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件事l 往新工作迈进之B单位面试经验
A单位面试后的三天,我就到B单位面试。
我原先更期待到B单位工作。虽然B单位的薪水较A单位低一些,但B单位距离我家非常靠近,光是每天可以多睡个半小时,上班的车程可以减少一个多小时,生活品质就可以提升不少。加上B单位的危机个案非常多,完全符合我对于心理师工作的期待。
第一阶段的初谈,我表现失常
这场面试有三个部分,共六位面试者。
第一个部分是初谈演练,一人八分钟。若是一般演练,我可能不会那么紧张。但这次面试竟然采用「接力演练」,六位面试者要轮流并接力对个案进行初谈,因此要怎么衔接前面的面试者的会谈脉络,很考验专业功力。当然,签运也非常重要,如果抽到第一位打头阵,或许就不会有太多的压力;抑或是抽到中间的,就要统合前面的人的谈话内容,然后衔接下去。
我签运确实不是太好,抽到「四号」,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
就我所知,初谈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搜集与个案相关的资料,评估个案的资源、身心状况与危机程度。但就我自己过往的训练中,以及我自己对于初谈工作的反思,我是觉得也不能忽略个案第一时间带进来,主要想要谈论的议题。毕竟不是每个个案都可以理解初谈的目的,而且更多的个案是希望在初谈时,就期待自己的议题可以得到理解。
但从前面三位的面试者的谈话内容中,比较多是在做资料搜集和身心状况的评估,所以我还是选择了把话题拉到个案走进会谈的主要议题。当然,我知道如果我做自杀评估的话,很可能就得分了。只是我也考量到自杀评估应该是放在初谈的后段才会做的,而我后面还有两位面试者,因此,我觉得在「四号」的位置上做自杀评估还有点太早。而我接下来的那位面试者就直接做自杀评估。我看到有的面试官频频点头。对比我的谈话内容,也猜测很可能我着墨的方向并不是面试官所想要的。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很可怕的体验。轮到我唔谈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我的身体在微微颤抖,而且中间有一度脑袋全空白,内心一直很渴望八分钟可以赶快结束。虽然之前在研究所课堂上,或是面试实习机构的时候,也都会被要求演练,也有过在众目睽睽之下演练的经验,但这次特别紧张。一方面是我对于这次面试的得失心太重,太渴望表现好,渴望获得这份工作机会;另一方面,要在所有不认识的面试者,以及各长官眼皮底下演练,个人的晤谈功力就直接摊在阳光下被比较、被检视。我不想表现得太糟。但这反而令我过度紧张,表现失常。
面试官对我兴趣缺缺,也猜想到自己被录取的希望渺茫
第二阶段是笔试,需要回答有关第一阶段演练的一些问题。但第三阶段的面试才是关键,因为面试官的肢体反应与回馈,或是从他们询问的问题,就可以略知自己是否有机会被录取。每位面试者只有六分钟。
第一位面试官首先询问我根据前阶段的演练的个案情况,我会倾向当个案的心理师,还是个管员?这其实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但我过度猜想,第一时间觉得这很可能是一道陷阱题,于是我又再度使出「迷糊仗」招数,一开始就不打算两者择一,也因此我解释得非常模糊:「我觉得我会考量人力,考量有没有更适合的角色来担任个案的个管或心理师。」可以看得出面试官听得一头雾水。现在回想起来,并不是我不想做选择,只是我觉得这两个角色,我都能够担任。而我只要坦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就不会让自己陷入「讲的不清不楚」的陷阱之中。
接着换另一位面试官的提问:「既然你是国外来的,那你能做英文咨商吗?」我很诚实地说:「我目前可能没办法,但有必要我可以学。」然后那位面试官就没其他问题了。我有点难过,难道「外国人」的身分在心理师的工作中的优势,就只有「英文咨商」吗?明明我的外籍身份在某些面向来看是很大的优势,但面试官却只看重「英文能力」,而英文完全就是我的死穴,反而凸显不了我的优势。
后来还有两位面试官对我进行询问。就我的观察,他们似乎只是随意翻阅了我的履历,随机抽选当中的某一段文字,然后要我针对履历上的某段内容做「延伸」的叙述,感觉上他们似乎只是想把六分钟的面试时间给塞好塞满。我完全感受不到他们对我有更多的好奇和兴趣,我就大概知道,我应该是没戏唱了。
面试人选应该是内定的?
在面试前,就有人告诉我说,B单位很可能已经有内定的人选,因为这次B单位的招募讯息极度低调。我也是在Google随意搜寻的时候,点击一个不知名的求职网站,才看到招募公告的。但我不疑有他,还单纯地觉得,既然已经收到面试通知,那干嘛还要内定?
面试后的几天,我闲来无事Google了某位面试者的名字。意外发现,他本来就是B单位的员工。难怪当天我看见他没携带包包之类的个人用品,很可能就是直接从办公室走出来面试的。当然,这种「内定」现象其实很普遍,尤其当一个单位要将某员工从职代转为正职员工时间,也必须经历面试的途径,这样才能跟高层,或是经费提供者交代说,他们确实是有透过公开甄选,而不是「内定」的。而我们这些被叫来「凑数」的,就只能无辜地被当作垫背。
虽没被录取,但我也释怀了,也从这次的面试看见不同的场景
面试结束后,我就觉得自己八九不离十应该没希望了,所以非常沮丧。一方面觉得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所以被拒绝,也有种被「权威」否定能力的感觉;另一方面,我实在太渴望得到这份工作机会,收到面试通知后,也不断幻想自己得到这份工作后的各种美好画面。果然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跟朋友聊完后,觉得或许不是自己表现不好,也许只是B单位不适合自己。虽然我很紧张,但从初谈到面试,我自认自己脑袋都还算是清楚知道自己在干嘛,知道自己面试时,所有谈话的考量。而且我自己本身是非常在乎在沟通或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去理解对方的考量,或是所谓的「考量」是能够被讨论的。但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也几乎不太会好奇我在初谈时,何以会选择某一个谈话方向,而我的考量是什么?或许B单位跟我所重视的东西不太一样,也未必是一个与我契合的工作单位。难过了一个晚上,我也就释怀了。
但这次的面试也让我有机会见识「同行」是怎么唔谈的,毕竟所有的晤谈几乎都关在晤谈室内进行,很难亲眼目睹其他的心理师是怎么样跟个案工作的,因此这是一次难得可以看见大家如何唔谈的机会。看完后最大的感想是:在A单位面试的时候,我提过我跟其他心理师不同的地方在于,我比较「真」。也许我的感觉是其来有自的。我发现多数的面试者都会走一个很「正统」的会谈模式。个案每说完一句,多数面试者就要紧接一句同理的话,以及几乎每个人都要用一种「轻柔」的语气在跟个案会谈。也有的面试者会用「轰炸式赞美」的方式,一直对个案疯狂输出「你很棒」之类的话。
每个心理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只是我觉得过于「正统」的会谈方式,有些机械化。若我是个案,也会觉得非常有距离感。而且我以为这种模式比较容易出现在仍就读硕士班的学生、实习生身上,但亲眼目睹已经有经验的同行仍然采用如此的模式在进行晤谈时,我是觉得蛮惊讶的。
无论如何,这会是一次很特别的面试经验。
完稿于2022.06.12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