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Rachel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伦敦陪读妈妈疫情一年记

Rachel
·

我属于新移民,2018年下半年到的伦敦,开始了两地分居式的陪读生活。2018和2019年对于我和小朋友来说,都属于适应期,从最初的找学校、租房等生活细节的一地鸡毛开始,到2019年顺利渡过小升初11加考试,都算是按部就班的一个正常的陪读生活。2020年初拿到心仪学校的初中OFFER时,感觉除了暑假需要重新搬家这个大事外,应该没有什么好操心的了,万般没有想到的是2020年是那样的魔幻。

开始的时候是2019年底听说有肺炎,跨年时说没有人传人迹象,但自从1月23日武汉封城开始,突然就觉得一下子紧张起来,先是陆续封城,数字每天都在跳涨,网上到处是求救信息,微信群里大家一起捐款,组织抗疫物资点到点的送到医院。一月底到2月份的时候,国内一直是震中,关注的焦点是确诊、隔离、治疗,也有不少人出国避疫。1月31日,英国包机从武汉撤侨,抵达后在威勒尔区的阿罗公园医院隔离两个星期,新闻照片里接送的司机没有带口罩,而随行医护人员像外星人一样从头包到脚全副武装,给人对比的冲击感还是蛮强的。

当国内地方疫情管控形成体系,疫情得以控制的时候,发觉自己所在的伦敦成了新震中。3月12日英国召开内阁紧急会议决定,抗疫行动即日起从第一阶段的防堵进入第二阶段拖延。宣布了新的措施:出现发烧和持续咳嗽症状者在家自我隔离一周,学校组织的出国旅行活动一律取消,已经有疾患的老年人不建议去乘游轮。约翰逊在记者会上表示,新冠疫情是一代人遇到的最严重的公共健康危机,疫情还会继续蔓延,“坦白地说,更多家庭将痛失亲人”,这句话当时给我的冲击非常大,切身感受到死亡的阴影。当日,英国确诊感染病例接近600,10人死亡,近3万人接受了病毒检测。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伦斯认为感染病例应该介于5千到1万人之间。3月14号美国暂停与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所有航班,3月20号学校停课,关闭酒吧餐厅,3月23日要求居家隔离开始,当日英国确诊病毒感染病例超过6650例,死亡人数升至335人,据信实际感染人数将介于3.5万至5万之间,越来越多国家开始闭关、禁飞,3月28日,英国首相、查尔斯王子、卫生大臣以及首席医学官相继感染。

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生命健康的担忧造成这段日子是我最心力憔悴最混乱的时候,开始考虑回不回国的事,当时上海、北京、广州还有航班,要求是居家隔离14天,由于小朋友还在上课,加上汇总的信息判断这很可能是一个长期战役,回去也躲不开,毕竟还要回来上学,所以决定还是原地趴着算了。整个3月份消息密集更迭,接受的资讯强度无比,感觉每天一起床,就开始刷手机,一直持续到晚上睡觉,有打算回国的人讨论怎样买票,怎样包机,怎样买坐飞机的装备,怎样隔离。原地呆着的讨论新冠有怎样的症状表现,治疗方案,怎样囤货,怎样从国内邮寄口罩和药品等等,超市里厕纸、面条抢光、货架空空如也已经成了世界新闻。

就是这一个月,我加了无数的好友和伦敦本地华人群,之前来了伦敦一年半,认识的中国人包括微信不超过3个人,平时也就是在妈妈群里潜水,看看育儿心得之类的。结果这个月里,每个群都异常活跃,好像之前华人之间的因为异地搵食的隔膜,突然因为疫情打破了,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分享,群里有疑问有困难的,马上就有热心的人响应帮助,这种共情的感觉,真是一言难尽。

英国本地人的联系也是一样,邻居网上成立了不少地区性的互帮互助组群,我自己就收到了三张书面的帮助单,上面有愿意提供帮助人的电话,可以帮你购物,帮你遛狗,还可以聊天。连我居住的一条小街上,大概30户人也成立了一个小组,缺个葱少个蛋之类的在小组里呼喊一声,就会有人响应,说放你门口台阶了。因为网购需求剧增,大超市的送货时段都非常紧张,很难约到,正好邻居组里有做餐馆行业的,推荐了平时供应商的名单,我们这条小街的邻居们基本上就每周订一次蔬菜箱。周四还成了披萨快乐日,因为正好这天有一个邻居相熟的餐馆有特价,那位邻居负责订好外卖并送到家门口,大家在晚上为NHS医疗人员、志工以及第一线工作者表达感谢鼓掌后,远远的打个招呼,就各自回家开吃披萨。第一次封锁期,我基本没有去过超市,除了网购之外,就在家门口的印度小店里买菜,封锁期结束时,印度小店一家人的合照上了本地区的杂志,有一篇专访,大家都非常感谢他们在疫情期间照常开店对本地区人的帮助,我们有邻居专门把照片打印下来,加上精美的相框送给这家人以表达感谢。

