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思索--「假我」与「欲望」

寓森
·
·
IPFS
·
我们都是「假我」,无止境地重复着不可能真正实现的「欲望」,像薛西佛斯一样,不断地推着无法停留在山顶的巨大圆石上山。

沉浸在拉康的世界一段时间了,感觉很多困惑变得清晰了,但是想把它写出来却反而变得困难了!一来是因为拉康始终围绕着「无意识」探索,相当难以「言说」;二来是我还想不出如何将我所理解到的拉康,具体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我先尝试写出目前所理解到的部份,也算是测试自己的理解的程度。

我自己感受最深刻的部份,是他对于「主体」的论述。一般我们意识中的「我」,拉康认为那是真实主体进入「象征界」时所产生的「伪主体」,因为人的意识与思考只能运行在「象征界」的「意符链」上(通常是语言,但也包括任何「象征性」的符号)。我们可以把「意符链」想像成是一座湖,真实主体在进入湖面时,会在水面上造成「波动」;水面上可见的「波纹」可以把它想像成是思考所可以感知的内容,而水面下看不到的波动,就是「无意识」的内容。这时进入了湖水中的「主体」,占据了一部分湖水的空间,但是因为意识只能在水面上进行,因此无法真正察觉到主体,只能感觉到一个「空洞」;这样的「空洞」就形成了拉康所谓的「真实界」,一个永远无法真正了解的「真实空缺」。

意识上所感觉到的这些「波纹」,并无法真正呈现出「主体」,但我们往往「误认」了这些波纹就是真实的「我」,而这样的对于「主体」的「误认」,便造成了思考上的种种问题。

更糟糕的是,湖面上不是只有一个「主体」,而是很多的「主体」同时在造成「波纹」;这些波纹会彼此互相「干涉」,造成波纹的改变,于是「主体」很难在这样复杂的「波纹」中辨识出自己。这一整个湖面就类似于拉康所说的「大他者」,而主体为了辨识出自己,只能不断尝试制造出波纹,这就是拉康所说的「主体对大他者发出的要求」。主体的要求与大他者的回应之间的往返,就形成了「欲望」的辩证,而这是注定没有终点的重覆,也是为何人类的欲望是无穷尽的。

听起来是不是蛮令人沮丧的?我们都是「假我」,无止境地重复着不可能真正实现的「欲望」,像薛西佛斯一样,不断地推着无法停留在山顶的巨大圆石上山。但这样的图像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诠释方式的,下一篇文章我尝试整理一下我自己目前的诠释。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寓森精神科醫師,喜歡思考與寫作,愛好騎單車;主要關注「自戀」與「無條件基本收入」的主題。目前沉浸在「拉康」中,正在關注 i 世代一題... 個人臉書專頁「納西斯花園」,個人網站 lincalvino.me 「自戀筆記」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自戀觀察室」8、i 世代的深層焦慮

「自戀觀察室」7、躺平,不行嗎?

「自戀觀察室」6、學校可能的角色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