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mos哲思妙想|我们一点也不理性《好人总是自以为是》读后感Part 1
前言
这本《好人总是自以为是》是美国道德心学家Jonathan Haidt的畅销著作,这本书的定位虽然是所谓「普及类型」的书,不过,深入一读才发现,它确实不太好嗑。哲学普及的代表人物朱家安曾经写过这本书的导读,网路上确实也有不少人写过心得。
这些文章都写得不差,但对我而言,只花一篇文章的篇幅来讨论这本书,实在有些「大才小用」 ,因此,比起上述几篇文章,我打算以更细致的态度针对文本内容来写作,点出作者所使用的各种有趣案例。
按照作者把书分为三部分,我的读后感也是依照此架构来写(我没有很喜欢用「书评」这个字眼给人的感觉,过于批判、议论的观感)这本书带给我太多新奇的观点,就算这个世代的人们不再阅读长文,确实还是值得我对它「大书特书」 。
骑象人的隐喻与道德的来源
这本书的每一部分,作者都会以一个「中心隐喻」来带出他想要说的,第一个隐喻是「心灵与智思的分离,就像骑在大象身上的骑象人,骑象人的工作就是服侍大象。」
这个隐喻是沿用他另外一本著作《象与骑象人》的隐喻,骑象人与大象在原著里是分别对应到认知的两个历程,分别是「控制式历程」与「自动化历程」 ,骑象人代表「智思」也就是理性判断,大象代表「心灵」的情绪、直觉。
简单来说,人们的道德判断会经过两历程的作用,在这本书中他更强调,人类的判断根本不是依照理性,情感总是优先一步做出决定后,理性才发接着会作用,为决定给出理由、论证。
作者引用皮亚杰(Jean Piaget)的观点,认为小朋友是为了自己才去理解道德,道德知识不是先天的,也不完全是经验的,但是「去学习道德的能力」却是与生俱来的,不必经由教导,小孩就会在成长的生命历程里,自行学习、理解道德知识,显现这份能力的作用。
人在成长过程当中逐渐成为理性的人,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一样,只要有足够养分(生命经验、道德情境、道德知识等)就会长出翅膀。 (P.25-27)
这是作者对人类道德发展的铺陈,接着他引用史威德(Richard Shweder)的研究,美国人与印度人身处不同文化背景,对于正确/错误的判断大相径庭。印度人认为25岁的儿子不能直呼父亲的名字,但美国人觉得可以;某人有个已婚的儿子与已婚的女儿,他死了以后,儿子分到大部分财产,女儿只有一点点,印度人觉得正常,美国人认为不对。 (P.38-42)
作者自己在进行美国与拉丁美洲的研究以后,也证明史威德的看法,道德规范随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也有所差异,道德规范的差异大小也根据文化族群而定。他还发现,上层社会的人会认为不合适的行为是违反「社会成规」,下层社会的人觉得是违反「道德」。
作者认为皮亚杰代表的理性派,过度强调先天的理性而忽略史威德等人指出的文化教育,他尝试融合两者的观点,认为道德是先天(演化而来的直觉)加上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命经验)的学习而来。
直觉优先的必然
作者来到维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任教以后,为了在规定年限内争取到终身教职,五年内需要产出许多论文而做的一连串研究,其中之一,是它们邀请30位大学生来到研究室,进行「蟑螂果汁」的实验。
实验者准备一些蟑螂,并告诉受试者,这些蟑螂是在干净的环境中长大,买到研究室以后又用压力锅把它加热到极高温消毒,确保没有任何细菌可以活下来。实验者告诉大学生,他现在要拿这只蟑螂沾一下干净的苹果汁,最后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喝一小口?
结果37%的受试者愿意喝下果汁,实验者询问拒绝喝下的大学生,他们这么考量的理由是什么,多数的受试者都说:「抱歉,我就是不想做,我说不出理由。 」
另一个实验是事先编造两个违反常理的故事:姊弟乱伦发生性行为、以不浪费肉为理由,吃下即将送入火化的尸体一小块肉。大多数人并未接受过严谨的论证训练,实验者向他们询问为什么觉得这种行为不好,在经由实验者的追问之下,他们抛弃又提出各种的理由,踩稳「这些行为就是不对」的立场。
几乎没有任何受试者改变观点,就算实验者指出这些理由不够充分、不够恰当,受试者仍强调「我绝对不可能改变心意,我只是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感觉,就感觉很怪啊。 」作者由此证明,英国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的观点,人类总是凭着情绪快速做出道德判断,推理只是在事后寻找理由。 (P.68-74)
回到骑象人的隐喻,比起人类最常骑的马,作者反而选择大象的理由是,大象的体型比马大多了,也聪明多了。骑象人(推理能力)确实在人类的发展历程当中进化,但这是因为它做的事情对大象(感性)来说很有用。
骑象人就算根本不清楚大象做了什么,依旧是大象的代言人,善于在事后找出理由来证明大象的行为是合理、正当的,理性始终都是直觉的仆人。它甚至把理论改称为「情绪的狗和它的理性尾巴」(P.81-84)
我们总是自以为是
作者以自己与妻子的生活互动为例,当太太提醒他不要再把脏盘子放在流理台上面,直觉上,他觉得「又来了,又在念。」等到他回过神来,他发现自己已经为这个行为找了好几个借口,但他其实也知道:你就是忘记了,没把它放心上。
作者引用托德洛夫(Alec Todortov)的研究,实验者收集数百场美国参众议员的选战中,得票率第一与第二的候选人照片,在受试者面前出示一组两张候选人照片,且不提供任何政见、政党资讯,请受试者立即选出看起来比较有能力的人。
每张照片出现在电脑萤幕仅有0.1秒,就马上换下一张照片,结果发现,人们普遍觉得看起来比较有能力的人,当中有三分之二赢得选举。人们会根据候选人的外表与整体喜好度,在当下给出判断,并且大脑做出决定的时间远超出想像得快。
作者还引用钟晨波(Chenbo Zhong)的研究,受试者在填写问卷前,先用肥皂洗手,对于道德纯净的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在意细节,他还请受试者回想自己曾经违反道德的行为,结果发现,受试者反而经常想要尝试澄清这件事,希望能够把自己弄干净。 (P.101-105)
大脑往往会立即评估,身体状态有时候会影响道德判断,在道德心理中,大象一看见别人的行为,便会马上做出反应。努力预测大象下一步的骑象人,便开始东张西望,想尽办法协助大象的行动。
道德心理学认为,人们总是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但这份在意多半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推理就是自动化判断的秘书,老板采取什么立场,秘书肯定会给出理由。
道德会引领我们做出我们想要达到的任何结论,因为我们想要相信某件事情时,便会问自己:「我可以相信吗?」但是不想要相信的时候,就会自问「我一定要相信吗?」在大多时候,第一题的答案通常是肯定的,而第二题的答案是否定。 (P.145-149)
结语
第一次写这类文章,还请大家多多指教。学理总是容易过于严肃,但我想这是追求真理之必要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