…… 如果不是反復被審查提醒,我們恐怕都意識不到周圍還有這麼多“bao zi”,大陸互聯網的扭曲荒誕已經到了超出想像的程度。
於是,我在豆瓣建了一個相冊,至少相冊裡還可以正常地把”孢子“這兩個字發出來。
不吐槽了,繼續介紹昨天在山里遇到的蕨類吧!
吸取21日幾乎熱到虛脫的教訓,昨天沒有選擇在正午出門,而是改到了氣溫開始下降後的四點鐘,目的地也從江邊公園的樹林,改成了清源山。雖然山上肯定蚊子更多,但是植物也肯定比江邊更豐富。果然不出所料,不僅看到了幾種非常非常迷人的蕨類,而且還終於拍到了可愛的海金沙孢子葉! (介紹海金沙的上一篇日誌在這裡)
注意看葉片邊緣。孢子葉的邊緣像是小小的手指,又很像被編成了小辮子,在這些小辮子的縫隙裡,就是海金沙的孢子囊。照片裡的是還沒成熟的狀態,所以看上去這些小辮子還是嫩綠的,待到孢子成熟時,它們就會變成深棕色彷彿麥穗一樣。 (海金沙成熟的孢子葉仍然可以看這篇)
沒想到我開始認識蕨類時,也正是一些蕨類孢子逐漸成熟的階段,接下來可以盡量記錄它們成熟的全過程了。
比較完整的海金沙葉片。可以看到葉軸不斷伸長攀援,而綠色的小葉子都是它的複葉,底部是長條形的營養葉,而最上部(偏暗的那一片綠色)則是具有繁殖能力的孢子葉,孢子葉的長度比營養葉短多了。
除了一根葉片可以無限伸長蔓延之外,海金沙還有一點很有趣,就是它的幼葉其實不具備攀援能力。上圖中是剛剛長出來的海金沙幼葉,葉形葉和常見的鳳尾蕨很像,完全看不出葉軸伸長。
據說這其實是一種”胚胎重演“的現象,指生物體會在發育過程中將自己祖先演化過程重演一遍,比如哺乳動物的胚胎可能會看得出脊椎動物祖先的樣子(像魚哈哈)。而蕨類植物海金沙的重演,就是從自己祖先那種普通蕨類的狀態,逐漸伸長葉軸,葉形也不再像鳳尾蕨,最後一整片大葉子就長成可以攀援的爬藤一樣了。
因為清源山幾乎是被破碎的大石塊堆積成的,主峰海拔不到500米,都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山,所以這裡我能夠找到的也都是些低海拔的植物,不過也是因為石頭很多,所以在山里茂密林蔭下的巨石上,也可以看到好多骨碎補。雖然在市區比較難遇到,但是在清源山上,它們與海金沙一樣常見。
如果留心細看,會發現骨碎補是通過白色毛茸茸的根莖攀附在岩石上的,一片片的葉子就沿著根伸展的方向向上生長。這些根不僅可以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同時也是骨碎補用於儲存營養和水分的部位。作為一種比較耐旱的蕨類,骨碎補在缺水乾燥的天氣,會自動切斷葉片與根莖關節處的連接,讓葉片脫落,同時根莖上毛茸茸的鱗片,也可以更好地給根莖“保濕“。
骨碎補的葉片和根莖的連接部位,還可以看到包覆著根莖的白色鱗片。根莖上具有鱗片,是蕨類植物中進化得比較高等的真蕨類的特徵,比較原始的蕨類是看不到的。除了上面說到的保濕作用外,鱗片也可以保護蕨類的關鍵部位不受損傷,以及像動物的皮毛一樣保溫,畢竟蕨類喜歡的就是潮濕溫暖的環境。
因為不開花也沒有種子,蕨類的一生和被子植物相比有點兒魔幻,實際上是分成了兩個輪替的階段。我們通常看到的伸展著葉片的蕨類,其實是它們的孢子體狀態,也就是受精卵生長為植株-生成孢子的階段。而蕨類的有性繁殖,其實是在它的配子體階段靜悄悄完成的。配子體是孢子落地生根後長成,通常就是一片緊緊貼附地面的心形葉子,不易看到(我還沒拍到)。在這個階段,配子體背面的藏精器和藏卵器會分別產生精子和卵子。蕨類的受精,需要精子通過配子體與地面之間的水膜游到藏卵器完成。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蕨類都那麼拼命地要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竭盡全力來為自己”保濕補水“,因為它們無法像花朵那樣傳粉受精,必須在有水的情況下才能完成有性繁殖。
被傍晚的餘暉染上了金色的骨碎補。
除了骨碎補,還有一種蕨類也非常多,看著更美,彷彿一叢叢蕾絲花邊,鑲嵌在岩石和樹根的縫隙之間,那就是只聽名字都很華麗的“野雉尾金粉蕨”。當你留意到它時,也意味著一腳踩進了蕨類植物中一個非常巨大、複雜、多變的科——鳳尾蕨科。我昨晚為了查這個科的各種蕨類一直查到了半夜十二點,今天上午又查了兩個小時,不斷比對但最後還有不敢確定是什麼屬的。又是雞又是鳳又金粉,一看就是大戶人家,也算名副其實。
雖然在暗處,但看看人家是不是周圍最秀氣的!
