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观察「反正她迟早会嫁出去」九岁表弟这样跟我说
表弟和表妹是对龙凤胎,双双来到这个世界上,彼此共享奶水、玩具、和珍贵的童年时光。因为与他们年纪差距大,所以对他们特别照顾。
过年时节返乡团聚,晚上围炉后,亲戚们指派我出门买彩券,表弟也自告奋勇跟我一起。在路上,见他主动帮我提包包,我就说「哇!怎么这么暖」他以一副小大人的姿态回答「我是男生,帮女生拿重物,应该的」
「哦?那你跟你妹应该不常吵架吧?」
「还是会啦,但想一想,反正她迟早会嫁出去,我就忍住不跟她吵了。」
从九岁表弟的口中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一时愣住了。
生活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男孩子应当强壮、理性、帮女孩子提重物;女孩子该脆弱、让男孩子付出劳力⋯⋯诸如此类概括化的偏见形塑而成的性别刻板印象,深深植入你我的日常生活,有时藏在脱口而出的话语,不加留意便难以察觉。
从家庭层面来看,家长为儿童成长时期的首要学习对象,无论是与孩子面对面的交流,还是大人之间的一举一动,性别社会化皆能经由有形或无形的方式传递。例如:妈妈总是胜任换尿布、泡奶粉一职、爸爸则事不关己躺在沙发上,翘着脚边看电视球赛;在一隅玩娃娃的女儿被儿子弄哭了,家人则淡淡回应「男生就是调皮,别生气」。
从学校层面来看,举凡打扫时间的分工、班长的推派和教科书中传达的角色讯息,默默形塑更深刻的性别刻板印象。而随着网际网路的普及,资讯的过滤远不及媒体的传播速度,ptt乡民论坛的「台女不意外」、「母猪教」等仇女言论更是加剧性别歧视现象,甚至人人都可能成为推波助澜的异端。
2019年5月17日,《司法院释字第七四八号解释施行法》三读通过,为台湾的性别平等画下新页。包裹在平等的外衣下,现实社会的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女性政治人物请产假遭指责「忙着结婚生子」、现任总统被批「没生过小孩,不知家长担忧下一代健康的心情」「衰尾查某」⋯⋯
性别平等需要更多的「敏感」
常听到有人拿「女权自助餐」来谴责在性别议题争取平权的人们(对象不限女性),也有人认为平权不过是假议题,没有必要小题大做,甚至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拿着父权教条鞭策试图挑战或破坏父权结构的行为。
对于性别议题,我们需要具备的是更多的「敏感」,培养性别敏锐度,去审视周遭不平等的现象,拆除故有的父权违建、性别二分以及性别霸权,建立一个多元友善的社会。
男生女生,不再是天秤的两端,仇视及憎恨才是。性别平等不仅为女性带来益处,另一方面,唯有摘下父权的有色眼镜,男性才能卸下传统观念积习的重负、得到真正的自由。
我从表弟手中接过自己的包包,剩下的、等他长大再娓娓道来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