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就是「共识」的具现化碎片,越好的项目拥有越强的社群共识
这篇是大叔的内心mur mur,跟大家分享这阵子的思考,可能会离题很远再绕回来,请斟酌阅读。
「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马克斯·韦伯
我很喜欢这句话。
它可以从微观个人的角度来诠释,说明每个人都是在用自己的认知和思考框架来回应在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件事,个人的思维所编织的「意义之网」就是个人生命经历的边界。
它也可以从宏观人类社会的角度来诠释,人类共同编织了意义之网,我们每天生活在其中。国族认同是一张网、金钱系统是一张网、教育体制是一张网、时尚流行和美感标准也都是一张网。我觉得可以拿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爆贵NFT的现象。
网的形成就是「共识」的形成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每天的行为、喜好、习惯、工作什至目标,全部都脱不出「人类的共识」这张网呢?
每天要吃三餐、红色很喜气、希特勒是坏人。
「数学」本身并没有好数字和坏数字,当大部分华人对「4」的共识是不好的数字的时候,医院从此就没有了4楼。
「学习」本身并没有标准方式,当大部分人的共识是要在同样的地点学习同样的技能领取一样的学历时,我们有了升学制度。
「摄取能量」本身是生物的本能,食用任何肉类都能为身体产生能量,当大部分人的共识是猪可以吃而猫狗不能吃的时候...(太争议了我就此打住)。
人类就是生活在共同编织的一张张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交易的基础就是共识
几千年前的人类没有交易媒介,所以如果要用一只羊腿去交换一把长矛,需要两个人经过冗长的谈判直到彼此达成共识,交易才得以进行。没有统一的货币,没有公开的市场,没有可以参考的平均物价。
现在我们有了法币,有了公开市场,有了价格行情。当买卖双方都认同新台币,理论上只需要对这个商品值多少新台币达成共识就可以进行交易。
But!但是随着社会复杂化,反而出现其他会拖慢共识达成的因素,例如跨国交易的法规差异、政府的监管、市场行情的不透明或时间差、买卖双方的资讯不对称...等等,无一不在影响交易效率。
出现NFT(或者说区块链技术)之后,「公开市场」变得更加公开。过去要透过中心化的银行转帐或是信用卡公司,经过它们的「允许」才能互相交易,现在只要有加密钱包,随时可以和任何人交易。 「价格行情」也变得更加透明,任何NFT曾经被「谁(哪个钱包)」在「什么时候」以「多少钱」买卖过,通通即时更新且一目了然。
什么是共识的具现化碎片
回到我的标题,为什么我形容「NFT是共识的具现化碎片」?
买下吴哲宇的生成式艺术、师园盐酥鸡的四季豆、宝博朋友说每一集的Vibes,全都是在具现化你认同的某一种价值,并且与其他拥有者一起成为社群共识的一部分。
但这不代表你们的共识完全一致。
举例若我买下LoreneDAO NFT,我认同的可能是对艺人的喜爱,有人是认同这个社群的能量,有人是觉得价格会涨,有人认为社群里面的资讯很有价值...,所以我形容是碎片,你买这张NFT的理由不代表共识的全部面向。
2022年2月这个当下,世界上最贵的NFT是CryptoPunk #5822,以8000 ETH(2300万美元)售出,这个价格呈现的是买家对CryptoPunk的某种认同,也许是身分象征、也许是社群人脉、也许只是某种价值储存,不管是什么,这个NFT把他所认同的某种共识具现化出来。
越好的项目拥有越强的社群共识
共识是有可能瓦解的,判断NFT的好坏,可以看共识的强度。
现在NFT的项目多如牛毛,最近观察能够在公开发行后不破发甚至地板价能持续上升的项目,都是因为有某种很强的共识在支撑。
当然共识也是会变的
自己观察有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当NFT价格上下波动,几轮换手下来后会发现holder可能洗了一轮,人不同,共识也会不同。
简单说,0.05e买进来的人和5e买进来的人对这个NFT的价值认知和赋能期待一定有所不同。项目方要怎么转型去迎合(这不是一个负面的词)社群期待的转变,去调整社群的定位,去沟通,去不断进化,都是大家在HODL的过程中可以一路观察的。
以上就是这篇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非常希望大家留言与我互动,一起教学相长。最后说一句常听到的话,DYOR(Do Your Own Research 自己做好研究),币圈一天,人间一年,以上仅代表我写文时的情况,建议视你读到这篇文章的当下状况自行多作判断。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也请不吝啬给我鼓个掌哦~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