絢爛如綠色煙花。
野雉尾金粉蕨的小複葉
小複葉背面。可以看到葉片邊緣向背面翻捲,彷彿在包裹著什麼,這是鳳尾蕨科的特徵之一。鳳尾蕨科並沒有真正的孢膜,而葉片反捲是為了保護孢子囊,在鳳尾蕨科的進化過程中,它們通過這樣的方式形成了“假孢膜”,這也是為什麼鳳尾蕨科的孢子囊是分佈在葉片邊緣的。
另一株孢子比較成熟的野雉尾金粉蕨,可以看到顏色變深了,顯出小顆粒狀。我猜測稱為“金粉蕨”可能是因為它的孢子足夠成熟後,會如金粉般揮灑出來。等過一段時間可以來確認一下。
在拍野雉尾金粉蕨的過程中,其實還有一個意外的發現,在一株野雉尾金粉蕨旁邊,還顯露出了一小棵卷柏科的翠雲草(下圖中毛茸茸如柏樹葉子的就是)。如果不是為了找鳳尾蕨,我都不會留意到它,後來也的確再沒碰到更大棵的翠雲草。
據說,翠雲草會根據光照的強烈程度發生變色,在光線比較幽暗的地方,它會呈現為藍色,而在明亮處,又轉變為粉綠色。我拍到的這一小棵是在台階縫隙間,似乎只有一點點粉綠,不知道再長大些會是什麼樣子,我過幾天會再去找來看。
如果說野雉尾金粉蕨看著有種大家閨秀的氣質,那麼和它同屬鳳尾蕨科的扇葉鐵線蕨,則是以另一種有些詭異的方式兀自華麗著。這次我非常走運,剛好拍到了一大叢不同生長階段的扇葉鐵線蕨,看到它們組合在一起,一瞬間讓我還以為自己闖進了海底世界……
顧名思義,叫這個名字當然就是說它的葉片像小扇子,而葉軸和羽軸如鐵線。而且和野雉尾金粉蕨一樣,扇葉鐵線蕨的孢子囊也是包裹在葉片邊緣反捲形成的假孢膜裡,只不過我拍攝的這幾棵都還太小了,暫時看不到葉片背面有孢子囊。往後我也會繼續回去記錄它們的成長過程。
扇葉鐵線蕨的葉片更成熟後,也會褪去邊緣的粉紅色。
其實還有一種鳳尾蕨科的蕨類,也讓我覺得彷彿是小精靈,那就是“半邊旗”。雖然它們長大後可能就會顯得嚴肅許多,但是和扇葉鐵線蕨一樣,因為名字都非常生動,見過後也就一定會一直記得。
半邊旗寶寶,是不是特別像歪著頭伸著手的小精靈?其實它“手”的位置,就是“半邊旗”名稱的由來。這種蕨類的兩側複葉並不是對稱的,而是少了半邊的樣子,非常特別。不過別被照片裡的樣子騙了,它長大一些就完全不萌了。甚至還會顯出幾分勇猛剛健來,不過只有半邊的葉片,好像無論什麼時候看上去都像在吶喊“我要飛得更高”。
再發幾種我不夠確定是什麼的鳳尾蕨吧!作為一個這週才開始接觸蕨類識別的人,我現在實在沒能力辨認特徵不夠明顯的那些蕨類,尤其是鳳尾蕨、鱗毛蕨這種過於巨大的科。
首先是疑似的“劍葉鳳尾蕨”——
因為它們都還沒長大,目前沒辦法觀察到孢子囊的情況,所以不敢確定。
另外,下圖中的兩棵,看著也好像是劍葉鳳尾蕨,但是葉片卻更寬,或者不僅寬,邊緣還有褶皺。我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
