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川川的札记

舒嫚
·
·
IPFS
·

一九八六年到一九八七年间。

奚淞每月给《皇冠杂志》发表了一系列的图画及文章。

一九八八年结集出版,是为《给川川的札记》。

三十三年后,这本书重新出版,白先勇老师写序。

告诉读者原来川川就是奚淞自己—自己的心灵。

自己的灵魂,这部札记便是奚淞剖心沥胆的灵魂「忏情录」。

文字记载那两年,他内心世界经过大地震、大颠覆后,重新出发。

一段渐渐走向礼佛之道的心路历程。

第一篇,奚淞在公车上看到站牌有一老妇人。

脑后梳髻,腋下夹黑皮包,着深色棉袄,脚穿绣花鞋。

他湿了眼眶,老妇模样,让他想起去世不久的母亲。

写这部札记之前,他的母亲病故了。

奚淞母子情深,相依为命,挚爱的慈母骤然离世。

他的心灵受到一击栋摧梁毁的超级大地震,把他人生的秩序全打乱了。

奚淞的母亲曾经亲手替他缝制了几件唐装。

奚淞视为珍宝,时常穿着,奚淞穿上他母亲轻盈的唐装。

飘飘然,脸上挂着满足幸福的微笑,好像他身上披满了温煦的母爱一般。

「母亲低下斑白头颅,轻柔的一针一线,她耐心而平和的继续缝唐衫……

针脚混和了时间流逝,由细密的点。

发展成均匀的线。我恍然由母亲恒常忧悒的容颜,看到隐约微笑闪过……

这微笑,一点也没有惊扰及世界,被母亲秘密缝进一领夏布唐衫里去了。 」

奚淞母亲病卧医院的时期,为了替母亲祈福。

他开始描绘观音像,贴在母亲的床头。

后来奚淞所画无数著名的白描观音。

每一幅可以说都是对他母亲的爱一份回报、礼敬。

奚淞说过,父母的亡故是一种恩宠,逼使我们直击人生的无常。

母亲的逝去,让奚淞更尖锐的省察到无常围绕着我们无所不在。

书里明的暗的都隐含了奚淞对他母亲绵绵不断的思念。

奚淞去峇里岛旅客时,见到当地屋舍,庙宇丰富色彩,路边盛开鲜花。

写下;「花是每日朝向阳光、空气和水的神圣祭献。」

在这座仍未受到太多现代化污染的岛屿,日常生活都与神相关。

简单朴素的小屋,搭配色彩斑斓的花草植物,便是最简单的幸福。


奚淞从法国学艺归来,曾在国学戏曲大师俞大纲老师办公室听课。

老师宠爱他,在他纵情诗酒,狂歌当哭的躁郁常常醉倒时期。

其他同学向老师告状,老师淡定。

叫同侪带话:「俞老师说:你们别替奚淞担心,他自有他的世界。」

奚淞常常在想:恐怕连俞老师自己都不知道。

这轻轻一句评语,日后带我冲破多少次精神低潮。

有一次俞大纲老师路经奚淞家,知道他不在。

便在他书房里小坐片刻,看见书桌上的笔墨。

便信手抄下一首自己的旧诗赠予奚淞,诗起首四句如下:

缨络光摇劫后尘

墙隈对汝一怆神

悬知天意怜幽仄

故遣优昙幻此身

奚淞把这幅署名「寥音」的诗笺裱成了小镜框,悬在书房墙上。

优昙是天界花名。三千年开花一度,佛典中又称做优昙婆罗华。


一九八七年,经过三十九年海外飘泊。

白先勇老师终于回到中国,到了上海、南京,还有杭州。

到杭州时,去了灵隐寺,在这千年古刹里。

买到一串晶莹碧绿孔雀石的一百零八粒念珠,便带回来赠送给奚淞。

到南京,又去了雨花台。说起抗战胜利还都南京时。

他们一大群兄弟姊妹、堂哥堂姊,爬上雨花台去挖石头。

那时雨花台的彩石还很多,随便掘两下,便会挖到美丽的彩石。

他挖出一枚半透明带红晕起螺纹的彩石。

登时如获至宝,携带数十年,未曾舍离。

后来渐渐竟变成我对南京故都唯一的信物了。

这回买了雨花台一袋彩石回来,分了半袋给奚淞。

奚淞那时还未能到大陆。

拿到好友从故国带回来给他的美丽石头,聊慰乡愁。

他写:「对于我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这些美丽的石珠应是最名贵的馈赠了。」


札记最后引了朱熹的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最后的几行话:只要心中存爱,生命总有活泉。记得!川川。

《给川川的札记》充满对现世的观察。

也有对自己的期许,与关照他人的感受。

这是一本传爱之书,记写人的向往与生命思维。

只为传述一份人生的变化和感动给你。

从朝曦到日暮,由青春到年老。

纵然人生情境如万花筒般纷陈千万现象。

一个「爱」字却始终传递,并且雕造、成就了我们心灵的面貌。



给川川的札记:2021传爱版

作者:奚淞

出版社:联合文学

出版日期:2021/06/17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舒嫚對生活隨意就好。相信承諾;喜歡一切美好的東西。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舒嫚愛看書
171 篇作品

俗女養成記《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

花開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