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再對自己失望?請把握好這 4 件事!》
會有這個落差,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沒有達到原先設定的目標,而無法「達標」的一個常見原因就是 - 生產力不足。
世界領導力專家、頂尖心靈導師 Robin Sharma ,針對如何 放大你的生產力高達 100 倍 (100X Your Productivity)提出了 4 大關鍵,底下就讓我們一一來瞧瞧,可以如何翻倍我們的生產力,提高未來「達標」的可能, 讓我們的人生避免掉更多的失望!
1️⃣ 90/90/1 法則 “The 90/90/1 Rule"
在接下來的 90 天內, 每天的前 90 分鐘,做一件對你來說最有價值的事
這個建議中有 3 個重點,90 天、每天的「前 90 分鐘」、「1 件」最有價值的事。
這讓我想到《從 1% 的選擇開始,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這本書中提到的,逐步實現自己人生目的的兩個有效方法:
- 設定 90 天的目標
- 十一點前的五件事
設定 90 天的目標
當我們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或者是使命、願景後,訂立務實的短期目標,有助於我們逐步地去實踐它(們)!
90 天,相當於 3 個月的時間,乍聽之下可能會覺得:「這麼短的時間內,能夠改變什麼?」
然而,仔細想想,3 個月對大多數的上班族來說,可能有機會完成 2 到 3 個中小型的專案了,難道,當改變的對象變成自己時,可能性反而變小了嗎?
針對如何訂定 90 天的目標、要注意什麼重點?
相信不久後,我就會再寫另外一篇文章來分享^^
針對如何找到自己的熱情、使命與願景,2019 年跟 2021 年,我都用同一套方法來問自己的內心、找答案,之前曾用 3 篇貼文來分別說明,有興趣的話,歡迎點底下連結去瞧瞧^^
熱情:我該如何訂定我的人生目標?從寫下自己的「理想生活」開始!
使命:在這段無法重來的人生,你想達成什麼?從寫下自己的「使命宣言」開始吧!
十一點前的五件事
每天,無論你是上班族、自由工作者還是創業家,我相信都有「數不清」的待辦事項在等著你。
但不知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想要每一天,都至少完成一件無論是工作、生活、或者是對實現未來目標來說,相當重要的事,但往往忙碌了一整天,下了班,就寢前,卻發現:「怎麼還有…. 沒做?」或是「怎麼今天又沒有…」,充滿著懊悔、壓力勉強入睡…
《從 1% 的選擇開始,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的作者在書中,分享了一個在金融服務業任職的部門主管,她也遇到了一樣的問題,但當她驚覺到,那少數幾件重複出現在優先待辦清單上的事情,就這樣選而未決的拖延了一周、一個月,她認知到自己必須做些調整,好讓自己重新聚焦。
她發現,每天早上她都有幾個小時,是「安靜多於瘋狂」的時間,是每天少數還未被雜事淹沒、能夠專注的時間,她知道,如果她希望每天都能夠完成「真正的優先要務」而非緊急的交辦事項或雜事,她必須要 在每天早上十一點前, 做完最有價值的 5 件事,她稱為「11 點前 5 件事清單」。
開始實行後,她發現,利用「11 點前 5 件事清單」的時間越久,每天的待辦事項清單就會變得越來越短,接著,就會發現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將注意力專注在真正重要的優先事務上。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去列出我們每天 「11 點前的5 件事清單」呢?
書中建議,在前一天先花 15分鐘,最好是在下班前,坐下來想想,有哪些煩人的小事牽絆住你?或是有哪些隔天一定要完成的事?將這些事情寫下來。
一開始,這張清單上的事可能會超過 5 件,先找出其中 4 件「非做不可」的事,然後再加入至少一件「愈來愈沉重、壓在你心頭上」的事情(對我來說,就像是改版好我的個人網站),通常,會一直壓在我們心頭上的事,就是我們應該要做、但一直拖延的事,透過這個方式,把他加到「11 點前 5 件事清單」內,也能確保重要的事不再被拖延。
無論是「11 點前 5 件事清單」還是 「每天前 90 分鐘最重要的 1 件事」,重點都是要在一天最有精力、注意力最集中、最不受干擾的時候,把最優先重要的事項完成,最大化我們的生產力!
