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勒的阿涅斯:回望塞特港
阿涅斯·瓦尔达对塞特港(Sète)情有独钟。1940年5月10日,瓦尔达一家七口从布鲁塞尔的隆隆炮火声中逃离,他们挤进了一辆车, 前往这座位于法国东南部的港口小城(同时也是瓦尔达母亲的故乡)避难。她从这里的渔民那习得了修补渔网的技能,这段学徒期生涯后来使她在科西嘉岛上找到了一份桨手的工作。
1947年,瓦尔达到巴黎的沃日拉尔学院的摄影与电影技术学院(cinématographie de l'École Vaugirard)学习摄影。她在一家照相馆当学徒,用水粉画手工修饰照片。她母亲给了她第一台相机——禄莱(Rolleiflex)相机。
瓦尔达用这台禄莱相机拍摄了朋友、水手、南方小镇的码头、运河上的竞技。她还捕捉到了塞特港中的渔民、狭窄小道、拓湖(Étang de Thau)旁的工人阶级社区。从那时直至1960年代初,瓦尔达每年都会回到塞特,重走童年的足迹。抛开渔网,她开始编织记忆的丝线。
她拍下了800多张塞特港的照片,并在这里拍下了那部被安德烈·巴赞形容为“自由且纯粹”(“libre et pur”)的处女作《短角情事》(La pointe-courte,1955)。在这部电影中, 瓦尔达巧妙地将两个叙事层面并置:一方面是主角Philippe Noiret和Silvia Monfort之间摇摇欲坠的情感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塞特港的自然主义生活场景:电影如同一部纪录片一样拍摄着这座小城的居民、房屋与日常仪式。
数百张构图上略带表现主义风格的构图讲究的照片,是年轻摄影师彼时内心世界的写照。部分照片使我们能强烈感觉到,《短角情事》中的空间场景是这些摄影作品有机的延续,二者仿佛都在发出宣言:这个村庄出现在这对夫妇之前,并将比他们活得更长久。另一部分照片则向观众呈现了20世纪50年代法国港口小城淳朴的风土民情。它们线条锐利,锋芒毕露,但又被导演的乡愁所包裹着——正如瓦尔达后来电影给人的感觉。
本月3日开幕的第54届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正在举办一个名为“短角情事:从相片到电影”(“LA POINTE COURTE, FROM PHOTOGRAPHS TO FILM”)的瓦尔达摄影展,展出她在塞特所留下的这些摄影作品。展览将空间选在了圣特罗菲姆修道院回廊(CLOÎTRE SAINT-TROPHIME),该回廊可以追溯到12至14世纪。于 1981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成为阿尔勒、罗马和罗马式纪念碑群的一部分。当我们穿行在一座中世纪修道院的回廊中,看一位五年前去世的导演于七十年之前拍下的城市场景时,我们内心会涌起什么样的感受?这些照片究竟意味着什么?电影与摄影之间的关联又是什么?
在The Third Life of Agnès Varda一书中,阿涅斯·瓦尔达如此说到:
“摄影不断教导我如何拍摄电影。而电影则不断提醒我,它虽然捕捉到了运动,但每一帧影像都会变成记忆,每一个记忆最终都会定格与凝固。”
参考资料:
1.AGNÈS VARDA LA POINTE COURTE, FROM PHOTOGRAPHS TO FILM:https://www.rencontres-arles.com/en/expositions/view/1453/agnes-varda
2.Arles Goes to the Movies:https://www.blind-magazine.com/news/arles-goes-to-the-movies/
3.Agnès Varda:https://fr.wikipedia.org/wiki/Agn%C3%A8s_Varda
4.CLOÎTRE SAINT TROPHIME:https://www.arlestourisme.com/en/details.html?culture=Clo%C3%AEtre+Saint+Trophime&ident=5538418%3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