還有一種我看到過好多次,但是實在不敢確定是什麼屬的鳳尾蕨科蕨類。即使查了張憲春那本《中國石松類和蕨類植物》中關於鳳尾蕨的部分,還從頭到尾翻了不止一遍,卻依然不知道這種在清源山似乎很常見的鳳尾蕨到底是什麼屬。所以就發上來給大家鑑定一下吧?或許會有蕨類方面比較了解的人給出答案。
比較幸運的是,這週蕨類的葉背可以拍到成熟中的孢子囊。而且特別需要注意,它複葉的羽狀分裂頂端位置比較圓,但又有小鋸齒。我實在查不到細節類似的,不過那本書裡的圖片也是並不算很清晰。
鳳尾蕨之外,其實還拍到了一株鱗毛蕨亞科耳蕨屬的某一種蕨類,但它也讓我有些茫然,因為也是無法查到完全符合的耳蕨,我發現耳蕨屬的蕨類也好多,葉片差異都比較大。不過這倒是我昨天拍到的唯一一種鱗毛蕨亞科的蕨類,雖然鱗毛蕨亞科也包括了很多蕨,但是看上去至少在清源山,還是鳳尾蕨的天下。
背面可見圓圓的規則排列的孢膜,這樣的圓形孢膜是鱗毛蕨亞科的特徵之一。
我不是很清楚為什麼耳蕨屬的“耳”是來自哪裡,猜測可能是基於羽狀複葉的小葉片形狀?然而看上去同屬耳蕨屬的幾種蕨類的葉片,差別還都挺大的。
最後給這一種耳蕨和它的伙伴們來一張合影吧。傍晚的山林實在太美,餘暉是天然的舞檯燈光,把林下的植物都染成了金色。它旁邊的地上還可以看到海金沙。
林中的小路看上去已經很久沒有人走過了。
其實這段光輝璀璨的時間,只有大概短暫的十五分鐘,但是那一刻的光實在太美,相機只能記錄下也許十分之一?尤其是這張,實地看其實是一片燦爛的金光,是日光照在那些葉片上的反光形成的,非常夢幻。
最後放兩張是路邊靜靜開放的野梔子吧。雖然沒有重瓣,就是簡單的白白的小花,但是仍然好美,非常適合這樣幾乎沒什麼人走到的環境,像甜美中有一點兒憂鬱的微笑。
從林子裡走出來,還遇到了非常美的晚霞,天空的顏色太夢幻了!
不過最值得慶祝的,是我這次進山里穿的全套裝備很管用,走的雖然是平日里蚊蟲最多的那片區域,但是並沒有像往常那樣被蚊子咬得很慘,以後可以隨心所欲進山林了!當然啦,因為穿了長袖長褲帽子和全包覆的鞋子,也幾乎把我武裝到只露出眼睛。也許再試幾次,經驗豐富一些,我還可以寫一寫夏季進山林如何物理防蚊蟲,這真的不是一件小事,被咬到幾天走不了路後,真的再也不敢小看這方面的風險了。
先寫到這,歡迎同樣對蕨類感興趣的各位留言交流!下次進山後再更新!
【本篇蕨類植物關鍵詞】海金沙科-海金沙骨碎補科-骨碎補卷柏科-翠雲草鳳尾蕨科-野雉尾金粉蕨、扇葉鐵線蕨、半邊旗、劍葉鳳尾蕨(疑似)、未確定兩種鱗毛蕨科-耳蕨(種未定)
參考及推薦閱讀書目:
- 《中國石松類和蕨類植物》 作者:張憲春 北京大學出版社
- “自然野趣大觀察叢書”:《蕨類》 作者:郭城孟 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台灣:遠流出版社《蕨類入門》)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