2️⃣ 打造你的「專注圈」"Tight Bubbles of Total Focus"
有研究指出,坐辦公桌的員工,一天平均分心 2.1 個小時,一年加總為 546 個小時;也有另外一個研究指出,人每一次分心後,都要花 20 分鐘才能重新聚焦在原本的事情上。
這樣算起來,一天當中能夠專注的時間到底還剩多少?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每一天早上醒來,到了公司(或在家),開始了今日待辦事項的第一條,做著做著,一下子有人打電話來,一下子手機跳社群媒體的通知,一下子想滑一下朋友的動態......,霎那間,到了要用中餐的時間,連第一件事都還沒完成…
Sharma 認為,想要「放大 100 倍」我們的生產力,其中一件相當重要的事就是:
打造我們的「專注圈」(Build a Tight Bubbles of Total Focus),在重要的日子、重要的時間,讓自己不要容易被打擾,即便那樣做會讓自己不容易被其他人找到。
每個禮拜,都會有幾天是他的「創意日 Creative Days」,在那幾天,他會屏除一切電子設備的干擾,讓自己一個人,大家都不容易找到他,他會到一個地方,那個地方的布置相當的精簡,除了他以外沒有其他人,在那邊他能創造出最好的作品。
《原子習慣》裡提到一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曾用一條簡單的方程式做出強力宣言:「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後來,這個理論就被拿到商業中測試,發現,當產品或服務愈明顯且容易取得,人們愈有可能去嘗試;我們常常「自以為」我們有掌控權,做的選擇都是因為自己「想要」,但事實上,我們每天很多行為,都不是發自內心,而是受到環境的影響。
因此,想要最大化生產力,消除工作環境中會降低生產力的干擾,至關重要。
3️⃣ 謹慎選擇你的「人際圈」"Choose your peer group very very well"
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自己被符合心目中理想樣子的人包圍
Sharma 認為,如果我們想要提高生產力,在你的人生當中,請多跟高生產力的人在一起。
《原子習慣》裡提到,沒有任何事物比「屬於某一族群」的歸屬感,更能支撐一個人的動機,這個「歸屬感」能夠將個人的追求,轉化為這個社群共同的追求。
從「我」是一個愛好閱讀的人、「我」是一個愛運動的人,變成 「我們」是愛好閱讀的人、「我們」是一個愛運動的人,在加入這個社群之前,我們只能靠自己;加入後,與其他成員「共有」的身分,開始強化我們「個人」的身分認同。
如果我們加入一個健身的社群,每天被愛健身的人圍繞,就更有可能把每天健身視為「正常」;如果我們加入一個閱讀的社群, 每天被愛看書的人所圍繞,就更有可能把每天花 1 小時看書視為「正常」。
我們所處的文化決定了對於何謂「正常」的期待,當我們看到其他人每天都在做特定任何一件事,培養新習慣、採取行動便顯得可行。
Robin 接著說明,之所以要慎選我們的人際圈,是因為人類腦海中一個結構:「鏡像神經元」的作用,這讓人們會無意識地「模仿」我們最常相處的人的行為。
從遠古時期,人類還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時代開始,鏡像神經元讓我們能夠效法部落中重要人物的行為,如果部落中有人學會了使用一個新的工具、如何用火、或其他有助於生存的技能,其他人便會無意識地模仿他的行為,逐漸提高整個部落的生存機率。
一位著名的美國企業家、作家和勵志演說家 Jim Rohn,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你是你花最多時間相處的 5 個人的平均 You are the average of the five people you spend the most time with. 」也表達了類似的概念。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曾經做了一個追蹤長達 32 年的研究,探討肥胖是否會「傳染」?結果發現:
- 配偶中如果有一個變胖,另外一個人變胖的機率,比常人高 37 %
- 每一對兄弟姊妹中,如果有一人變胖,那另外一人變胖的機率,比常人高 40%
- 如果一個人有一個變胖的朋友,這個人也變胖的機率就會比常人高出 57 %
因此,Robin 認為,如果你週遭充滿著表現平庸的人,你也會無意識地開始逐漸表現平庸;如果你週遭充滿著愛說八卦的人、表現普普的人、不認真的人,你也會無意識地逐漸成為他們的一員。
另外,他提到,另外一個我們要讓自己被表現卓越的人(A-Player)包圍的原因,就是「情緒感染 Emotional contagion」,指的是:一個人的情緒與行為,會直接驅使其他人產生類似的行為與情緒。
如果我們能夠被激勵人心的人、想要把事情做好的人、充滿生產力的人、想要變更創新的人、持續不斷優化他們工作的人所包圍,他們的想法、價值觀、創造力,都會逐漸地帶給我們影響。
因此,想要提高生產力,請多跟高生產力的人在一起,逐漸習慣新的「正常」,日復一日,高生產力才有機會變成我們的「日常」。
4️⃣ 落實「極簡主義」"Learned Minimalism"
天才的秘密是「簡單」而非「複雜」
The secret to genius is not complexity, it’s Simplicity.
