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大小站之旅(1):四脚亭车站
我的年度旅行企划「铁道大小站之旅」的第一站,抽中瑞芳的四脚亭车站--这个我每回游基隆却不曾驻足深入走访的陌生小站--可以说是非常的幸运。当轮盘转动时,我一直祈祷指针不要停在我早已烂熟的火车站。所以,当我发现抽到四脚亭时,内心的期待不言而喻。
1月22日,当天上午雨势不小,我和老婆原本打算延后行程。但当我们一上车准备去买早餐时,游兴突然大爆发,不畏风雨,油门踩了就往四脚亭车站出发。受到疫情升温影响,为了避免搭乘大众运输工具,我们将搭火车前往车站的交通方式,暂时改为开车前往。
四脚亭大致包含瑞芳上天里和吉庆里的部分区域,日治时期由于开采煤矿而繁荣,全盛期多达二十余个煤田。因为煤矿是由轻便铁道运输,四脚亭车站成为转运中枢,周边也发展出热闹的聚落。在我们抵达车站前,就看见一幅刻划当年采煤时的壁画,它将矿工在矿坑里的工作内容、动作姿态,描绘得栩栩如生。
车站附近的公园,还矗立一座刻着「吉庆社区煤矿故里」的石碑,仿佛在提醒来访的观光客,一个世纪此地曾经因矿业成为北部闪亮的一颗星,风华一时。
我们将车停在吉安宫旁,沿着铁轨慢慢走向四脚亭车站。虽然是假日,但意外的没什么游客,不但车位好找,似乎也没什么人在这一站上下车。这也难怪,毕竟四脚亭一带没有知名景点,缺乏让观光客驻足的理由。不过,这一点正合我意,这项旅行企划的目的正是避开观光热点,细细品味在地的人文与自然风情;因此,在这个假日前来四脚亭,有赖地利与人和的搭配,让我们有余裕深入赏玩。
至于天时嘛,却依旧不美丽,雨势始终不小,于是我们放弃雨中共撑一把伞的甜蜜步行模式,各撑一把伞。
走不到十分钟,便来到本次行程的中心位置「四脚亭车站」。说实话,第一个抓住我目光的,不是车站本身,而是一旁的殡仪社。除了这一间之外,周围还有三、四间殡仪社,感觉顿时置身于「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诡谲氛围中。据当地人表示,早年还在开采矿坑的年代,时常传出矿灾;一旦发生意外,就是同时数十、几百人丧命,因而殡葬业发达,和矿业形成共生经济。此说尚待考察,但我认为殡葬业发达可能跟这里老年人口居多也脱离不了关系。
目光拉回到四脚亭车站,这真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荒凉小站。据维基百科的资料指出,在2019年,它是台全两百三十九个火车站当中,进站人次后五十名,每日平均进出站人次只有1,244人(台北车站是122,241人)。踏进车站大厅,完全不见售票口,旅客在进入月台前,自行刷悠游卡即可。我们逛了一圈,也只见到一位站务员。
四脚亭车站的前站与后站一带,便是四脚亭聚落的核心。附近的民宅几乎都是二、三楼的低矮平房,有几栋看得出来都是上了年纪的阿公级楼房,说不定已接近古迹等级了。
我们穿越车站地下道,抵达后站,前方的大埔路是四脚亭聚落的主要市集,沿路有许多贩卖蔬果、肉类的摊贩。这时接近中午,摊商正在收摊,可以想见稍早的采买的人潮应该稍微热络。现在,则显得冷清,且来往的居民都是中、老年居多,可见矿业凋敝后,人口外流的问题十分严重。
四脚亭车站位于基隆河北岸,走过市集,眼前是衔接基隆河南岸的瑞庆桥;取名瑞庆,指的应该是连接瑞芳与吉庆之意。有趣的是,桥上风雨走廊的历史气息浓厚,桥头到桥尾,展示一帧帧一甲子以来当地国小学童的毕业照,从黑白到彩色;随着时间流逝,可以想见当中的孩童也从黑发到白头,最后入土。走完短短一百多公尺的桥,同时也历尽了人世的沧桑。
我们在南岸闲逛了一会儿,又到7-11喝杯咖啡歇歇脚,之后便顺着四脚亭河滨公园的步道往回走。即将结束四脚亭车站的半日游之旅,我在南岸朝对岸四脚亭市集的方向拍了一张照片,心想接下来桃园以北还有三十七个车站等着我们去探访,应该再也没有机会重游四脚亭了吧。
但当我此时此刻一边写文,一边整理照片的同时,回想起这座小镇的静谧气氛和岁月痕迹,实在值得再三摩挲体会,当下决定日后必定再次到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