这段时间,小朋友在家上网课,我觉得最不受影响的最没有感受到变化的就是他了,似懂非懂的年龄,最大的快乐就是每天和朋友连线打游戏,电话聊天也成了惯例,而我就要被每天三顿饭和陪玩陪踢足球快搞疯了。终于6月1号的时候,作为小学毕业班,小朋友成了第一批可以返校的学生,不过学校食堂不开了,需要在家里吃早餐和自带午餐。问他返校后学校有什么变化,他说就是把学校隔成了两半,一半是他们六年级的小孩,另一半是一年级小孩,大家分属不同的泡泡,不能串门,中午吃饭的时候,会被带到学校旁边的草地上,基本上小朋友们带的午餐都是冷的三明治,都不怎么换花样。

6月15号,84天的第一轮封锁结束,带着小朋友去理发,我也开始了搬家看房的新任务,这一天,英国才规定所有乘坐公共交通的乘客必须带口罩,是的,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口罩才成为标配,之前不知道是不是怕挤兑医疗资源,一直没有提倡带口罩,上半年时BBC疫情专页上还一直有一个科普短片,说不能证明口罩可以有效阻挡病毒,英国人之前的观念都是带口罩的唯一原因,是自己病了,而不是为了防止生病。

6月份的重心是看房,前后看了3套房,选了一个离新学校比较近的签了租约,也确定了暑假还是不回国,成本太高了,一大一小往返机票就上十万人民币,还要经历两次隔离,再加上英国这边要搬家,干脆就折腾老公一个人算了。机票还算好买,老公飞到伦敦,居家隔离呆了14天,隔离期结束,开始折腾搬家。

7月份算是体力劳动的一个月,新家因为没有配家具,需要全部重新买,不提买家具,光是装家具就忙活了一个星期,老公说是他睡眠最好的一个星期,每天累得沾床就睡,手也因为拧螺丝破了好几处,充分体验了宜家家具自己动手的快乐和痛苦。

8月份还算是休闲,主要就是熟悉周围环境,看看周围有哪些步行就可以到达的公园和购物场所,还要带着小朋友熟悉骑单车的路线,第一次骑下来的时候,小朋友说吓死他了,伦敦这边没有单车道,自行车和汽车都在一条行车道上,路还很窄,一般都是双向一车道。买校服也成了头疼的事儿,因为疫情只提供网上购买服务,小朋友的尺码真不好把握,第一次网购下来的西装外套太大,防雨的冲锋外套又太小,可能由于大家都是第一次体验全部校服网购,学校那边也准备不足,老是缺货,前后一个月买了三次,算是勉强配齐,终于不用光着去学校了。8月底老公回国的时候,乘机要求还不算繁琐,只需要提供5天内核酸检测结果就可以了,预约了NHS的免费检测,顺利折腾回国,当然还要就地酒店隔离14天,这14天隔离非常酸爽,因为窗外就是一堵墙,看不到太阳。

9月份如期开学,新学校要大很多,新疫情下也改变了很多政策,比如由于更衣室关闭,小朋友可以穿运动校服上、下学,早餐不能在学校吃,午餐分班级分时点错开,开年级会和食堂排队时要带上口罩,分年级分班级组成社交泡泡等等。这时候,疫情放缓,街上很少看到带口罩的,去超市室内时才要求带上口罩。

11月5日到12月2日,英国再次实施一个月的第二次全面封锁措施,非必要商店必须关闭,健身房、娱乐等设施一律暂停营业,无特别需要必须留在家中,但学校保持开放,这次封锁由于不影响小朋友正常上学,对于陪读妈妈的我来说,封锁措施的最大感受就是小朋友在家上网课还是正常去学校上课的区别,所以第二次封锁感觉不算深刻。

再次感觉到形势的严峻是从学校的邮件通知里,之前全校每周也就是2、3例阳性报告,突然一个星期内增加到了10例左右,学校职工和部分低年级的小学部学生也开始有确诊病例,12月14号,圣诞假期前两天,收到学校通知回家上网课,也就是这一天,伦敦进入Tier 3疫情级别,第三次封锁开始,关闭所有非必要的餐厅、酒吧,由于发现了变异新冠病毒,全球数十个国家开始纷纷宣布暂时禁止英国客机入境。

圣诞假期过后,2021年1月11号迎来了开学上网课的新学期,2月15日,英国将三十多个国家列入红名单,开始了酒店集中隔离政策,小朋友的同学一家人在圣诞假期去了智利玩,结果回来的航班一再取消,就在隔离政策实行的前一天,终于历经艰险,飞转西班牙,回到了伦敦,不用集中酒店隔离而是8天两次检测的居家隔离。

2月份公布了解封计划,分四个阶段,计划的进展将取决于四项测试:疫苗推广的成功,疫苗有效性的证据,对新变种的评估,以及将感染率维持在无法对NHS造成难以负荷的压力水平以下,曙光终于出现在前方。

整整一年的疫情,巨轮之下的个体感受就是很多之前习以为常的所谓现代化生活都不是理所应当的,当医疗面对挤兑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先救哪个的伦理抉择。暂停键按下后,大部队原地不动,然后又可能匍匐前进一小步,再原地修整,再接着小踏步前进,恢复到以前的生活方式对于今天来说成了目标。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