Robin 提到,如果我們去觀察每個產業中,表現特別卓越的人,可以發現,在他們的生活及工作中,並沒有被「許多事」填滿,他們只專注做「少數幾件事」。
他建議我們應該「瘋狂地專注在少數領域,成為該領域的世界頂尖 Be monomaniacally focused at being world-class at only just a few things.」
以訂定年度目標為例,Robin 建議,或許今年,相較於要完成 50 個專案,不如選其中 3 個,把他們做到最好;相較於要交到 1000 個臉書朋友, 不如深入地去跟 3 個人成為好友;相較於想要在 1 年內完成 50 本電子書、上 5 門課程,不如專注在完成 1 門課、一本書?
針對這點,我也深有同感。
之前,我也覺得年度目標就是應該要面面俱到,我的「理想生活」既然已經有個大致的輪廓,我應該要趕緊訂下各種目標去盡早「實現」它啊!但我後來漸漸發現,定太多目標,實現的只有自己當下盲目的滿足感。
目標是用來實現,而不是用來炫耀的,定那麼多目標,真的能夠實現嗎?
最近聽到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他說:「行動是信念的證明 Action is evidence of the belief.」
一開始,我的 2022 年度展望裡,包含了 「至少創作 100 篇文章」、「開啟自己的 podcast 頻道」、「完成人生初半馬」、「通過日檢 N2 ,到日本自助旅行(當然這要看疫情)」,但我還覺得不夠!
至今,日更來到第 3 周,我深深地感受到,如果這些都能達成,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最後,送上 Robin 分享的最後一段話:
好好投資你的 3 大資產, 「專注力」、「精力」和「意志力」,
你可以創造出讓全世界稱為「世界級」、精彩璀璨的作品!
Invest the trinity of your assets, your focus, your energy, your will power, and they will allow you to birth the art into the world, which will allow the world to call you world-class.
不想再對自己失望?那就把握好底下 4 大關鍵!
1️⃣ 90/90/1 法則
2️⃣ 打造你的「專注圈」
3️⃣ 謹慎選擇你的「人際圈」
4️⃣ 落實「極簡主義」
期許在 2022 年,我們的生產力都可以「翻倍」,我們的目標都可以實現,我們的人生不再失望!
謝謝你一直看到這邊,希望以上這篇分享,可以帶給你一點點啟發^^
我是 Dr. J ,你的 #成長實驗室 。
如果想看到更多我的分享,
歡迎追蹤我的 IG: Dr. J 的成長實驗室
或 Medium: Dr. J 的成長實驗室|閱讀 x 行銷 x 永續
有任何問題或想法,也歡迎在底下留言讓我知道!
我們下篇文章見!
參考資訊: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sa066082
https://biic.ee.nthu.edu.tw/blog-detail.php?id=25
《原子習慣》
《從 1% 的選擇開始,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